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庭湖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56-1995年洞庭湖水文泥沙原型观测和地形测绘等翔实资料。运用输沙时量法和地形法对洞庭湖中淤变化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2.
赵凯  杨兴菊  虞邦义 《治淮》2009,(5):24-26
根据河道1992年和1999年两次实测断面资料,采用断面法分析1992年-1999年间淮河中游正阳关至蚌埠闸段沿程冲淤变化情况,分析1971年~1999年正阳关至蚌埠闸段冲淤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2年-1999年间除个别河段外主槽沿程均呈冲刷状态;滩地沿程表现为上、下段冲刷,中间段淤积,冲淤相抵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1971年~1999年间主槽一直呈冲刷状态,且后期冲刷程度明显加强;滩地在1971年~1992年间呈淤积状态,而1992年后则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3.
辽河既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也是主要的多泥沙河流,其中河道内泥沙多来源于右岸包括柳河、养息牧河等支流,河口处泥沙则还受海水上溯携带泥沙影响。受盘山闸枯水期多数时间关闸运行影响,闸上闸下河道冲刷变化规律差别很大。文章仅以盘山闸下河道为研究对象,分析辽河口盘山闸建闸后河道冲刷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2年和1999年两次实测河道断面及地形资料,采用断面法计算了1992年~1999年间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正阳关段冲淤量,并结合文献[1]中的计算成果分析了1971年~1999年王家坝至正阳关段冲淤变化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甬江淤积日趋严重,不但影响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缩窄了过水断面面积,给河道行洪和通航造成较大影响。通过对近5 a时间51个监测断面资料的分析,初步得出甬江冲淤变化情况和河道淤积规律。  相似文献   

6.
马子普  吴保生  沈逸  薛源  覃超  汪舸 《水利学报》2024,55(4):468-480
为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及分布特征,对黄河下游1952—2021年间共70年的河段实测冲淤量数据进行了系列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黄河下游河道存在7种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其中全线冲刷、全线淤积、上冲下淤、上淤下冲等4种为基本模式。上淤下冲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孙口附近,上冲下淤模式的冲淤临界位置在游荡性河段。各模式对河道整体冲淤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异,两边冲中间淤模式对冲刷量的贡献率最大,全线淤积模式对淤积量的贡献率最大;(2)1952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沿程冲淤分布模式的变化过程可分为1952—1959年、1960—1985年、1986—1999年、2000年后共4个阶段;(3)各河段冲淤量大小以0点为中心近似呈偏态分布,冲淤量在多年尺度下具有沿程减小的趋势性特征以及“冲久必淤、淤久必冲”的周期性特征;(4)各河段整体冲淤发生年数差别不大,反映了河道冲淤的平衡趋向性;70年内淤积于黄河下游河床底部的泥沙有一半左右被冲走,花园口到孙口河段的累计冲淤量接近下游总冲淤量的8成,孙口以下河段很小;(5)全线冲刷模式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的主要冲淤模式,小花段前期淤积的泥沙基本被冲完,夹高段、高孙段及孙艾段仅冲走了前期淤积泥沙的二到三成。研究结果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沿程冲淤分布模式,分析了冲淤分布特征,有助于深化对下游河道冲淤现象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7.
1 工程治理概况 为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1992年春将秦口河在烟袋沟改道9.2km,于郝家沟口入套儿河。1993年底又将徒骇河自胡营河口至五机部农场养殖场提水站进行了裁弯取直。工程治理后,秦口河的洪水及潮水基本不再通过烟袋沟而顺直北上从郝家沟口入套儿河,汇流面积由原2400km~2增大至  相似文献   

