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滤后水加氯工艺,国内许多水厂通常采用常规PID方法来实现,但由于滤后水取样的滞后、时变、流量变化等非线形系统改变,致使液氯投加不准确,余氯值较难控制。临沂市东北园水厂采用智能PID控制方法是在常规PID算法的基础上,总结了人的控制经验,使其更能适应各种工况的变化要求,得到较好的投加效果,确保了出厂水余氯达标,并且降低了氯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本文就智能PID的控制原理,提出一种适合于PLC应用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亚硫酸盐还原菌的检测与灭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水厂处理水中亚硫酸盐还原厌氧菌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 ,滤前余氯值对确保灭菌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当滤前余氯 >1.0mg L、接触时间为 95min左右时 ,可达到 10 0 %的灭菌率 ,但在运行中还要注意投氯点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氯气从氯瓶流出,经加氯机、水射器与水混溶后进入滤后水管道,再流入清水池。尽管池内停留时间保持在0.5~1.2小时,但检查出厂水余氯时,发现水泵与出水干管上所取水样的余氯值有时并不一致,有时出现加氯量大而  相似文献   

4.
以天津某水厂为例,针对管网余氯偏低的情况,分析了水厂近3年加药量,出厂水和管网水余氯、氨氮、氯氨比,以及管网水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对管网余氯和氨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在只增加出厂水余氯含量的情况下,由于管网中硝化反应的发生,使氨氮含量降低,从而导致管网余氯偏低。  相似文献   

5.
以某市第二水源工程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余氯和茵落总数,考察了氨、氯质量比和出厂水余氯浓度对长距离给水管网氯胺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氨、氯质量比为1:4.5时,通过适当提高出厂水余氯浓度,可以有效改善长距离输水管网中的水质,避免增加中途加氯设备,以及便于水厂管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所选取的街边直饮水的进水口水、棉芯滤后水、过活性碳后水以及直饮水口水进行了四大指标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棉花滤芯起到了阻止水中杂质、降低浊度的作用,而活性碳由于吸附了用于杀菌消毒的余氯,提高直饮水口感的同时也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所监测的生物指标时有超标发生,同时对材料消毒、直饮水工艺改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根据舟山市临城水厂工艺特点,考察了前加氯对生物活性炭滤池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氯化后的水样消毒副产物峰面积总量是未预氯化水样的50多倍,主要包括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其它液氯消毒副产物。此外,采用预氯化工艺后残留的余氯会抑制生物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影响活性炭滤池的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能力。  相似文献   

8.
林建敏 《城镇供水》2004,(6):17-18,54
在氯氨消毒法中,氯气溶于水,在消毒过程中起着杀菌、杀病毒、杀微生物等作用,而投氨是为了能稳定在水中的氯离子。在氯氨消毒法中投氨量的掌握影响着氯消毒的效果,氨投少了,所投加的氯将大部分转化为HCIO,会产生难闻的氯味,HCIO不稳定,以至出厂水余氯会降低较快;氨投过量了,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高氨氮饮用水原水的峰点前氯化方法,指出将自由余氯预氯化转化为化合余氯预氯化,减少了氯的投加量,并且该方法在助凝、助滤、降低颗粒、去除微污染、控制三氯甲烷(THMs)的产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状某处理规模为 10× 10 4m3 /d的净水厂建成于 2 0世纪90年代中期 ,服务人口为 2 0余万人 ,其净水工艺和水质监测流程如图 1所示。图 1 净水工艺和水质监测流程该工艺需连续监测的数据主要包括 :原水、沉后水、滤后水和出水的浊度、pH值、余氯量。监测仪表包括 :浊度仪、pH值测定仪、余氯分析仪和温度传感器 ,这些仪表集中安装在采样间内 ,各种水样需通过取样管送到采样间进行监测。原水、沉后水和滤后水取样管均采用DN2 5的钢管 (长度分别为 110、2 0、30m) ,出水水样经DN30 0的厂区用水管引至采样间 (长为 6 0m) ,除出水…  相似文献   

