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磊 《建筑》2014,(23):38-39
<正>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形象和城市文脉的载体,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因为只有中国设计与中国风格,才能让中国城乡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建筑文化该如何复兴传统文化、又该怎样在传承中找到自信?如何让建筑文化研究与传播成为国家治理建筑现代化的思想动力?如何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中弥补国民建筑文化素养的"空缺"?如何真正以华夏民族文化之力,在坚守中创新探觅中找到中国建筑与中国设计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2.
王中田 《建筑知识》2013,(10):14-15
贝聿铭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主要在于墙与庭院,那么贝聿铭在其早期的现代建筑作品中是如何表现中国建筑文化的呢?传统建筑的墙与庭院在现代性过程中如何完成转化?贝聿铭的上海艺术博物馆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3.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核心,建筑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建筑水平和施工质量,如何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在后续施工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最大程度提升建筑质量,满足建筑结构设计要求,进而提升结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以建筑结构设计现状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如何提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建筑明显不同的特点,其高超的建造技术、精湛的营造工艺在世界建筑体系中自成一家。现代建筑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发展的。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存城市的记忆,如何保护历史的延续性,如何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建设者、规划者、设计  相似文献   

5.
黄燕松 《城市建筑》2013,(22):64-64
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施工中是至关重要的,是整个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剖析,就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的安全性问题,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探索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建筑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绿色建筑中建筑工业化是当今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主要从如何加速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进程角度出发,探索绿色建筑中建筑工业化的保障措施及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建筑CAD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建筑制图标准及提高建筑CAD教学质量,一直是从事建筑CAD教学的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文章针对建筑CAD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CAD图纸的打印质量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建筑领域,混凝土结构是建筑的主流,它以良好的整体性、可模性以及耐久性,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一部分特殊需要的建筑外,几乎所有建筑采用的都是混凝土结构。因此探讨研究如何控制好建筑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从实际经验,对如何在建筑建设中控制好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提出部分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建筑用电的实际运行中,如何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是一重点,另一重点是如何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来提高建筑电气设计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这已经成为建筑电气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整个电气工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建筑符号学是致力于研究建筑形象与内在理念之间联系的学科,本文针对羌族人对于“白石”的崇拜,从符号学的语构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方面解释“白石”是如何成为羌族民居的代表性符号,并通过建筑符号的表达手法来分析了它是如何在建筑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1.
张锦秋 《古建园林技术》1990,(28):7-11转24
“三唐”工程位于西安大雁塔东侧,在建筑创作中运用了我国传统的空间理论,并以现代建筑四维空间理论为参照,以景寓情,形成意境。从而使这组时差一千多年的建筑群显得和谐统一而又气韵生动。“该工程是沿着继承发扬、探索前进的现代中国建筑创作之路而进行的一次试验。本文就学习运用传统空间意识处理宾主、虚实和意境几个问题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的西方植物猎人成就了中国“世界花园之 母”的美誉,中国特色花卉不仅美化了全世界的花园,而且 为世界花卉品种创新贡献了诸多关键的基因资源,为推动全 球花卉产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现实和未来 实践3个逻辑维度分析了“花园之母”的前世今生,梳理了 1840年以后来华的33位著名植物猎人的在华采集工作,分 析了中国现代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形势,提出利用特色资 源、实现花卉科技自立自强和种业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从 资源大国到品种大国、生产大国到产业强国、花园之母到美 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顾凯 《中国园林》2019,35(7):124
清初寄畅园的改筑奠定了今日园林山水的格局,对当时园主人秦松龄"园成,向之所推为名胜者一切遂废"表述的理解,要进入17世纪明末清初江南园林山水营造转变的具体历史情境,尤其是结合"张氏之山"的认识,并通过改筑前后的对比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知夫画脉"的山池经营和"如入岩谷"的谷涧体验两方面认识清初寄畅园山水改筑的具体做法,从而深化对寄畅园的山水营造特色及园林史上"张氏之山"杰出成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零能耗"建筑因其对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异的绿色生态性表现已逐步成为国内外节能建筑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对"零能耗"的基础研究才刚起步,而真正建立起来的"零能耗"建筑更是较少;通过对比国内外多个"零能耗"住宅的实际案例,论述了在相同设计条件下,各国对达到"零能耗"标准的设计策略的差异性;同时,探讨了其从设计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对能耗控制和设计策略的思考,为我国在"零能耗"住宅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回溯、现象学分析和对设计者的直接询问 展开对Flem远足步道的设计精读。认为Flem远足步道虽然不 是设计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它作为一个置于自然山脉中的 步行系统,折射出3个关键词——克制、具身、认同。通过对 场地情境和设计细节的具体分析,阐释3个关键词如何分别指 向了人类力量介入自然环境时的基本观念、人们在环境中的知 觉体验,以及自我和群体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6.
由本体转向在城市景观视野内理解建成文化遗产,不仅有益于对古人传统设计智慧和营建逻辑的发见,也契合入遗之后的遗产保护需求,特别是遗产所在城市的发展要求。以大运河上一座重建的塔的周边环境提升为切入点,探讨入遗后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如何全面认知价值和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以大运河上的塔和塔院这类特殊的文化景观要素指出古人整体性的营建逻辑和景观被赋予的多重属性,说明整体性的视野是应对入遗后需求的有效策略。风景园林设计应回归城乡背景而非从中剥离,方可为城市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2,38(6):133-138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纪军  何梦瑶  宋霖 《中国园林》2023,39(1):128-133
梁思成作为一名建筑学者,亦发展了关于“公园”的认知,并成为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支持清华大学营建学系设立“造园组”的思想基础。但对其“公园”理念的研究仍付之阙如。通过分析其文章著述、报头设计,以及参与的社会活动、规划设计实践,揭示其“公园”认知的内容、特点与转变:1930年受《首都计划》的影响,形成了城市公园系统及城市分区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开放“公地”的理解,这一理解也体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编纂《中国建筑史》时,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园”的研究之中;20世纪40年代末,受西方城市规划中“有机性疏散”学说的影响,“公园”在“体形环境论”的理论框架中被明确为与建成环境相对、且应保存的“自然”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学习“苏联经验”,其认知纳入城市遗产保护关切,“公园”被视为遗产保护的载体,而“公园”与“遗产”在城市尺度和场地尺度上扮演着等量齐观或主次有别的角色。总体而言,梁思成的“公园”理念以近代西方的公园概念为核心,同时拥有城市视野与历史眼光。对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而言,其“公园”理念是学科初创时期学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如今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阿摩斯&#183;拉普卜特的环境行为学研究,对作者的研究方法——非言语表达方法进行了评述,探讨了环境蕴涵的意义及其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并阐释了环境行为学研究与规划设计的关系以及拉氏环境行为学研究对规划设计工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柴增辉  张工作 《今日消防》2021,6(9):112-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新修订)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即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报告火警的义务.随着近几年消防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有较大提升,"遇有火情,及时拨打119报警"的常识深入人心,但仍有些当事人不愿报警、不敢报警,导致贻误火灾救援的最佳时机,进而导致矛盾纠纷加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笔者结合青田县某火灾调查案例,探讨"不及时报告火警"案件办理程序,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