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电子鼻和电子舌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嗅觉、味觉传感器技术产品,具有客观、可靠和重现性好等优点。文中介绍了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综述了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在饮料酒感官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随着感官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鼻和电子舌传感器已逐渐在食品检测及其他领域中得到大量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在阐述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基本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式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电子鼻、电子舌在咖啡风味中的研究现状,为咖啡风味的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电子鼻和电子舌在鱼肉鲜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汪敏  赵晔 《肉类研究》2009,(6):63-65
鲜度是鱼肉及鱼类制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电子舌和电子鼻技术都能快速地评价鱼肉的品质和新鲜度。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在评价鱼肉鲜度时的工作原理以及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的鳕鱼鲜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储藏时间鳕鱼的气味和浸出液的滋味分别进行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PCA、DFA和负荷加载分析,并结合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菌落总数(TVC)的分析,建立一种基于电子鼻、电子舌技术判别鳕鱼新鲜度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鳕鱼鱼肉的气味、滋味变化能被电子鼻、电子舌区分出来,且电子舌的DFA三维图谱的区分度更高。二者的分析结果与TVBN、TVC结果一致。因此,可以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来区分不同鲜度的鱼肉,电子舌的区分度要高于电子鼻。  相似文献   

5.
电子鼻和电子舌是模仿哺乳动物嗅觉和味觉而制成的智能感官检测仪器。介绍了两者的基本原理和模式识别方法,对目前电子鼻和电子舌在葡萄酒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并对电子鼻和电子舌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电子鼻和电子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瑞萍  刘辉 《肉类研究》2010,(12):61-67
电子鼻和电子舌作为嗅觉传感器技术,以其客观性、可靠性和重现性等优点在食品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介绍电子鼻和电子舌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基础之上,就其在国内外食品品质监控、食品评价、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一些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提高我国食品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子鼻结合电子舌技术分析印度传统品种、非洲品种和中国云南改良品种的10种产地辣木籽风味.优化气味成分和滋味物质的提取检测条件,电子鼻、电子舌分别检测气味和滋味响应强度,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  相似文献   

8.
基于电子鼻/舌融合技术的白酒类别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白酒质量的快速鉴别,本研究采用两个不同的电子鼻和电子舌融合系统采集不同品牌白酒样品的气-味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K均值法对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支持向量机法对白酒的品牌进行预测分类分析。经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后,应用基于TGS型气敏传感器的电子鼻和电子舌融合系统可以将3种酒进行很好的区分,其余5种酒有交叉,而应用基于MQ、MP型气敏传感器的电子鼻和电子舌融合系统可以将8种白酒基本区分开来;K均值法分别用于两融合系统,前融合系统的错分类概率为33.3%,后融合系统的错分类概率为23.75%。采用支持向量机法对白酒的品牌进行预测分类,应用前融合系统的识别率为93.75%,而应用后融合系统的识别率为98.75%。结果表明:气-味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对白酒品牌的鉴别,且应用基于MQ、MP型气敏传感器的电子鼻和电子舌融合系统对白酒类别的识别结果较好于应用基于TGS型气敏传感器的电子鼻和电子舌融合系统。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电子鼻、电子舌及其信号联用技术在酱油风味评价中的效果,试验分别利用电子鼻、电子舌及其融合合并的检测信号,结合主成分、判别指数、质量控制模型和马氏距离等数学方法综合评价8种不同产地酱油风味。电子鼻分析表明8个样品可分成3组,但同组的4、8号两个样品无法区分;电子舌分析表明2、3号样品相似度最高,1、5、6号和8号样品有一定相似度,4、7号样品差异最大;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信号融合分析表明8个样品分成3组(即3种风味),且每组样品无交叉重合,区分效果好。电子鼻/电子舌检测信号联用能从气味和滋味综合评价酱油,且分辨能力强,是智能感官评价食品风味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茶叶品质和化学成分快速鉴别和预测,采用电子鼻与电子舌联用技术对信阳毛尖茶茶叶挥发性气味和茶汤滋味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对电子鼻与电子舌联用的响应值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与电子舌数据融合可提高对茶叶样品区分度。通过电子鼻与电子舌响应的融合数据,对茶叶样品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逐步回归、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效果显著(P<0.01),其中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效果最佳,茶多酚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99、0.975,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83、0.174;咖啡碱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5、0.978,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15、0.048。电子鼻/舌联用可对茶叶品质和理化成分进行很好地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子鼻、电子舌技术分别对新鲜鲟鱼、腌制鲟鱼和发酵鲟鱼(5 d、10 d、20 d、25 d、35 d)的气味和滋味进行检测,并结合感官评价方法,分析发酵鲟鱼加工过程中气味和滋味的差异,以期探寻一种快速、便捷、准确鉴定鲟鱼发酵程度的方法。结果表明,电子鼻的17个传感器和电子舌的5个传感器对不同处理阶段和不同发酵时间鲟鱼样品的气味与滋味响应强度均有差异,不同处理阶段和不同发酵时间鲟鱼样品气味差异明显,滋味差异不明显,说明电子鼻可有效区分不同处理阶段和不同发酵时间的鲟鱼,而电子舌对鲟鱼的发酵过程区分效果欠佳。不同处理阶段鲟鱼的气味差异主要存在于烃类、酯类、醛类、硫化物和胺类等化合物上。感官评价可以从外在分析发酵鲟鱼的滋味和气味及肉质,与电子鼻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的白酒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快速检测白酒品质。以不同品牌、不同香型和不同比例掺假白酒为检测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对电子鼻整体气味响应图谱和电子舌在1、10、100和1000Hz四个不同频段脉冲激发下的金、银、钨、钛四个工作电极组成的传感电极阵列响应信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电子舌对不同品牌和不同香型白酒的区分能力要优于电子鼻,且LDA的识别效果较PCA更好;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定量预测模型,在主成分数取5时,电子舌所建模型最优。用独立样品检验模型精度,模型预测值和参考值的相关系数为0.881。研究结果可为白酒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类的品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电子鼻、舌是模仿哺乳动物嗅觉和味觉而制成的智能检测仪器,与模式识别算法相结合,可用于酒类品质检测。该文主要是对目前电子鼻、舌在酒类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展开了综述,并对电子鼻、舌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12种红枣(酸枣、大平顶枣、圆铃枣、灵武长枣、壶瓶枣、狗头枣、金丝小枣、灰枣、灵宝大枣、木枣、石门大枣、骏枣)所破碎的红枣汁为试验对象,探讨了其在香气和滋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经电子鼻检测发现,电子鼻各传感器对不同品种红枣香气成分的差异显著(P<0.05);经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发现,电子鼻能够明显的区别不同品种的红枣。经电子舌检测发现,电子舌5个基本味对不同品种红枣的滋味差异显著(P<0.05),而3个回味对不同品种红枣的滋味差异不显著(P>0.05);经主成分分析发现,电子舌不能有效的区别不同品种的红枣。  相似文献   