11.
西洲水厂投氯系统的技术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西洲水厂将滤后投氯机的控制由单因子反馈控制改造成多因子PLC复合环控制的具体思路及实现方法,改造后保证了在全自动化控制运行时出厂水余氯指标的精确控制和高稳定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氯胺消毒供水系统,分析了氯胺消毒工艺的产生背景、应用情况.根据实际应用效果,发现管网发生硝化反应与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产生是氯胺消毒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一步针对管网水余氯浓度合理管控,从水厂控制手段与管网控制手段两方面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管网水余氯衰减控制策略,并结合美国派内拉斯县实践经验,论述了管网水余氯浓度维持的成套...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氯胺消毒的给水管网中发生硝化作用造成末梢水总余氯不达标等水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根据实验室烧杯试验结果,提出了对给水管网进行纯氯气消毒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定期对氯胺消毒的给水管网进行纯氯消毒,能有效提升管网末梢水水质,同时减少了净水生产消毒药剂的消耗。据统计,在控制出厂水总余氯保持1.0~1.2 mg/L的条件下,定期对给水管网实施纯氯消毒,可使管网末梢水总余氯平均值由0.06 mg/L提升至0.42 mg/L,另一方面生产氯耗下降约4%,生产氨耗下降约12%。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砂滤池过滤效果,开展了混凝沉淀后出水二次微絮凝中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南方某自来水厂原水常规水质,当待滤水浊度在4NTU以下,常规絮凝工艺与二次微絮凝工艺对浊度的处理效果相当;当待滤水处于4~9NTU时,二次微絮凝工艺有效降低滤后水的浊度;不论常规絮凝工艺还是二次微絮凝工艺,只要把待滤水浊度控制在1NTU左右,滤后水浊度可以控制在0.1NTU左右;二次微絮凝工艺对TOC与三氯乙醛的处理效果都优于常规絮凝工艺;当二次投加PAC的量为0.3mg/L时,滤后水铝含量远低于国标限值。  相似文献   

15.
结合青草沙原水水质特点,进行加氯加氨技术改进。调整消毒药剂由次氯酸钠替代液氯,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改进加氯加氨自动控制系统和参数检测系统,实现消毒工艺精细化控制,确保供水水质稳定;完善泵站补氨补氯,提高出水总氯,实现配水管网余氯大于0.3mg/L的上海市行业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天津滨海新区某区域供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次氯酸钠(NaClO)代替液氯消毒后引起的出厂水水质变化和供水管网余氯变化进行了分析,以实现对NaClO消毒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控制。结果表明,NaClO代替液氯消毒仅导致出厂水的p H值略有增加;当NaClO平均投加量达到20 mg/L左右时,出厂水余氯范围可保持在0. 70~0. 90 mg/L,管网末梢余氯均满足≥0. 05 mg/L的国家标准要求;对长距离供水区域可采取单独补氯消毒,补氯后出厂水余氯范围应保持在0. 90~1. 10 mg/L,可有效提高该区域的管网末梢余氯。  相似文献   

17.
对海宁市第三水厂的加氯系统进行了改进,在清水池进口处增设余氯监测点,并将控制加氯量的比例控制器和PID控制器替换为自适应控制器。结果表明,自适应控制器可根据流量、余氯值、滞后时间等参数的变化来自动控制清水池前加氯量和出厂水补氯量,确保清水池出口余氯值和出厂水余氯值稳定在设定范围内,并减少了氯耗和加氯次数,延长了加氯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4-6
纳米KDF是继活性炭和KDF之后又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净水材料,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余氯、有机物等污染物质,没有活性炭使用过程中细菌滋生和KDF长期使用易板结、阻力增大的现象,在水净化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纳米KDF去除水中六价铬离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滤速、滤柱高度、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滤速的降低和滤层高度的增加去除率有明显提高。停留时间是去除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滤速、滤柱高度均通过停留时间影响去除率。  相似文献   

19.
生物活性滤池强化过滤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深圳某水库水为原水,采用活性炭为生物活性滤料,进行了生物活性滤池(BARF)强化过滤动态试验。结果表明,BARF对氨氮、亚硝酸盐氛和有机物的生物降解都集中在滤池上部500mm段。在6—14m小的滤速范围内,滤速对氨氮、亚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不显著。在水反冲为(1—2)次/d的情况下,BARF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挂膜初期空气反冲洗和反冲洗水中过高的余氯水对BARF的处理效果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越来越多的水厂从常规工艺转变为深度处理工艺,取消前加氯,通过后加氯和补加氯保持出水余氯浓度。杭州祥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后运行一年多,发现出水余氯值突然大幅降低,从而引起炭滤池会根据来水的水质情况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膜,而炭滤池在原水氨氮长期偏低的情况下运行所形成的生物膜不足以应对原水氨氮突然短时升高的现象,此时的氨氮去除效果就会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管控途径,以保障出水余氯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