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三峡地区古文明之起源及其在演进历程中之种种奥秘,笔者沿着诗祖屈原《天问》开辟的蹊径,“上穷碧落下黄泉”,先解读三峡之地质构造与成因、自然生态环境、后追踪三峡地区人类起源和先民“辟处”山林水泽之足迹;先探秘于地上的植物王国、动物世界,后寻觅地下丰富的矿产宝藏……物质的文化与精神的文化,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共生于这片古老  相似文献   

2.
《中国三峡建设》2006,(2):19-19
(本版图片除哥名外均为何怀强极)三峡古刻石集锦~~  相似文献   

3.
唐代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曾有《赠花卿》诗云:“锦城丝管日纷纷,半人江内半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原本是讽刺当时悻功骄姿的捍将花惊定在蜀借用天子礼乐之作。但是,后来人们常常把人间难得一闻的绝妙乐曲,誉为“只应天上有”籍以泻杂其高贵与神秘色彩。说来也许是一种巧合,古代的原始神话里确实向我们透露了这么一个信息:夏禹时代的乐歌《九歌》就来源于“天上”。《九歌》之名最早见于南方的著作《楚辞》和《山海经》关于《九歌》来源的神话其中亦有片断载述。屈原不仅仰慕夏朝《九歌》之美,在作品中多…  相似文献   

4.
~~古三峡丰富神奇的动物世界(野人篇)千古“野人”之谜之现代解读@刘不朽$宜昌文联~~  相似文献   

5.
几番风雨,几度霜露,三峡又悄然进入深秋季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诗翁杜甫于公元766年漂泊夔州时所写的《秋兴八首》起首的两句诗。忧国忧民的杜甫面对峡中秋气萧飒而触景伤情,留下千古凄凉的绝唱。然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现代三峡的秋天是壮丽的:两岸岩枫似火,一片片桔绿橙黄,村村寨寨的炊烟里,飘来一缕缕醉人的生活芳香。  相似文献   

6.
孔夫子曾经精辟地阐述了人生认识自然与认识社会所经历的几种不同境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是,人欲循序渐进地进入此种境界,却又谈何容易!回顾40年来我对三峡的审美历程,始发现我审美情趣的“位移”,是艰难而又缓慢的。初时,太多的狂热,太多的冲动,总是试图转换不同的观角,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审视三峡表露的自然美、风光美;或探幽觅胜,吟唱巫山云雨;或访右采风,漫笔异域民俗风情。近Ic年来,却不知不觉地转向深沉的思考,太多的疑惑,太多的千古之谜,迫使我的视角深透进三峡的深层所蕴藏的丰厚历…  相似文献   

7.
一江春水暖,两岸桔花香。春夏之交的三峡气候宜人,景色更是宜人。多了许多热情的绿色,多了许多芬芳的笑容,还多了桃花汛泛峡时的一路潇洒……年年此时此节,大海里的鱼儿成群结队的从下游逆流而上,向滩险水急的峡江游来,追求一分惊险的刺激,寻求一个产卵的圣地。尽管它们大都徘徊在葛洲坝的第一道闸门之外,但总算走进了生命的最高境界。来三峡观光游览的中外游人,一如过江之鲫,从海内外摩肩接踵、纷至沓来,掀起了新世纪三峡的第一波旅游热潮。他们是为三峡雄奇的自然风光而来,为壮丽的三峡现代化建设场景而来。他们走进了一个鬼斧神工的山水世界,走进了一个神话、梦想与现实完美结合的水电世界、大坝世界。 其实,三峡之神奇,还在于它是一个丰富多采的生命世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区环境,造就了三峡地区物种的古老性、多样性、奇特性。生命是自然界最大的奥秘之一。生物的起源、人类的起源这两个难解的谜题,也许能在三峡的古生物化石和现存的生物世界中寻找到科学的答案。吸引游人目光的是三峡的自然风光;而吸引矢志解读三峡的学者目光的,是三峡的生命世界和生命中之精灵——人类创造的文明世界。 笔者探索古代三峡地区的动物世界,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了解古代三峡一带的动物分布、与动...  相似文献   

8.
9.
10.
长江三峡之自然景观,以竣山险水为其骨架,以奇花异木为其华饰,以幻云迷雾为其渲染神秘色彩。山、水、花、木、云、雾……诸因素之组合,方使其雄奇伟岸而誉甲天下。造物主赐予三峡这般神奇造化,正是三峡所谓得天独厚也。三峡画廊之自然景色随季节之变更而变让游人感受到她的日新月异,多采多姿。峡江水暖,桃花汛泛峰青峦翠、山花烂漫,满峡春色醉人;山雨忽来,洪峰迭起,惊涛拍岸,一江浊浪排空,夏之喧嚣让人领略无限风险;冬至水落江浅,礁滩竟露峥嵘,更显江天一线,看千峰堆雪,万谷鹰旋,引人回归苍茫的远古;三峡秋色最好看:两…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古老的神秘文化,在繁华都市早已被现代风涤荡得无踪无影;但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偏僻地带,至今仍有着大量的沉积与遗存,期待人们去开掘,去探研……长江三峡由于峡峻水险,交通闭塞,造成了它的贫困和落后,但也因此而封闭、保存了许许多多千古奥秘。著名楚学专家张正明先生曾对此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中国的地形,从西到东,从高到低,大致可分为三级阶梯。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区,位于第二阶梯中段的东线和第三阶梯中段的西缘。这里是连山叠岭和峡险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东面的大平原和西面的大盆地舒缓得…  相似文献   

