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19,(1):19-22
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是湘西土家人最早、最全面的文化记忆,如何更好地传承它必须深入挖掘其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并加以保护。楚巫文化意识、风俗习性方式、外观形式等是构成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筑文化的基因,而建筑实体的木骨泥墙、木橼瓦顶、梁柱森列、"蒙太奇"式的空间组接则构成了文化基因的传承之根本,其榫卯相扣的力学逻辑组合又体现了一种牢固的人间秩序和中国式的建筑精神。只有坚守住本民族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2.
谢莹 《山西建筑》2009,35(19):8-9
指出湘西民居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建筑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以湘西永顺县土家族民居双凤村和小干溪两个村落为例,探讨了湘西传统土家族民居聚落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和前景,以便进一步认识湘西民居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3.
俄国文学大师果戈里把建筑称作"世界的年鉴",利川独具特色的土家族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而装饰文化更是传统建筑交流、文化交融最直观的体现。因此,对利川土家族民居装饰文化的保护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特别是在全国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利川土家族民居装饰文化进行精准保护,并在美丽下村建设中继承和发扬土家族民俗文化和装饰艺术是十分重要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装饰图腾、文化习俗等角度分析利川土家族民居装饰文化的重要地位,并结合现代美丽乡村建设,探究土家传统民居装饰文化的现代运用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的民居建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范。在现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有关人员对于贵州省土家族文化的建筑特点有了愈发深入的研究,也对土家族建筑特点中所蕴含的土家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但是现阶段由于民族文化的限制,对于土家族建筑特点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彻底,因此还需要有关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土家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探求其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结合对土家族介绍以及建筑特点的分析,对土家民居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析与探讨,以期能够使土家文化被更多的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民居建筑以其多样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装饰细部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研究的重要目标和范本。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云舍村土家族"桶子屋"作为贵州土家族典型四合院民居形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文章从建筑造型、结构构造、空间利用方式以及所蕴含的建筑文化等方面对"桶子屋"的建筑形式及居住形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祝建华 《华中建筑》1997,15(4):79-84,87
文章对鄂西土家族大水井古建筑群这一罕见的宗法式堡垒建筑群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文化内涵作了详尽的分析。对山地封闭型环境所构成的宗法级式民居的建筑特色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7.
黔渝地区土家族与苗族民居属于干栏式民居,本文从建筑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建筑装饰及细部特征出发对苗居、土家民居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它们的异同性,从而深入了解黔渝传统坡地民居,为现代山地城市建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炎 《重庆建筑》2014,(2):16-19
火塘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渝东南土家族传统房屋营造的中心元素,其民居文化的重要特色。该文以火塘的功能为出发点,研究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9.
《华中建筑》2021,39(8)
选取湖南传统民居景观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湖南传统民居进行文化区划,运用建筑类型学与文化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区分类研究。根据文化区的基本概念,参考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与部门自然地理区划的基本原则,选取屋顶、山墙、平面布局、立面形态、主体建筑材料、承重结构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将湖南的传统民居划分为湘北湘中传统民居文化区、湘西传统民居文化区与湘南传统民居文化区。湘北湘中传统民居文化区主要有独栋正堂式、天井院落式、"丰"字形大宅以及"四方印"大宅等民居类型;湘西传统民居文化区主要有窨子屋、吊脚楼、石板屋、土砖屋、土家族主屋、土家族冲天楼、北侗火铺屋等民居类型;湘南传统民居文化区主要有"四方印"式大宅、"王"字形大宅、瑶族合院、吊脚楼等民居类型。  相似文献   

10.
《四川建材》2017,(1):46-48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汉化,贵州省土家族传统民居也不例外,甚至可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继承和创新地域特色文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贵州省土家族传统民居造型独特、外观设计精巧,是传统建筑中的一块瑰宝。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借鉴和创新土家族传统民居,可以使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冷热电联产系统(CCHP)是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用于建筑楼宇的冷热电联产系统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为了研究适用于建筑的冷热电联产系统方案,结合一个工程样例,提出了三套发电功率不同的方案,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案之间的差别,并从年运行小时数,天然气价格,电价等方面评价了这些因素对于冷热电联产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发现,联产系统年运行小时数越多,其经济性越好,而选择合适的发电功率可以减小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龙自立 《城市建筑》2014,(12):395-395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是湘西地区一座大型的土家风格的仿古建筑群。本文从土家风情园的文化内涵着手,分析了目前国内仿古建筑建设状况,指出了仿古建筑具有的四大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13.
The authenticity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s interpreted differently in diverse cultural traditions. Can this inspire the conservation and contemporary regener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needs of modern life and society, rather than static exhibits in museum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Ganlan (pile-built timber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to demonstrate how adaptive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can keep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systems living and sustainable. Ganlan, a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archetype in the humid subtropical regions of Asia, has the following common features: free plans with an assembling frame structure, open and interactive envelopes to cope with the hot and damp climate, and stilts to deal with the rugged terrain. This research employed a threefold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opological deformation,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in examining Lianghekou, a historic Tujia village in Western Hubei, China.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ujia people build their stilt houses with adaptable features to meet the changing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variable topographies. These traditions can be transmitted into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as our experimental design illustrates. The self-adaptability and topological deformation of Ganla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demonstrate a unique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authenticity, and contribute towar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鄂西土家族地区文化融合进程的研究,分析鄂西土家民居在多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中所发生的演变,对理解鄂西土家民居的核心特点以及土家居住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炎松  易宇 《华中建筑》2012,(7):174-176
该文从实地考察、资料调研和图像分析入手,探究凤凰古城的多民族元素特征和古城民居的艺术构建,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指出凤凰古城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融会互通的人文山城。  相似文献   

16.
吴苗  张斌  贺宝平 《华中建筑》2011,(10):128-130
文章依据鄂西南土家族村落地域的格局特点,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整体保留型、局部保留型以及整体更新型。通过对鄂西南多处土家族传统村落的实地考察,选取了宣恩县彭家寨、恩施市滚龙坝村、宣恩县卸甲坝村三个典型村落作为文章的研究实例。以测绘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村落景观的空间布局特点,试图从各种类型中探求出鄂西南土家族村落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艺术则是其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外部造型与内部空间营建,以及对山地自然环境的充分适应与巧妙利用,不仅体现了实用与审美、建筑与场所的完美结合,而且反映了土家人对于生活与美的理解。从鄂西土家民居的审美视角出发,通过对吊角楼建筑形态美学特征的研究和分析,试图揭示土家民居建筑中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吸取其设计精髓,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王威  张斌 《华中建筑》2010,28(6):137-139
土家族古街是土家族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形成到不断完善,都留下了宗教信仰介入的痕迹。该文从土家族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鄂西南地区谋道镇、老屋基村等古街的选址、空间布局和细部营造,试图揭示隐藏在空间形态背后的文化投影。  相似文献   

19.
民间营建口诀和建房歌谣在土家族传统建筑工艺和建房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是重要的口头建筑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下,很多传统的营建口诀、仪式歌谣逐渐失传,建房习俗逐渐消逝,整理和研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保护建筑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巴东野三关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古镇,其传统民居兼具土、汉特征,特色鲜明,是湖北省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野三关地处高山多雨地区,气候潮湿,年平均气温偏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自然衍化,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形式和做法,特别是在防潮技术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查阅,探索野三关传统民居在防潮技术上的特殊技艺和生成原因,总结其对于鄂西南山地潮湿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和存在价值,以期深化该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为实现国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