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连轧机过程控制在线负荷分配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在线使用的冷连轧机负荷分配方法:通过查询数据库得到初始的负荷分配模式和负荷分配比,利用该负荷分配模式建立单目标负荷目标函数;采用简化的Newton Raphson法迭代求解非线性方程组,得到负荷分配的初始结果;根据第5机架轧制带钢长度对负荷分配结果进行修正,以克服轧制过程中带钢打滑现象;对负荷分配结果进行极限值的检查修正并最终确定负荷分配结果。该负荷分配方法用于在线,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益红 《江苏冶金》1997,25(6):25-27
讨论了连轧板带最佳负荷分配方法中数学模型的选择,并提出了计算的基本思路及计算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蚁群算法的冷连轧轧制负荷分配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唐山某钢厂1 370 mm冷连轧机设备参数,选取等相对负荷目标函数,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优化压下率分配比,并通过蚁群算法的迭代运算,求出负荷最佳分配。仿真结果表明,蚁群算法可以防止目标函数值落入局部极小,优化速度快、收敛性好,可作为冷连轧轧制负荷分配优化方法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4.
建立宽厚板轧制负荷分配模型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穆志纯  刘克  孙朋 《宽厚板》2001,7(4):35-38
本文针对宽厚板轧制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重要模型之一-轧制负荷分配模型,提出了一种建立该模型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目前常用的单纯建立负荷分配的统计或优化数学模型的建模方法,而是采用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KDD)的方法对轧制运行数据库进行挖掘,从中提取代表熟练操作工人丰富的操作和负荷分配经验的关键规则,进而建立知识模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负荷分配模型。轧制实验证明,采用新方法建立的模型优于传统的基于统计或优化的负荷分配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冷连轧负荷分配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立伟  杨荃 《钢铁》2006,41(7):57-60
由于冷连轧负荷分配优化的数学模型精度不高,使得将负荷分配优化的结果直接用于生产过程中往往达不到最优,甚至会影响生产.为此提出使用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模糊聚类分析法,利用现场实际使用的负荷分配对优化结果进行修正,使修正结果既能达到最优化,又能满足生产.以等功率负荷分配和等相对功率负荷分配为例,进行了修正前后的对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为提高负荷分配的精度提供了一种修正措施.  相似文献   

6.
 冷连轧负荷分配最优化对于提高冷轧带钢的产量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蚁群算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将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相融合的GA ACA优化算法应用于冷连轧负荷分配的优化。该算法采用遗传算法生成初始负荷分配,利用蚁群算法求取最优化分配结果,优势互补,具有计算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适合于负荷分配的在线应用。试验对比数据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冷连轧负荷分配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证了冷连轧负荷分配可以用热连轧Φ函数负荷分配方法,区别仅m计算公式不同。得出的冷连轧Φ函数无迭代的负荷分配方法,用武钢引进时德国提供的负荷分配数据和武钢1700冷连轧的实际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完全实用性;还用了大量宜昌五机架八辊冷连轧机实测数据验证,并证明了冷连轧国外负荷分配模型迭代计算出来的实际设定厚度分配与热连轧一样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8.
从日本今井的φ函数计算厚度分配公式中直接推导出φ计算公式,从而将能耗负荷分配方法在八机架、七机架两套热连轧机上得到成功应用.该方法使负荷分配十分简便,去掉了目前所有负荷分配方法的迭代计算.并较详细分析了推广应用它的必要性,从而详细介绍了目前从日本、德国、美国等引进的负荷分配方法存在的问题,从而证明推广φ函数负荷分配方法...  相似文献   

