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樊文焕 《机械工人(热加工)》1982,(5)
据调查,目前国内自行车制造行业普遍采用氰盐做液体碳氮共渗,由于氰盐有剧毒,产生三废,严重污染环境。北京自行车飞轮厂自从生产飞轮以来,一直使用有毒的液体氰化,该厂地处市中心,废盐、废渣,废水的处理问题难以解决,北京市技术交流站热处理交流队在面向轻纺,为轻纺服务的号召下,为提高本市自行车质量、落实中央对北京市的指示,把首都建成一个清洁文明的城市,决定进行攻关。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固体渗碳的最大缺点之一,是起因于另件和渗碳剂在渗碳箱中直接接触所引起的倾向于形成过饱和的渗碳表层。这种渗碳层在冷却时会变成脆性的网状碳化物,而大大地降低渗碳另件的强度。苏联学者柯兹洛夫斯基及奥尔叶莱毫夫斯基在研究渗碳钢的强度时,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渗碳层表面区的含碳量在1.05%以下(即在0.8%至1.05%时),钢的疲劳强度最为合适,若含碳量继续增高,则疲劳强度就会急剧下降。因此如何降低渗碳另件表面的含碳量,也就成为机械制造和热处理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3.
赵步青 《机械工人(热加工)》1990,(12)
高速钢刀具的表面化学热处理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方法不断更新,应用的产品不断增加,强化效果日益提高,现就处理方法综述如下。 一、低温低浓度渗碳 高速钢的含碳量是影响其性能最敏感的成分,按照定比碳规律,用冶金方法提高含碳量,淬火、回火后能明显提高硬度和红硬性,但会使碳化物偏析趋增,使强度和韧性及加工性恶化,故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国 相似文献
4.
5.
6.
锻造模具钢H13的热处理及氮碳共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H13钢的热处理和氮碳共渗工艺,指出了H13钢适宜的热处理工艺为1030%淬火+600%回火,然后再580%氮碳共渗4.5h。表面硬度可达900HV,渗氮层深0.2mm。采用H13钢的锻造模具在应用新工艺后,其寿命可提高1倍。 相似文献
7.
8.
针对铝合金表面化学镀镍层结合力和耐蚀性差的问题,采用热处理方法提高镀层结合力和耐蚀性.高低温试验后用划痕法检测结合力强度,运用盐雾试验检测耐蚀性.通过对比试验和结果分析表明: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镀层性能存在交互作用;经过150℃、1.5h热处理,镀层与基体结合力最好,80h高、低温试验(高温105℃,低温-55℃)后,镀层结合力强度为48.7MPa;镀层经过150℃、1h热处理,镀层耐蚀性最好,96h盐雾试验后,外观无白斑、起泡、脱皮等腐蚀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刊在这一期增加了“书刊评介”一栏。在目前技术革命与文化革命开始的时侯,我们感到大家都有责任把一些内容好的机械工业方面书籍及时地介绍给读者,帮助读者们选择和阅读;同时对一些内容有错误缺点的书籍,亦应作分析、讨论与批判,务使这些书籍在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中起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所评的“落锻工艺学”一书,系范兆伦编著,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年出版。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希望读者们踊跃投稿,协助我们一起搞好这一栏。 相似文献
11.
对于表面要求硬而耐磨、芯部要求有良好的韧性、整体有满意的疲劳寿命的零件 ,最好采用低碳钢或经碳氮共渗处理过的低合金钢。(1)共渗剂欲进行碳氮共渗 ,首先应解决共渗剂的问题。共渗剂的配方各不相同 ,常用的有氨 煤油、甲醇 尿素 丙酮 ,以及三乙醇氨等几种。使用这些共渗剂 ,往往存在下面的问题 :或是附加设备多 ,或是原料供应困难 ,或是出现黑色组织 ,或是氮浓度太低 ,或是价格昂贵等等。因此必须研制简便而可靠的碳氮共渗剂。由于尿素在工业纯甲醇或酒精中的室温饱和溶解度分别为15 %和10 % ,所以直接采用此种溶液作共渗剂难…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和确立了模具钢5CrNiMo热处理及气体氮碳共渗工艺,从而提高了推杆的热疲劳强度、屈服点、断裂韧度和耐热磨损性,充分发挥了热处理及气体氮碳共渗的工艺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拖拉机齿轮的碳氮共渗工艺参数调整做了正交试验,得出碳氮共渗工艺参数在860℃,氨通量0.20m^3/h,煤油滴数100d/min处理时获得良好的机械和金相组织,在此工艺条件下作了表层碳氨浓度,硬度及机械性能的测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真空碳氮共渗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对20GrMnMo齿轮试样进行了真空碳氮共渗热处理,并对其热处理后的形变量、硬度、冲击韧度、弯曲疲劳强度等力学性能与气体碳氮共渗普通热处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不但能提高齿轮的力学性能,而且真空碳氮共渗技术需要的渗剂气体少,可大幅度降低废气的排放,既节约气体,又清洁环保,是一种优化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冯耀文 《机械工人(热加工)》1980,(1)
双层涂料碳氮共渗,是我厂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试验出的一种快速碳氮共渗的新工艺。用高频加热,仅用6分钟,渗层就达到0.30~0.50毫米;在炉内加热用30分钟,渗层就达到0.50~0.70毫米,共渗速度比一般气体碳氮共渗快得多。共渗层轻荷洛氏硬度最高达 HR30N 85(相当 HRC70),也高于一般碳氮共渗,有利于提高零件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