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了坪北油田改造计量方式优缺点:坪北油田持续开发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油井计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油井计量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油井计量技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已成为重点。2种计量方式对坪北油田来说,各有优缺点,集中计量适合高产量平台,单井量油适合地层能量低平台和单井,因此把所有单井使用全天单井计量或连续几天单井计量,了解单井生产情况后采用集中计量,提高计量精度。  相似文献   

2.
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各采油厂很多油井的计量装置老化失效,只能采用原始的手工计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得出的计量数据也不准确,不能满足油田油井产液量计量的需要。为了解决此问题,研发了JY5060TJL10型全自动油井计量车。它提供一种车载式油井计量设备,用于油田油井产液量的计量,尤其适用于单井、偏远井产液量的计量工作。该车采用全自动控制,操作方便,计量准确可靠,能最大限度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油田地面建设中为取得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许多井都应用了"简、短、串"的工艺流程,仅在华北油田采油三厂就有130余口井实行串联、并联流程,且这类油井会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单井计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采用分离器、腰轮流量计等计量方法,无法解决2口或2口以上的串并联流程和受含气影响的单井计量,使得这些井的计量都是关1口或几口井,计量另1口或几口井的产量,给岗位工人的操作带来很多不便,劳动强度加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关井后,不但影响单井产量,还有部分含蜡量高、油温低的油井很容易被卡死。解决串并联井计量问题已成为油田开发系统的主要问题,为此,研制了LBT D/C电磁感应现场积算型弹性刮板流量计。该流量计可安装在井口或单井管线的任意位置, 方便准确地计量单井产量。  相似文献   

4.
JQL单井流量计量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串联油井的单井计量问题而研制了单井流量计量装置。该装置由量油器、记录仪表及管阀附件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将油、气、水混合液中的油、水、液流量转化为电信号输出并加以记录,从而测量出单井的日产液量。单井流量计量装置具有重复性好,不受原油物性及杂质的影响,适合抽油机的脉动流态等优点。在现场通过10口井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串联油井的计量问题,能够保证油井稳定生产,提高油井生产时效,并为油井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萨北油田开发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时,传统计量方式已不能满足油田生产过程中各单井产液量、产气量变化大及在较宽的计量范围内实现精确计量的要求.从大庆油田采油三厂油井计量现状出发,对目前的单井计量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近远期单井计量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单井流量计量装置是为解决串联油井的单井量油而研究的,该装置由量油器、记录仪表及管阀附件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将油、气、水混合物中的油、水液流量转化为电信号输出并加以记录,从而测量出单井的日产液量。重复性好,不受原油物性及含杂质的影响,适合抽油机脉动流态。在现场通过10口井的应用,它较好的解决了串联油井计量问题,能够保证油井稳定生产,提高油井生产时效,并为油井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1.概述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井单井产量的准确计量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玻璃管量油方法对间歇出油井产量计量误差较大,不能真实反映油井产液量的瞬时变化,尤其对含气比较低的油井,计量后排液比较困难,增加了计量操作难度。除此之外,国内目前还有许多仪表计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水平和经济效益 ,文留油田针对计量站、单拉井点分散 ,单井管线较长的实际 ,从 2 0 0 0年开始采用了ISP16 0 - 2 80S型多相混输泵降压工艺。从实际计量情况计算 ,达到了降低油井回压、增加油气产量、降低油井机械设备能耗的目的。此集输降压工艺投入产出比为 1∶10 6 5 ,投资回收期 1个月。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 对于处于开发中后期的老油田来说,由于长期采取滚动开发建设,油井集油流程交叉,无法实现单井计量,低产液.低含气油井采用常规分离器计量困难,人工取样化验含水受人为因素影响,计量误差较大,加之高含水、稠油及三采原油的开发及油区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油井计量技术和手段难以适应这种开发形势,造成井口计量与集输站库原油输差大.单井计量数据无法全面真实反映采油队的原油产量。  相似文献   