15.
苹果酒品质检测中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产地相同品种的苹果(陕西长富二号、甘肃长富二号、山东长富二号)为原料酿造苹果酒,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3种不同苹果酒的挥发性气味和滋味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从样品稀释倍数、顶空进样体积、顶空生成时间和载气流速4个实验参数研究检测条件对电子鼻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影响,选取传感器信号峰值和稳定值,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获得电子鼻的最佳检测参数为:样品稀释30倍、顶空进样体积5 mL、顶空生成时间5.0 min、载气流速300 mL/min。从样品稀释倍数研究检测条件对电子舌传感器响应信号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电子舌的最佳检测参数为样品稀释30倍。应用优化后的参数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对3种不同苹果酒的检测,区分效果较好,能够从挥发性气味、滋味等实现苹果酒的检测和鉴别。  相似文献   

16.
以全脂鲜牛奶为研究对象,以产品感官品质得分、电子舌样品间的差别度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ED)和电子鼻气味距离为指标,分析产品在4、15、23 ℃和30 ℃的贮藏温度下的变化情况。运用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结合Arrhenius方程,利用感官品质变化临界点计算电子舌差别度ED值随时间和电子鼻气味距离临界值,构建了电子舌以及电子鼻货架期的预测方程,预测全脂鲜牛奶货架期分别为16.2 d和15.7 d,预测误差分别为8.0%和4.7%。结果表明,采用电子鼻、电子舌技术,能够有效监测牛奶保质期加速实验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并为牛奶货架期的判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电子鼻、电子舌对贮藏期间荣昌猪肉及其制品新鲜度变化的检测效果。方法 测定贮藏期间荣昌猪肉及其制品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 TVC)、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及感官特性的变化,并以此划分其新鲜度等级。同时,采用电子鼻、电子舌分别对贮藏期间荣昌猪肉及其制品进行检测,运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LDA)、传感器贡献率分析(Loading)、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识别荣昌猪肉及其制品的新鲜度。结果 电子鼻能够检测到荣昌猪肉及其制品在贮藏期间的气味变化,并能够对其新鲜度进行区分,而传感器W1W对应的硫化物类的变化是电子鼻检测其新鲜度的主要依据。电子舌能够很好地区分贮藏期间荣昌猪肉及其制品的滋味变化,并能够区分其新鲜度。结论 利用电子鼻、电子舌技术能够识别不同新鲜度的荣昌猪肉及其制品,为进一步研究荣昌猪肉及其制品新鲜度快速检测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鉴别不同生产类型的金银花酒,该研究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及二者拟合技术结合人工感官评价对金银花酒样品进行检测,对所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分别从气味和滋味两方面进行评价鉴别。不同生产类型金银花酒样品在电子鼻、电子舌和二者拟合结果的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PC1)与第二主成分(PC2)的贡献率之和分别达到了90.97%、90.91%、95.00%;电子鼻判别因子分析总贡献率为89.72%,佐证了主成分分析结果;滋味雷达图显示小曲酿造金银花酒在鲜味上的响应度明显高于大曲酿造和大曲配制的金银花酒,这与人工感官评价相一致;以上表明电子鼻、电子舌技术能够准确的鉴别不同生产类型的金银花酒样品,可用于今后对不同金银花酒的比较分析中。  相似文献   

19.
Eight kinds of commercial rice vinegars from Korea, China and Japan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ir flavour‐related discriminativ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 an electronic nose (e‐nose), electronic tongue (e‐tongue) and subjective sensory evalu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atterns based on SPME/GC–MS provided a clear categorical discrimination among the vinegars of three origin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samples were similar between SPME/GC–MS and e‐nose analyses and Korean vinegars were clearly discriminated. A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determined between SPME/GC–MS and e‐nose on acetaldehyde (0.948) and diacetyl (0.970). e‐Tongue‐ba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atterns were sub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origin, and Chinese vinegars were clearly discriminated. Sensory panelists recorded origin‐specific scores on flavours for all the samples. In conclusion, SPME/GC–MS, e‐nose and e‐tongue analyses may be useful for discrimination of flavour profiles of rice vinegars of different producer origin. Copyright © 2017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 & Distil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