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德国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大国,但1980年代的德国(特别是鲁尔区那样的老工业基地),曾经历一场转型或者说是一场逆工业化的痛苦。随着传统工业向劳动力便宜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或者由于其他国家类似工业的竞争力超过本国的企业,德国许多老的工厂停产了,城市的发展似乎失去了动力,大量的失业工人也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那些庞大的工业建筑和设施,拆除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特别是一些企业已污染了当地的土壤,将这些被污染的土壤清出来堆放它处又将造成污染的扩散。受老牌工业化国家英国的启发,德国对有代表性的工业遗迹进行了保护,并加以利用作为…  相似文献   

2.
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oelklingen)是德国第二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4年)的工业遗迹,位于德法边界德国最小的州——萨尔州(Saar)的弗尔克林根市(Voelklingen)。该厂建于1873年,在1890年前后就已是当时德意志帝国最重要的炼铁厂之一。1986年这座在世界市场上已无竞争力的冶炼厂停产,但是保住了基本部分。今天,它成为工业博物馆,一1 弗尔克林根炼铁厂正门2、3、4 厂区雄伟的高炉等钢铁工业景观仍然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5 走进现作为展厅的备料车间,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6、7 一幕幕历史画面仿佛从这个吊车的轨道上下…  相似文献   

3.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德国第三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工业遗产地—关税同盟(Zolleverein)煤矿。那个煤矿为什么用“关税同盟”来命名.我们尚未搞清楚.不过在德国的历史上“关税同盟”的成立确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相似文献   

4.
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Ⅶ)--北杜伊斯堡旧钢铁厂景观公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的德国工业旅游已经过半,这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北杜伊斯堡旧钢铁厂景观公园。  相似文献   

5.
郭秀岗  慕利荣  段巍 《山西建筑》2011,37(4):198-199
介绍了煤矸石山的危害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景观破坏、引发地质灾害及火灾等,结合漳村矸石山的现状,提出了矸石山的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整形、灭火、植被恢复等,以期为矸石山的治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周学鹰  马晓 《华中建筑》2007,25(10):76-78
对煤矸石这一煤矿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固体废弃物,未雨绸缪,预先规划设计,采取分层碾压、注浆加固等方法,将煤矸石山的堆积与规划建设的宝塔建筑基础处理等结合起来,将煤矸石山与整个矿区的景观环境设计联系起来,统一规划.在煤矸石山体初步成型后,在其表面覆盖优质表土,培育植被,结合优越的微山湖水面,组成整个济宁三号井矿区优美的生态环境景区.  相似文献   

7.
在上一期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八)谈到杜伊斯堡港的时候,我们间提醒读者注意图1中那根黄色的“针”(参见本刊上期前文图)。自从中国的指南针传到西方后,在航海、军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针”也就带有了指引方向的意思。同时“针”也依然保有串联和缝补的本意,RI计划用黄针来作为工业旅游景点的标志是一个非常有创意,也非常贴切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间歇期间,面对着德、法、英等国政界、军界、学界的民族主义情绪,法国一位大度的历史学家吕希安·费希尔却另辟蹊径逆时代潮流去追寻法德的非战与欧洲的合作。他在《莱茵河——历史、神话和现实》一书中指出:“将边界深深地刻在土地上的,既不是宪兵、海关,也不是堡垒后面的大炮,而是感情,是的,是被煸动的激情和仇恨”。他高瞻远瞩地抓住了莱茵河这个“巨大的历史常数”,展望未来“总共只有一条莱茵河”,两岸民族与国家完全可以广泛结交,变分力为合力。[1]二次大战之后,从煤钢联盟到欧共体再到欧盟,20世…  相似文献   

9.
经过连续几天紧张的对德国几处工业遗产的考察,苏迪德(D Saye2)教授陪同我们又考察了一处活着的工业——一个公司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努力的露天褐煤矿。  相似文献   

10.
地处欧洲中部的德国,会展业非常发达。世界10大商展城市中有6个在德国,慕尼黑就是其中重要的1个。我们在网上浏览也可以看到,连续在慕尼黑举办的世界性博览会有许多,其中如SYSTEMS国际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及新媒体推介博览会、PRODUCTRONICA国际电子生产技术与交易博览会、IMEGA国际餐饮工业及食品贸易博览会等。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德国传统旅游产品的小册子中.中国游客很难找到沃尔夫斯堡(狼堡)这个城市的名字.倒是德甲联赛中的一支劲旅沃尔夫斯堡队给球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队队衣上醒目的标志就是大众汽车品牌的徽标)。而对于中国汽车业的专业人士来说.沃尔夫斯堡却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是一个因大众汽车公司而兴起的城市,这里不仅有世界上最大汽车工厂之一——大众汽车沃尔夫斯堡市总厂.而且紧邻厂区.还有一个独特的彰显汽车文化的“大众汽车城”。  相似文献   

