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搭载CO2热泵空调系统的某纯电动汽车,车辆在怠速工况下进行低温采暖NVH试验时,打开空调系统制热模式HI档,压缩机转速为4000 r/min且车内出现70 Hz轰鸣声与方向盘异常振动问题,通过“源-路径-接收者”建立传递路径并对其进行分析,将问题锁定为是因为空调系统冷媒的压力脉动引起空调的管路振动,空调管路振动频率为66.7 Hz,与车身及方向盘的共振频率接近。根据锁定的原因制定2条措施:(1)将怠速制热模式HI档位下的空调压缩机转速由4000 r/min调低至3000 r/min,此时车内轰鸣声主观评价消失,且方向盘振动幅值由0.6 m/s2降低至0.26 m/s2,满足评价要求;(2)在空调系统的冷媒管路弯折转弯处增加3个质量块,此时主观评价车内轰鸣声消失,且方向盘振动幅值由0.6 m/s2降低至0.34m/s2,满足评价要求。试验表明,降低压缩机的转速或给空调系统冷媒管路弯折转弯处增加质量块解决了该纯电动汽车在怠速下CO2热泵空调开启车内轰鸣与方...  相似文献   

2.
以某车型车内怠速噪声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试验测试分析导致车内怠速噪声过大的噪声异常峰值及其频率。接着有针对性地开展Trouble Shooting试验,锁定空调管路和排气系统第一挂钩安装横梁为问题点。然后综合利用试验调校和仿真优化方法,对空调管路振动响应和横梁动力学特性进行整改。最后对该车型车内怠速噪声进行改善,达到目标值要求。上述研究内容可为同类车型NVH性能开发过程中规避技术风险提供方案借鉴,同时表明综合运用试验调校与仿真优化技术是控制车内怠速噪声的一种快速、精准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燃油车在定置工况下由于车身各板件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对乘坐舒适性有较大影响,通过发动机、悬置等与车身的连接点传递至车身的振动是引起车身板件振动的主要原因。对某重卡车身悬置安装点动刚度及噪声传递函数进行了计算,发现其X向动刚度及噪声传递函数远低于企业标准;基于此明确了提高悬置安装点动刚度降低车内噪声的方法,通过对悬置支架结构优化改进,提升了悬置安装点动刚度。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案能够降低车辆怠速及定置额定转速两种工况下的车内噪声,悬置安装点动刚度的优化有益于降低特定工况下的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电动汽车低频轰鸣声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首先,基于整车及单品台架声振测试,运用阶次分析、传递路径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故障车和零部件进行诊断分析,确认车内轰鸣声为压缩机1阶振动激励经安装支架传递至车身致使薄壁钣金结构共振所产生;其次,按照源、路径和响应的噪声振动控制思路逐一分析,并基于工程化需求确定传递路径为优选改善方向;最后,提出2种增加安装支架隔振量的技术方案进行实车验证,确认了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改善传递路径可有效降低该车零部件振动导致的车内轰鸣声,噪声总值降低可达11.9 dB(A),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SUV车型在怠速状态下踩踏制动踏板时,车内噪声过大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主观评价、噪声源定位,以及安装点动刚度测试,确认该问题由制动真空泵的结构振动引起。从提高系统隔振率出发,为制动真空泵增加二级隔振。结合制动真空泵安装点噪声传递函数分析结果,优化制动真空泵安装位置,改善了制动真空泵二阶激励频率处的噪声传递函数结果。实车测试表明,采用改进方案后,车内噪声降低了7.4 dB,制动真空泵引起的车内二阶噪声降低了14 dB。  相似文献   

6.
某国产轿车存在空调开启时车内噪声较大及怠速时车内出现间歇性异常噪声问题,为寻找振源,对样车及其压缩机系统进行了试验诊断与分析,包括样车摸底试验、压缩机安装状态的刚体模态试验、压缩机在消声室中的台架试验等,最终确定压缩机噪声较大原因为空调管路制冷剂冲击导致的管路振动噪声向车内的直接传递,间歇性异常噪声原因为压缩机工作频率与发动机8阶工作频率的拍频。根据诊断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进行了改进后样车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国产车型怠速开空调时轴流风机工作引起车内噪声偏大的问题,建立了传递路径分析模型,研究了风机振动传递率试验及分析方法。为保证传递函数的精度,采用矩阵求逆法获取车身端连接点的耦合激励力。结果表明,上横梁风机总成左安装点y向对车内噪声的贡献量最大。风机总成模态频率与激励力频率重合产生共振,通过优化风机总成隔振垫动刚度的方法,将激励力频率与风机总成的模态频率避开,较好地解决了该车内噪声问题。该传递路径研究为车用风机噪声控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乘用车发动机转速在1 573 r/min,压缩机开启时车内噪声异常的问题,对样车进行试验分析与诊断,对压缩机-支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并验证改进效果。利用LMS声振信号采集系统采集振动噪声数据,采用频谱分析、阶次追踪等方法,并结合压缩机-支架系统模态仿真结果,确定车内异常噪声是压缩机轴频21阶与压缩机-支架系统3阶模态频率接近发生共振造成的。通过优化支架结构来提高压缩机-支架系统3阶模态频率以此来避免共振,并换装橡胶驱动盘缓和压缩机输入扭矩波动。将改进结构进行整车试验,结果表明:匀速工况空调开启时问题转速下,车内噪声降低了2.5 dB(A);匀加速工况空调开启时发动机转速1 500~1 650 r/min区间,车内噪声无峰值,其余转速空调开启时改进前/后车内噪声基本不变,噪声波动趋势平缓。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空调压缩机独立运行工况下燃料电池轿车的声振特性,并对空调压缩机支架进行模态计算.分析表明;支架因在压缩机振动的工作频率附近存在低阶固有频率发生共振,进而造成车身板件振动并向车内辐射噪声,是空压机向车内传递噪声的主要途径.使用增强材料提高了压缩机支架的整体刚度,有效避免了支架的共振,降低了车内噪声2 dB以上,改善了车内外声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以某客车为研究对象,基于声振测试、频谱分析对怠速轰鸣现象进行研究,确定轰鸣噪声是由空调压缩机激励频率与车内声腔模态耦合引起。通过优化发动机悬置系统、加强空调压缩机支架刚度提升其固有频率避免70 Hz共振,由此削弱了车内声振耦合作用,改善了车内轰鸣噪声。