9.
祝孔林  单旭沂 《钢铁》2007,42(1):45-49
运用KDD技术对热轧带钢生产中过程机大量历史数据和积累了多年的轧制信息(包括轧制负荷相关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和数据挖掘,并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开发了适合现场生产的负荷分配模型.该模型能实施多种功能,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应用,实现了负荷分配的自动设定,形成了规范的负荷分配制度.同时给出了负荷分配模型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工厂森吉米尔轧机的压下负荷分配更加合理,以综合等负荷函数为目标,应用遗传算法对压下负荷分配进行优化设计.将优化设计的结果与原负荷分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提高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保障设备安全运行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带钢热连轧精轧机组负荷分配的优化计算策略,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离线计算确定精轧各机架的轧制力分配系数,采用"压下模式+轧制力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负荷分配在线计算。为了确定各精轧机架的轧制力分配系数,建立兼顾轧制功率最小、负荷均衡与板形良好的负荷分配多目标优化模型;为了实现负荷分配在线计算,根据压下模式负荷分配计算确定厚度分配的初始值,根据CLAD算法进行轧制力模式负荷分配迭代计算,最后采用压下模式分配计算确定的压下率分布范围对轧制力模式分配结果进行限幅处理。新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梅钢1 780mm热连轧生产线,在线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操作工干预,提高带钢精轧过程的轧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梅钢1420mm冷连轧机压下负荷分配方法是利用初始压下表提供优化计算的初始值,采用以中间机架马达功率平衡为主的单目标优化方法,并考虑第1、2机架的轧制力平衡,自动调整计算结果,直至达到最佳的厚度分配。  相似文献   

13.
在热连轧的非稳态轧制过程中,负荷分配不均会导致板形控制精度的下降.针对负荷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以传统机理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板形和轧制均衡的目标函数,开发了改进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的负荷分配智能优化方法,利用该优化算法对热连轧精轧机组进行了负荷分配优化.通过工业试验将经验法、GA与NSGA-Ⅱ优化得出的负荷分配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采用新方法的优化结果明显比经验法更合理,GA和NSGA-Ⅱ的优化结果将机架F5和F6相对凸度误差从4.63%分别降低至1.06%和0.79%,且NSGA-Ⅱ在末机架的相对凸度差为-0.000 009 88,小于GA的-0.000 050 47.应用结果表明,该负荷分配优化算法明显优于GA,对非稳态轧制过程中的负荷分配优化及板形控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现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本着节约用电,并达到最佳经济运行的原则.从理论到厂里实际情况,对鞍钢第二薄板厂主变压器和主电机等负荷的分配和运行的几种不同方式,分别加以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了一个最佳的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热连轧生产中,由于厚度设定模型精度不高所造成的头部厚度偏差较大的实际问题,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负荷分配的快速监控AGC方法。新方法通过对负荷进行实时分配,一次性调整多机架的压下量,可以迅速消除带钢头部段的厚度偏差,在计算再分配负荷时,充分考虑了负荷分配对板形的影响,从而避免了由于负荷分配调整导致的板形质量下降。生产实践证明,这一新方法可以在保证板形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有效的消除头部厚度偏差,厚度超差段长度减少了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热连轧带钢生产中负荷分配方法的发展,阐明了各种分配方法的优缺点,为热连轧精轧机组合分配各机架的压下量提供了参考,并叙述了热连轧负荷分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厚钢板轧制负荷分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延华  刘相华  王国栋 《钢铁》2005,40(4):43-45,52
为了提高中厚钢板轧制负荷的预测精度,提出利用在线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建立轧制过程负荷分配模型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知识发现(KDD)和数据挖掘(DM)对轧制运行数据库进行挖掘,建立知识模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负荷分配模型。实现轧制过程负荷模型的在线维护和优化。离线模拟与在线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中厚板规程负荷分配中轧辊凸度协调分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厚板轧机无液压弯辊条件下,为防止传统等负荷分配方法造成的板形问题,提出一种轧辊凸度协调负荷分配方法。分析了轧辊凸度对板形的影响,通过轧辊热凸度和轧辊磨损软测量模型得到了实时轧辊凸度,根据轧辊凸度的变化而调整规程板形系数以获得更加合理的负荷分配规程和良好的板形控制效果。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后中浪和边浪等板形问题明显减少,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负荷分配是轧制规程设定计算的核心,合理的负荷分配能够充分发挥轧机生产能力,稳定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负荷分配发展至今,其中按目标比例分配是众多分配方法中重要方法之一.按目标比例分配的数学模型本质上是求解非线性方程组问题,对国内外各种代表性的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算法--改进Newton法,该算法既有Newton法良好的收敛性,同时又可以避免求Jacobian逆矩阵.经仿真验证,计算速度较快,精度较高,满足在线要求.  相似文献   

20.
陈渡江  袁军 《四川冶金》2000,22(2):11-14,8
本文通过介绍宽带钢在轧制过程中的板形方程要求 ,从板形控制的工艺分析入手 ,采用优化轧机负荷分配 ,轧机最佳弯辊力设定 ,和工作辊支撑辊辊型的优化来达到控制板形的目的。文中详细论述了有关板形控制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