12.
李论  刘刊 《室内设计》2017,(4):91-95
德国鲁尔区工业城市群中留存的工 业遗产通过“博物馆式更新”的模式被改造 和再利用,锚固记忆的文化策略、融合记忆的 空间策略、呼应记忆的文化策略和扩展记忆的 事件策略等一系列策略在“博物馆式更新”中 被有机整合,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赋予了城 市新的活力,同时,还为其他工业遗产再利用 与类似的城市群复兴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刊于2003年第6期至2004年第12期陆续刊登了刘会远、李蕾蕾的12篇连载文章《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介绍了德国对废弃的或者正在使用的工业设施进行旅游开发的做法与经验,受到了许多读者的欢迎与好评。目前与这些连载文章内容相同的电视专题片即将播放,欢迎有兴趣的读者继续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中世纪古城杜伊斯堡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是个典型的内河港口城市。它内港的古老仓库和港口装卸设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见图1、2),成为港口城市的重要景观.而它的外港至今还保持着繁忙的装卸、储藏等业务(见图3)。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德国劳动神圣的传统以及对德国工业旅游景点中得到保护的一些工业景观的分析,探讨了德国工业化时期一些配套的制度是怎样利用工业建筑来进行空间规训的,并探讨了制度文化与新教等精神灌输的呼应。指出我国为改变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屡遭抵制的被动局面,仅仅停留在由政府呼吁提高职业道德的层面是不够的,应把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企业以空间规训等手段落实到工人。同时通过对德国保护有代表性工业遗产及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经验的总结,及对国内忽视保护有代表性工业遗产行为的批评,从技术哲学和技术文化的层面指出,我们需要一种广义的现代化,需要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协调发展、需要常胜不衰地累积和保有复杂的技术集合体系统。需要培养我们中国自己的技术文化,注意技术的积累并"不断作出精益求精的改进"。论文还对德国以注重体验等方式开展工业旅游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德国第二大都市汉堡与中国的上海是姊妹城市.除了地理方位上的差别——汉堡在德国北部偏西.上海在中国东部偏南——这两个现代化大都市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7.
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八)——港而"兴"的杜伊斯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中世纪古城杜伊斯堡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是个典型内河港口城市.它内港的古老仓库和港口装卸没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见图1、2).成为港口城市的重要景观,而它的外港至今还保持着繁忙的装卸,储藏等业务(见图3).  相似文献   

18.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德国第三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工业遗产地——关税同盟(Zolleverein)煤矿。那个煤矿为什么用“关税同盟”来命名,我们尚未搞清楚,不过在德国的历史上“关税同盟”的成立确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德意志曾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地关卡林立,不但形不成统一市场,而且造成政治和军事上的软弱,不断遭受邻国的侵略。歌德曾怀着热切的心情说:“首先德国应该统一而彼此友爱,永远统一以抵御外敌。它应统一,使德国货币的价值在全国都一律,使得我的旅行箱在全境36个邦都通行无阻,用不着打开检查,……德国境内各邦之间不…  相似文献   

19.
本刊于2003年第6期至2004年第12期陆续刊登了刘会远、李蕾蕾的12篇连载文章《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介绍了德国对废弃的或者正在使用的工业设施进行旅游开发的做法与经验,受到了许多读者的欢迎与好评。目前与这些连载文章内容相同的电视专题片即将播放,欢迎有兴趣的读者继续关注。 2005年深圳大学研究生何俊涛在德国实习时,同样由科隆大学苏迪德教授带队考察了原西德RWE公司褐煤矿(见本刊2004年第6 期)和原东德的Lausitz褐煤矿,并在刘会远、李蕾蕾的提议和参与下,撰文对这两个露天煤矿的工业旅游开发进行了比较研究。由于我国一些采煤企业与原东德的Lausitz煤矿处境很相似,相信这篇文章会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周学鹰  马晓  赵秀玲 《华中建筑》2007,25(11):29-33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煤炭生产造成地表塌陷的采空区日益扩大,极大地消耗着我国形势本已严峻的土地资源.一般来说,采空区的利用就是土地复垦、养鱼、绿化等.该文研究采取一定技术措施,利用煤矸石填筑采煤塌陷区作为建筑用地,造基建房,不仅可减少煤矸石污染、占地问题,同时解决采空区内村庄的就地安置难题,变采空区为居住用地,村民不用搬迁.一举多得,为解决兖州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重建矿区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