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少数民族的血缘型聚落因其民族地域特色和稀缺性,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文章以汉族血缘型聚落为参照,对汉彝两族血缘型聚落在聚落演化、空间层级、聚落形态与分布上进行对比性研究,并发掘其背后社会、宗教、文化及自然环境等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彝族血缘型聚落形态特征能够进一步指导我们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翟静 《城市建筑》2014,(12):32-32
本文首先界定了聚落空间和聚落形态的概念,对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定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北京川底下古村为例,从聚落选址环境、聚落整体空间环境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三个层面,探讨了沟谷型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乡村地区的人地关系。本文基于相关文献总结了聚落地理学在乡村聚落空间形式方面的发展成果。对国内外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类型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挖掘其背后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影响因素。通过这种系统的类型研究和因素研究解读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式.以期能对我国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聚落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是建筑文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民间优秀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在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传统聚落的普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抚河流域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按聚落遗存的价值来看,属于研究薄弱的地区。抚河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是连接南部武夷山地区和赣中部赣抚平原的纽带,是一条历时千载的水运通道,促进了其周边聚落的产生、发展,为沿线聚落的布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区域属临川文化圈的范畴,临川文化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良,农业发达,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明清商业贸易繁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背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产生了大量地域性特征鲜明的聚落,布局典型,类型丰富,建筑形态自成体系,是江西乃至中国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范本。本文从传统聚落产生的背景入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进行区内外对比,最后由表及里,分析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在宏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整体分布,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对传统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并从聚落群的角度分析了传统聚落群的形成模式和空间分布形态,最后分析了抚河对该地区传统聚落发展的影响。其次,在中观层面对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首先以形态学和图形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出本文采用的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聚落环境匹配、聚落整体形状、聚落空间结构、聚落街巷组织、聚落节点布置和传统建筑形态6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前5个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层次分析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契合的关系,聚落在立面和平面上的形态,空间要素之间的结构组织,街巷空间的平面肌理及界面构成,节点在聚落中的位置对聚落整体布局的影响和节点空间的形态。然后,在微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中的细胞—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抚河流域地区从北往南,由于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传统建筑在微观上呈现出片区化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建筑文化的差别,将该地区传统建筑分为两个片区,分抚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原抚州府辖区)和抚河上游地区(主要是原建昌府辖区),分别以其中特征较为鲜明的两个县域为代表,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如祠堂、官厅和民宅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该片区各类型及总体建筑特征。最后,以比较的视角、关联的角度分析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内外区域比较和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与赣东北地区徽派聚落和赣江流域吉安地区的传统聚落从生成背景、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总结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典型性,进一步确立其赣派聚落的地位。其次,以关联的角度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聚落的空间形态,从表征和背后的动力因素之间寻到其中的关联。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整体分析与比较对比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抚河流域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仕、商、儒、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地区传统聚落分布密集、以中小规模为主、空间均质化、有村堡和里外堡式两种典型模式,建筑工艺精良,是赣派聚落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建筑文化分区上,传统聚落空间北部呈现出"规矩、儒雅"的特征,南部相对来说则具有"张扬、多元"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风格。传统聚落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根,尤其在江西抚河流域地区农耕文明发育完好并且是农耕经济向小商品经济过渡得较好的地区。该地区的传统聚落呈现出与其经济形式(农耕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结合)相适应的形态,是中国"农商"结合的聚落形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正急剧地重构着乡村聚落空间,新型城镇化及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引导着村镇聚落空间研究转向.文章着眼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聚落空间,从发展规模、聚落空间形态、聚落空间影响因素三个维度梳理现有聚落空间类型研究,进而得到村镇聚落空间类型研究应该置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之下,融入多学科视角进行类型划分的结论.这对之后的村镇聚落空间类型研究、乡村振兴及村庄规划编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宗族、风水文化和宗教文化对西江苗寨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作用,指出西江苗寨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形态民族特征性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结果,而是由多种因素约束影响而成,其中作为非物质的隐性社会文化因素需要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锡伯族聚落的前身是清朝时期军事编制的锡伯营,其下设八牛录.该文以八个牛录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测绘和文献梳理,从聚落现状肌理特征、影响因素和演变三个方面探讨锡伯族聚落形态特征,揭示了聚落形态与军事防御布局和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锡伯族聚落从初建至今的发展趋势,为聚落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秦巴山区平原盆地型乡村聚落的结构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广泛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并从地理空间、人居环境、景观生态三方面进行分布特征、格局特征和结构形态特征的描述总结,得出秦巴山区平原盆地型乡村聚落结构形态特征,最后总结分析影响其结构形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刘旸 《建筑与文化》2016,(8):230-231
文章基于聚落层级和住宅层级两个居住空间层级,对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傣族村寨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傣族的宗教信仰、风水观和伦理道德观对傣族村寨的结构布局、中心、边界、结点以及住宅的空间布局等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傣族村寨中一些独特空间形态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0.