实验结果表明:车内轰鸣噪声得到改善,A计权声压级降低了9.15 dB(A),由此为客车轰鸣噪声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车内噪声的产生机理和传递路径分析试验的基本原理.针对某国产试制SUV在怠速和三档急加速工况下车内噪声偏大的问题,建立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进行传递路径分析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识别出车内噪声的主要传递路径,找出主要传递路径贡献量大的具体原因.最后提出降低车内噪声的修改建议,为降低车内噪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首先论述了控制怠速车内噪声的重要性。介绍怠速车内噪声的产生机理及控制方法。阐述了主要的噪声源识别方法。针对某款车型,对其怠速车内噪声进行分析和控制,分析出其怠速噪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燃油泵及燃油管路带来的结构传播噪声,对燃油泵及燃油管路结构进行优化后车内怠速噪声达到设计指标。总结出影响怠速车内噪声的相关系统的设计指标并进行固化。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车型空调压缩机在怠速工况下引起的车内噪声问题,应用比利时LMS公司的Test.Lab动态测试系统对压缩机支架总成在整车下进行噪声、振动与不平顺性(NVH)测试,通过频谱分析与模态频响分析相关手段,找到引发车内噪声的相关故障频率;同时利用Hyperworks对空调压缩机支架进行模态仿真计算,对比实验及仿真的结果后发现支架的一阶固有频率过低,它与发动机工作频率下产生的共振致使车内声品质变差,为此提出改进支架结构来改善模态特性的方案。进一步测试验证发现:压缩机支架的共振得以抑制,车内NVH性能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车型怠速工况下车内噪声较大问题,采用消去法进行了噪声源排查,确定排气口辐射噪声是影响怠速车内噪声较大的主要原因.文中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排气系统模型,并与实验设计方法相结合,通过调整排气系统内部管道和隔板的穿孔率,提高了排气主消声器的传递损失,最后通过制作样件对改进方案进行实车验证,整车怠速噪声达到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某车型车内噪声问题,在发动机振动引起车内噪声问题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确定横摆中高频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发动机怠速状态下测量输油管道的振动状态,根据汽车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基本理论,通过模态分析和频谱分析,得出输油管道横摆中高频振动引起的车身底板振动向车内辐射噪声。采用加装胶垫的方法降噪,改进后的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车内声压峰值从32 dB下降到24 dB,横摆中高频振动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电动车的车内啸叫噪声,利用逆矩阵法提取问题工况下各激励点载荷,搭建车内啸叫的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模型。根据分析结果,确认啸叫噪声的主要路径并针对该问题路径提出相应改善措施,将电机隔振系统设计成二级隔振系统;搭建刚柔耦合仿真模型,以隔振器的刚度为优化变量,以问题路径的振动传递率为优化目标,对电机隔振系统进行优化。按照优化结果进行装车试制,经实车试验验证,车内啸叫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速列车受电弓区域车内噪声显著,而受电弓顶板区域结构传声特性及对车内噪声贡献研究不足的问题,采用混合FE-SEA法,考虑“受电弓安装基座-车身型材-内饰吊装/车顶空腔-内饰顶板-车内噪声”传声全链路,建立组合顶板结构传声特性分析模型,研究力激励下的受电弓区域车内噪声响应特性及空气/结构传声特性,进而提出了相应的降噪建议。结果表明:力激励下车身型材结构产生振动声辐射,其将通过空气和结构传声路径经由内饰顶板对车内噪声形成声源贡献;车体型材对车内噪声功率输入贡献约为78%,内饰顶板贡献约为15%,车身型材对车内噪声响应起主导作用;通过对型材结构进行振动声辐射优化,并对“安装基座-型材-吊装-内饰顶板”结构路径进行隔振优化,车身型材、吊装结构和内饰顶板的振动响应可降低4~5 dB,车内噪声总值降低2.4 dB(A)。定量分析了受电弓顶板各部件对车内噪声的贡献,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列车受电弓区域的车内噪声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整车和悬置系统振动噪声试验,确定影响车内怠速噪声的主要频谱成分和悬置系统的减振特性,从而确定了需要优化车身振动传递来降低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搭载2.0T汽油发动机和6AT变速箱的某国六样车为研究对象,针对怠速车内"哒哒声"问题,通过传递路径分析以及脱离脱附管验证,确定了碳罐电磁阀-脱附管-地板为主要传递路径,问题频段为450-600Hz。依据扩张消音器的工作原理,在脱附管上增加50mL的扩张腔体,最终怠速车内"哒哒声"消失,利用频谱分析法得到优化前后450-600Hz之间车内中排噪声降低了4.9dB(A),后排噪声降低了7.8dB(A),对应车内中排总声压级降低了1.3dB(A),后排总声压级降低了2.7dB(A),且主观评价完全可以接受。该优化方案简单有效,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某国产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整车加速工况振动噪声试验,分析动力总成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激励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根据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结构特性和振动噪声特点,运用阶次分析方法,识别动力总成驱动电机、减速器振动和噪声源,以及动力总成的振动噪声激励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适用于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噪声源识别以及车内噪声源分析,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