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受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对其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在持续发展,但对剩余油富集机制的研究却涉及较少,而油水渗流规律研究是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的关键。为此,针对贝克莱-列维尔特驱油理论未考虑油水重率差和毛管压力的问题,基于流体势原理和油气运移成藏理论,考虑水湿油藏水包油和油包水2种状态,从油藏流体受力分析入手,运用达西定律首次推导出水驱油藏流体运移过程中的渗流速度、剩余油再富集成藏速度公式,明确了水驱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再富集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水动力存在与否对水驱油藏剩余油再富集成藏速度具有较大影响,且剩余油再富集成藏速度随着空气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和油水密度差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水动力压力梯度、原油粘度和地层倾角的增加而减小。矿场试验证实,水驱油藏剩余油再富集成藏机理是合理、实用的。  相似文献   

2.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油学说的提出及成功应用奠定了现代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人们开始真正从油气的生成出发,系统地考虑油气生成、排出、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分析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排烃,运移,圈闭及保存条件),并从盆地形成演化的角度研究油气运移过程中的相态、动力、阻力、通道、方向、距离、时间等特征,恢复油气成藏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流体流动机制、流动样式、溶质运移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成藏(矿)效应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及定量方法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研究发展的必然,是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地质条件、影响因素、动力条件及演化过程等的定量表征和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应该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应重点关注油气成藏的时间、油气运聚的动力特征/背景及其演化、油气运聚的通道格架及其演化,实现运聚动力与通道的耦合,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  相似文献   

3.
安弘 《石化技术》2018,(2):13-13
油气运移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油气勘探有一定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油气成藏的研究预测方面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油气勘探的过程中,对油气运移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现阶段,对于油气运移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二次运移展开,但油气运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仅就二次运移进行单方面浅显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本文就前人对油气运移方式和运移路径的研究进行综述,进而总结油气运移在近几年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李传亮 《岩性油气藏》2010,22(2):128-132
位于向斜底部或斜坡上的气藏,被称作深盆气藏,有研究认为深盆气藏的显著特征是气水倒置。而实际上,深盆气藏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气水倒置也不会发生。根据研究,大尺度容器中气水不会倒置,重力分异会使气水呈正常分布。均匀毛细管中也不会出现气水倒置,浮力作用会使气体向上运移。上粗下细型毛细管中,气体向上运移的动力更加充足,也不可能出现气水倒置。上细下粗型毛细管因为毛管压力的封堵作用,阻止油气向上运移,使油气聚集起来。常规构造气藏盖层和岩性油气藏围岩中也都有地层水,但都不是气水倒置。砂岩地层因非均质性而出现物性圈闭或物性油气藏,物性圈闭不一定出现在构造的顶部,而可以出现在地层的任意位置。文中提出的物性圈闭是一个科学概念,它可以替代深盆气藏圈闭,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5.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二次运移是成藏研究的薄弱领域,正确了解二次运移的研究现状对于促进油气成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对于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研究成果;对目前常用的流体示踪剂法、物理模拟法、数值模拟法等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模式及特征,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录井资料,分别利用油气成藏期断层活动速率与断面油气势能相结合、砂地比与砂体顶面流体势能相结合的理论,建立了一套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的确定方法,进而可得到下生上储式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将该方法应用到了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局部构造南屯组一段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中。结果表明:南屯组一段下生上储式油气成藏分为油气垂向运移模式和先垂向后侧向运移模式,分别确定其中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有17个和11个,相应的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分别为2.3 km和1 km。与研究区内油气实际分布规律相对比,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确定下生上储式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有利于划定下生上储式油气优势成藏范围,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油气藏成藏时期及油气运移时期的确定是油气藏勘探与评价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往只能根据地质综合研究进行定性确定.人为因素多.随机性大;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的测定.为定量确定油气藏成藏时期以及油气运移时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焉耆盆地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丝发状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龄对确定油气藏成藏时期及油气运移时期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8.
碎屑岩储层的孔、渗特性对于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和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层位的碎屑岩储层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和成藏阻力,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成藏动力与储层自身的孔、渗特性共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文中针对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重点对浮力为动力的油气运移开展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分析了油气二次运移的不同控制因素,为圈闭的成藏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微运移机制是目前油气化探等非地震直接找油的理论基础,只有研究清楚油气微运移的相态,才可能进一步研究微运移的机制;含油气水相是油气发生微运移最普遍和优先起作用的相态;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不排除油气以其它相态发生渗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确定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研究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油气勘探实践揭示出常用成藏期研究结果与客观实际的矛盾,较全面地分析了诸如流体包裹体分析、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等新技术应用于成藏期确定时,在前提假设、方法原理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失误或不足。从构造控矿角度,分析了地震与含油气系统的必然联系,指出断褶构造运动是包含油气在内的地层流体运移的主要动因,指出发生在烃源岩供油气阶段的断褶构造活动期,才是烃源岩得以大规模排烃和油气运聚成藏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