谢莎  邓继莹  熊伟 《华中建筑》2022,(10):168-172
在城镇化发展迅猛的当下,如何引导侗族聚落进行良性演变的问题亟待解决,对区域案例进行研究可为聚落良性演变的研究提供基础。该文基于三江侗族传统聚落的主要演变趋向与发展特征的差异性,选取三种类型的典型聚落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演变特点:聚落由内敛演变为开放、聚落文化趋于多元、聚落形态秩序变异,进而总结出聚落的演变受到自然环境、交通、政治制度、家庭人口、技术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含水率对生土材料热工性能及对生土建筑能耗的影响,分别从陕西西安、新疆吐鲁番、西藏拉萨采集当地土样并加工成同一密度级的土坯试件,测试了从绝干到湿饱和状态下各种生土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采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结合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上述3种土样在不同含水率下导热系数变化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水率与生土导热系数成线性相关;含水率对生土建筑耗热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新疆生土在墙体湿度增大情况下建筑能耗增加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12.
新疆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大量的生土建筑且各具地方特色,其中吐鲁番地区的生土民居作为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建筑形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文中从吐鲁番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当地传统生土民居进行实地检测,发现这种适应气候而形成的生土民居也存在缺陷。在对其进行改进基础上,利用PHOENICS分析软件,模拟检测其夏季室内的风环境状况,结果表明,改进后半地下室式生土建筑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恶劣环境,为半地下室内营造舒适、凉爽的微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了以新疆当地的原材料为基础,以行业标准技术指标为依据,开发出适合新疆地区的外墙外保温系统配套材料抗裂砂浆,及其在工程中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刘芳 《建筑与环境》2008,(6):138-142
本文以新疆地区小城市中的维吾尔族商业步行街为例,浅析了民居建筑,传统民俗,宗教文化对西部小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影响,并从地域文化,商业街的布局、建筑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等几方面对西部小城市步行街规划设计进行探讨。期望为设计赋有地域特点的城市商业街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疆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破坏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因其在诸多方面的突出价值,2006年被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来坎儿井日益干涸、消亡的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吐鲁番盆地坎儿井为例,介绍了坎儿井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并结合其保护现状和衰退原因,重点分析了引起坎儿井坍塌破坏的六个主要原因,最后结合其价值体系提出了坎儿井保护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相似文献   

16.
何原野  刘清  王克新 《工业建筑》2012,42(3):76-79,112
研究吐鲁番地区自然环境对纤维增强材料(FRP)加固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制作了8根试验梁,其中4根进行室内试验;4根放置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自然老化1 881 d后,进行受弯试验,并与在室内环境养护条件下的FRP加固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环境作用后,加固梁的承载力,延性和刚度变化不大,破坏形式主要是玻璃纤维增强材料(GFRP)U型箍局部剥离,FRP布被崩断。说明新疆吐鲁番地区大温差、强紫外线的自然条件对FRP加固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吐鲁番地区气候炎热干旱,适宜葡萄生长.葡萄架也随处可见。在此次方案中,作者尝试将反映地域特色的葡萄架和生土墙结合到游客服务中心以展示吐鲁番地区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8.
浅析新疆东部小石头泉地区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小石头泉地区地层、构造、蚀变、岩浆岩对成矿元素富集的控矿作用,综述了主要类型矿化体特征及其异常特征,提出了小石头泉地区今后的找矿方向和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重镇,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注定了吐鲁番民居表现出和其他地区的较大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通过对吐鲁番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研究,结合实例,探讨吐鲁番传统民居建筑精神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对吐鲁番坎儿井工程进行了工程测量技术方面的研究,并从传统测量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吐鲁番坎儿井工程从勘探到工程施工方面的测量技术,最后总结了古代吐鲁番坎儿井工程高差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这对于丰富和完善坎儿井研究以及对坎儿井起源与传播学说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