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6240ZC型船用柴油机的脉冲增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的机车用6240ZJ型柴油机采用的定压增压系统的结构不同,6240ZC型船用推进主机的增压系统采用了脉冲增压。本文对该型船用柴油机使用的脉冲增压系统的设计结构、防火隔热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柴油机》1985,(5)
<正> K16E150ZC柴油机是新研制的一型高速轻型二冲程回流扫气、传动式一级涡轮增压、增压空气冷却的大功率船用柴油机,是KE150系列柴油机产品之一。 K16E150ZC柴油机无进、排气阀及其传动机构,气缸呈水平布置,其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保养,有高的可靠性。柴油机增压系统采用机械传动式一级涡轮增压,它使柴油机在低转速下具有较大的功率裕度,能较好地满足快艇特别是水翼艇等对主机功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黄宪 《柴油机》1998,(1):7-11
介绍6170ZC型柴油机研制过程中为提高柴油机功率、降低燃油消耗率与机油消耗率和提高工作可靠性所进行的设计研究以及样机性能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中冷及其它措施后增压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都达到了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4.
二冲程纯废气涡轮增压中速柴油机起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12VE230ZC—C型柴油机的研制过程中,作者对该机改用纯废气涡轮增压以后,对起动性能所进行的研究设计以及实机试验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确定增压四冲程柴油机进气管尺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增压四冲程柴油机进气过程的特点得出用无因次参数d/D确定进气管尺寸的计算公式。根据本公式计算的结果,与国内外不同缸径、转速、功率的20多种增压四冲程柴油机的实际尺寸相当吻合,并为6320ZC机试验所证实。  相似文献   

6.
高增压系统相继增压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在一台MWMTBD234V8柴油机上所进行的相继增压试验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相继增压系统不但可有效解决高增压后的柴油机低工况性能问题,而且能改善标定点的运行性能,从而可在整个运行范围内改善高速高Pme柴油机的工作性能。本文关于高增压系统相继增压技术的研究成果可用于高速高Pme柴油机增压系统的开发,提高高增压柴油机的性能指标与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对495AZD型增压柴油机的排气增压系统进行了一系列设计、优化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的495AZD型增压柴油机单出口排气系统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应用AVL-BOOST软件平台的广安模型,以8230中速柴油机的降低低工况排放为算例,考核计算模型的实际应用准确性。该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利用该模型可预测喷油规律、增压压力、压缩比等参数对碳烟排放的影响,从而为预测及改善柴油机的碳烟排放提供了一种数值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排气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对柴油机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探求某型增压柴油机采用不同排气系统的优越性,本文以内燃机性能仿真软件GT-Power为平台,建立了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柴油机采用脉冲增压系统,针对定压增压系统和MPC增压系统对原机的排气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建立了定压增压系统和MPC增压系统的柴油机模型,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稳态工作过程计算,着重分析研究了采用不同排气系统对该柴油机性能的影响,为该柴油机排气系统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肖永红 《柴油机》1997,(1):39-41
1总论11概述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6300ZC系列柴油机为直列四冲程直喷式增压中冷中速柴油机.该系列产品由6300C船用柴油机(非增压、国家统一图纸)发展而来、目前在制产品包括6300ZC、6300ZCB、6300ZC;、63002CB、6300ZC;B、6300ZC,B、6300Zt’;、6300ZZ。等型号的船用柴油机,功率分441kw和552kw两档,转速相应为400r/min和500r/min。近20年来,已累计生产一千余台。该系列产品成熟可靠、操作方便安全,适合作沿海渔轮、交通运输船舶、工程作业船、拖轮、小型水面舰艇主机及大中型船舶辅机12主要技术规格630…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控单点喷射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系统进行了开发研究.在原柴油机上加装了电控系统、天然气供气系统和点火系统,并对燃烧室结构和凸轮轴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以适应稀燃天然气发动机的要求.研究了燃烧室形状、压缩比和凸轮轴型线、配气相位对天然气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确定了最终的匹配方案.结果表明:采用优化设计的无气门重叠角凸轮轴和压缩比为11的直口碗形燃烧室,所开发的天然气发动机具有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安装氧化型后处理器的排放结果达到国-IV排放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研制开发了双燃料发动机天然气电控喷射系统,并在喷射阀流量特性曲线试验基础上,对电控双燃料发动机做了系统匹配试验,以及与原机和混合器双燃料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燃气电喷式双燃料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量较低,与原机相比,显降低了碳烟及氯氧化物NOx的排放;与混合器式相比,进一步降低了CO和HC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3.
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试验台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新开发的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台架试验自动测量系统,其中重点介绍了有关电控参数的测试的原理和软硬件的构成。系统主要应用MC68376中TPU捕捉功能,对电控发动机的一些主要电控参数进行测量。系统主要应用于在开发发动机电控系统中各参数的检验以及作为在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匹配标定过程中的参数依据。系统所有功能均经过试验验证,并在自主研发的GD-1高压共轨发动机上进行了测试,获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作者研制的以MCS8098单片机作为中央处理器的CA488Q发动机试验用电控系统。重点论述了该控制系统的构成、点火及喷油控制信号的生成方法,控制脉谱的制取过程以及喷油量、点火提前角的控制策略。最后,在发动机试验台架上进行了原机和电控后发动机的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电控系统后,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怠速运行稳定性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在内燃机台架试验中,针对进气温度和燃油温度这两个边界条件对电控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用一套冷却水调控系统进行控制的解决办法。以Deutz BF6M1013FC柴油机进气温度及燃油温度自动控制装置为例,讨论了控制方案、控制量的计算,并选用ADuC812单片机作为发动机边界条件控制系统的主控部件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控制系统已经通过试验的验证,得到发动机最优条件下的性能曲线。  相似文献   