13.
往事如烟,今事如梦。记得郭沫若1961年秋从重庆乘轮“再出夔门”、“过西陵峡”时,曾深有感触地写了一组纪行诗,诗中有云:“五十年来天地改,浑如一梦下荆州。”这是指他1913年首次出三峡至1961年这48年间长江三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诗中的“天地改”主要是政治上的涵义,可理解为三峡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的时代变迁,而不是反映三峡地形地貌的变化,与毛泽东同志的诗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复慨而慷”其意相同。  相似文献   

14.
将今日之三峡与古代三峡从视觉中加以比较,人们便会发现同样也应验了“有所得必有所失”这句古老的哲言。是的,长江三峡多了一些现代色彩:现代交通工具,现代建筑设施,现代开发工程;长江三峡失去的可能更多:失去了原始之自然,失去满目葱笼的植被,失去了奇花异木与珍禽怪兽,失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在长江三峡一步步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它所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仿佛聆听到大自然的哀叹和悲鸣……在人类演进的漫长历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省思的现象,例如在歧路上走了很远以后又折头重走老路,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呐…  相似文献   

15.
往事如烟,今事如梦。记得郭沫若1961年秋从重庆乘轮“再出夔门”、“过西陵峡”时,曾深有感触地写了一组纪行诗,诗中有云:“五十年来天地改,浑如一梦下荆州。”这是指他1913年首次出三峡至1961年这48年间长江三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诗中的“天地改”主要是政治上的涵义,可理解为三峡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的时代变迁,而不是反映三峡地形地貌的变化,与毛泽东同志的诗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复慨而慷”其意相同。  相似文献   

16.
<正>梅云来从事文物工作二三十年,发掘兵书宝剑峡,是他经历的最大的事。当时,他是秭归县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人,发掘工作就是由他组织的。回忆那次令世界惊艳的发掘,这位老人感慨万千。一洞穴没有被盗墓者光顾。根据考古常识,一般悬棺里大多没有太多的文物,加上这里环境险绝,所以历代的盗墓者因此没有冒险对这个岩棺下手。但棺木叠加存放的现象令梅云来很意外,在之前的工作经历中没见过棺木  相似文献   

17.
三峡河段古洪水平流沉积指标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三峡工程古洪水研究工作的第一个关键是如何寻找和准确判断古洪水信息载体———古洪水平流沉积,因为这些沉积尤其是带有尖灭点的沉积形成与保存所需要的条件是相当苛刻的。根据淮河响洪甸、海河黄壁庄水库的古洪水研究,结合三峡河段的特点,建立了一套野外寻求和识别及实验分析判定古洪水平流沉积的指标体系,对古洪水研究的推广应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巴国是重庆先秦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国,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说,巴国先是在重庆市中心建都,以后又先后迁徙到重庆的丰都县及合川县,最后才转移到四川省东北部的阆中市,巴国先王的陵墓全都在涪陵。后世文献记载中的半数巴国都城和巴国先王陵墓都位于重庆市中区以下的长江沿岸,说明渝东地区曾经是巴国的中心区域(图一)。三峡水库修建后这一地域必然沉沦水底,要  相似文献   

19.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即公元前 5 30年 )记载 :楚灵王熊虔与大夫子革在一次谈话中 ,回忆起楚先王创业立国时的情景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昔我先王熊绎 ,辟在荆山 ,筚路蓝缕 ,以处草莽 ;跋涉山林 ,以事天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从前楚国的先王熊绎 ,曾身处偏僻的荆山一带 ,拉柴车 ,穿着破衣 ,跋涉在山岭丛林之间 ,以侍奉周天子。荆山地处长江三峡北岸不过百里之遥 ,熊绎辟处荆山地域范围 ,可能已经达到了西陵峡地区。《史记·楚世家》说 :“当周成王之时 ,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 ,封以子男之田 ,姓芈氏 ,居丹阳。”这个“丹阳…  相似文献   

20.
春风又绿长江岸。长江今岁逢春,别有一番新景象。不禁想起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中的这条江当然不是长江,更不是长江上游的川江、峡江。但是,谁也料想不到的是:当时光流至1200余年后的今天,江南的春日美景也有幸重现在长江三峡,千里峡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