8.
通过应用多次河道测量资料对淤积成因及淤积和冲刷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为探索淤积防治途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长江上荆江河段近50 a实测水文泥沙、地形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一维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并参考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成果,获得如下认识:下荆江裁弯、葛洲坝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上荆江普遍发生冲刷,河床深槽以冲刷为主,洲滩有冲有淤.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上荆江河道各河段将在较长时期内有不同程度的冲刷调整,可能会引起河岸发生崩坍,对岸线和已建护岸工程的稳定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北引工程输水渠道产生冲刷与淤积的成因进行分析,对清淤提出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在不考虑河床冲淤的洪水水位流量关系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冲刷系数及淤积系数,将发生冲淤时的洪水水位流量关系调整为水深流量关系,分别得到了涨水冲刷、落水淤积及涨水淤积时的水深流量关系式。结果表明,涨水冲刷、落水淤积只会削弱曲线的胖瘦,涨水淤积时既会改变绳套曲线的方向,也会影响曲线的胖瘦。河床朝淤积方向发展时,绳套曲线为逆时针方向;河床朝冲刷方向发展时,绳套曲线为顺时针方向。冲刷系数及淤积系数越接近1,绳套曲线越瘦。据此,可由实测的绳套曲线对河床的冲淤演变作出定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长江城陵矶——汉口河段的冲淤变化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江中游城陵矶至汉口河段冲淤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城陵矶至汉口河段在平滩及枯水河槽的多年淤一,以及河段冲淤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河段冲淤对螺山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影响研究,探讨了河段冲淤对长江中游干流洪水水位抬高的影响程度,为弄清长江1998年洪水水位偏高的原因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黄河河口河道冲淤特性及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司书亨 《人民黄河》1994,17(5):8-11
  相似文献   

15.
张娜  易定荣  代文良 《人民长江》2006,37(12):65-66
三峡水库在围堰发电期,回水末端位于李渡镇附近.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沙特性及河道冲淤变化情况,以便对今后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开展了大坝至李渡镇河段干支流的水沙特性变化分析及冲淤计算.初步分析表明库区蓄水以来产生了累积性淤积,并且泥沙淤积从下至上沿程减小,但淤积量不大.  相似文献   

16.
巴家咀水库淤积严重,几经加高改建,仍不能满足水库本身的防洪要求,现正在兴建新的泄洪洞。经初步调洪验算,新老泄洪设施最大泄洪能力,也不能适应校校洪水的要求。经过方案比较,认为土坝再加高sin方案,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巴家咀水库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一座大型水库,目前已发展成为防洪、灌溉、发电、城镇供水的综合利用水库。它以74m高的黄土均质坝著名亚洲,但由于流域内水土流失,水库淤积严重,有效库容急剧减少,防洪标准降低,成为全国重点病险库之一。为减缓淤积,消除水库险情,现又开工再建一条新泄洪洞。新泄洪洞…  相似文献   

17.
依据黄河下游业不来沙和断面冲淤实测资料,分析了1998年6月-2000年5月下游河道冲淤特性以及加密试验断面的对计算冲淤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枯水少沙,洪流量不大,下游河道汛期淤积,非汛期冲刷,主槽淤积加剧;汛期淤积集中于孙口上河段,非汛期冲刷主要在夹河滩口以上河段;测验断面加密后提高了计算冲淤量的精度,河段冲淤定性上也趋于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8.
阿特.  E 《水利水电快报》1998,19(13):6-10
水库冲淤是唯一一种不需运用昂贵的机械设备,疏浚机械好可使水库丧失的库容得到恢复的有效措施。介绍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渭河综合整治实施以来渭河中游部分河段冲刷显著,为理清中游冲刷的主要原因,本次采用输沙率法、断面法两种方法计算不同时期河段、滩槽冲淤量的对比分析来探索中游河道冲刷原因;对比分析表明:渭河中游2003年~2010年期间冲淤变化是河道自然冲淤正常动态波动,近期2011年~2015年期间主要是综合整治人工大量取土扰动造成的,自然冲淤居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6—2010年枯水期6幅TM遥感影像数据和2010年、2015年典型断面测量数据,从不同尺度对鄱阳湖入江水道区冲淤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入江水道主槽总体表现稳定,不存在游荡现象;入江水道主槽总体表现为冲刷,年冲刷速率为0.01 m;濂溪区朱家村以北河段、星子水文站断面附近因受人类活动较少,主槽岸线未发生显著变化,表征为冲刷集中区,年冲刷速率分别达0. 08 m、0. 04 m;濂溪区至庐山市老虎垄之间河段、庐山市陶子发河段在2000—2010年间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在2010年后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减弱情况下分别表征为冲淤平衡区和淤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