10.
油田生产基本单元为采油计量站,单井计量是油田开发和衡量产量完成与否的重要基础工作。文章针对国内油田单井计量的现状,对油井自动计量仪表的选型与应用进行了比较,根据目前所采用的计量模式,提出利用分离器的液气分离作用,安装流量计以实现仪表连续无扰动计量,分析了该计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量特点。该计量模式通过在现场的应用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单井计量仪表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延长油田油井数量多,单井产量低,采取地面罐和管线输送两种集油方式,与之配套的计量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分析各种计量方式的优、缺点,并结合油田实际,提出通过在井场增设计量罐、配套辅助流程、优化单井计量方式,满足油井计量需求,节约大量成本。对丛式井组,引进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单井交替自动计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保障油井计量的准确。  相似文献   

12.
长庆油田现有单井计量技术的缺点是测量的参数过少,只能测量油井的液量,而不能测量含水率及气体产量.为解决油井计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丛式井自动选井计量装置.该装置可自动选井,连续在线计量油、气产量及含水率,解决了油田单井多相流自动化计量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三叠系油井计量主要采用功图法,但因单井产量低、气油比高等多种原因部分井计量误差较大,使用计量车放压标定也存在较大误差,不能准确反映油井生产情况。通过研制RJG-I移动式单井计量装置,经现场试验能够自动计量油井产出液的质量、体积、含水等,满足了三叠系油井带压标定及计量要求。与其它计量方式比较,该装置计量数据准确,计量过程密闭环保、自动控制,解决了三叠系油田高气油比油井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长庆油田小区块、多层位开发现状,气油比不同,单井计量作为掌握油井的开发动态,判断油井和地层的变化的手段,应因地制宜,具体对待。通过对计量分离器计量、功图法计量及井口仪表计量3种计量技术的对比分析,根据其在长庆油田的应用情况,得出这3种计量工艺的适应性:计量分离器计量适用于计量精度要求高的区块;功图法计量适用于自动化程度较高,投资低的区块;井口仪表计量适用于距离站场较近,方便管理的井场。选择适宜的单井计量工艺技术,达到为油田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油井功图法自动计量与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功图法”计量监测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实现功能。功图法自动计量与监测系统测试的油井产量值与实际产量值趋于吻合,能够反映油井的实际产液能力,满足油井计量的精度要求,为今后油田油井计量提供一个新途径。在油井无计量站情况下,为实现单井远程自动计量需要,采用油井集群单井远程计量自动监测系统,形成了油井远程监控、液量自动计量系统。该系统能替代或简化计量流程,降低产能建设投入和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6.
油田开发期间,油田地质层会遭受多种破坏,导致油田地质油层流动速度降低,油井出现多种堵塞情况,黏土层也会出现膨胀、位移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降低了油田开发后期的产油量,油田开发后期应用提高单井产量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油田开发后期单井产量低成因和油田开发后期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的相应内容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7.
油井计量是油田生产中的重要过程。介绍了单井计量技术的现状,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对象;设计了一种适合陕北油田低产井的单井单罐计量控制系统,阐述了系统的原理、功能、软硬件设计的内容。系统计量准确,运行可靠,操作方便,在陕北油田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地面工艺流程优化、简化程度的提升,集油流程出现多样化,环井、串联井井数不断增加,对于此类油井的产量计量,目前常用的计量方法已不能适应油田开发需要。利用高等数学理论研制出的变速液面恢复法,可解决此类油井产量计量问题。经多个采油厂的现场试验表明:变速液面恢复法用于环井、串联井计量,平均计量相对误差在±10%以内,适用范围较广。该项研究成果为特殊流程油井提供了一种计量精度高、停产时间短的计量手段,对地面工艺的优化、简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李兴  徐斌  康成瑞 《试采技术》2010,(1):32-33,39
为适应李堡油田简化地面集输工艺、控制投资、提高产能建设整体经济效益的要求,在李堡产能建设中,堡1块油井单井计量应用了油井功图计量技术。在分析油井功图计量的技术原理、系统组成及现场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计量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功图计量在堡l块应用,能反映油井的生产动态。经过现场应用证明,油井功图计量技术能够满足李堡油田油井计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原有的计量模式普遍存在应用装置多、工艺流程过长、费用投入较高等问题,难以达到地面系统简化、优化的要求。通过对比分析常用的油井量油技术,针对现有量油技术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型油井量油技术,以提高测量精度,满足地质开发部门单井分析的需要。新型油井量油装置应能满足简易、快捷、准确、通用等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