16.
电控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的开发及性能匹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电控D6114B型柴油机开发过程中所研制的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制造过程中的难点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电控喷油系统的台架一致性试验,完成了柴油机控制策略和性能匹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机更换电控喷油系统后,经济性、PM和气体排放物均比原机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了一种柴油机复合增压和供热的复合系统,通过控制阀门的开闭,在柴油机不同的运转工况时实现不同的增压方式;通过串联的喷油燃烧装置和旁通调节装置,调节排气温度。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增压与采暖系统即可提高柴油机低转速大负荷时候的增压压力,又避免了柴油机高速工况时增压压力过高,使柴油机在全部转速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和较好的换气性能;供热装置能够在柴油机运转范围内提供稳定的热源,并且降低了采暖所需的燃油消耗。  相似文献   

18.
基于缸内压力波检测的汽油机爆震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台单缸汽油机上对基于缸内压力波检测的爆震控制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准确地检测到爆震信号,使发动机工作在轻微爆震状态,与通过机体振动频率检测的爆震控制系统相比,在不同的试验压缩比下,该控制系统均能较好地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车用柴油机采用两台不同尺寸涡轮增压器的相继涡轮增压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柴油机分别采用大增压器、小增压器和大小增压器并联的3种方案进行外特性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初步确定了系统的两条固定转速切换线。对大小涡轮相继增压系统进行切换试验研究,并对切换过程中发动机转速的波动情况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大增压器与小增压器相互切换的上下行转速分别为1380 r/min和1335 r/min,大增压器与大小两台增压器并联相互切换的上下行转速分别为1970 r/min和1955 r/min。最后,对固定转速切换的可靠性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0.
摩托车发动机弹性隔振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弹性隔振器隔离发动机高频振动是摩托车减振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摩托车发动机的弹性隔振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摩托车发动机的弹性隔振原理和频率设计准则,建立了发动机弹性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系统的动特性参数,分析弹性隔振器对车架动特性的设计要求,结合试验测试,设计了弹性隔振器。研究结果表明,弹性隔振器能有效地隔离发动机系统的高频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