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式双黄莲蓉月饼风味物质成分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广式双黄莲蓉月饼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风味提取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广式双黄莲蓉月饼检测出的1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中,主要成分是戊酸乙酯、辛酸乙酯和己酸甲酯,且酯类物质占总挥发物的82.43%;优质月饼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6.00%)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14.00%),主要脂肪酸是十八碳烯酸,硬脂酸及十六烷酸;相对于优质月饼,变质月饼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4.91%)相对减少,而饱和脂肪酸含量(15.09%)相对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饱和脂肪酸是广式双黄莲蓉月饼劣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广式腊肠、腊肉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式腊味是我国传统的风味食品,其口味独特,外形美观,肉嫩香醇,营养丰富,食用简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腊肠和腊肉是两种传统的广式腊味,其独特的风味更形成地方特色,文章综述了广式腊肠特征风味物质的来源、种类及检测方法,概括了广式腊肉与四川、湖南腊肉特征风味物质的区别,并对广式肉制品风味物质保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得出:脂肪氧化是广式腊味的一个重要风味来源;醇类、酯类是腊肠香气成分的重要组成;采用GC-MS法分析香气成分简便快捷;抗氧化技术的发展对于腊味风味保持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广式腊肠风味物质成分的HS-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广式腊肠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风味提取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检测到的广式腊肠的1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中,主要是乙醇、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和己酸乙酯,且这四种物质占总挥发物的88.85%;优质广式腊肠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0.29%)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39.71%),主要脂肪酸是十八碳烯酸,十六烷酸及硬脂酸.变质腊肠不饱和脂肪含量为58.61%,饱和脂肪酸为41.39%,相对于优质广式腊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减少,而饱和脂肪酸相对增加;广式腊肠的劣变原因主要是由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饱和脂肪酸,从而产生异味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广式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不同厂家生产的广式腊肉在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和挥发性风味成分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保质期与水分活度相关,与水分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水分活度越低,保质期越长。在3个样品中具有相同挥发性风味成分35种,约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0%左右,而且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差别很大。醇类物质、醛类物质和酯类物质是广式腊肉重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在广式腊肉风味的形成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式腊肠成熟过程中风味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广式腊肠在干燥成熟过程中,细菌菌群与主要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成熟期腊肠的主要风味物质乳酸、游离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乳酸含量在第7天以后稍有下降,游离脂肪酸在成熟期第30天的含量是混合料的6.04倍(干基),游离氨基酸在成熟期第30天的含量是混合料的8.85倍(干基),而谷氨酸含量为混合料中的140.7倍(干基),乳酸含量为混合料中的1.4倍,以上这些结果为广式腊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朱建军  王晓宇  胡萍  宋朱谕 《食品科学》2014,35(16):185-189
以黔式腊肉为研究对象,对其加工过程中理化成分变化以及风味物质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式腊肉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由70.75%下降到45.06%,酸价由0.84 mg KOH/g增加到2.31 mg KOH/g,过氧化值由0.48 meq/kg增加到2.00 meq/kg,pH值由6.03下降到5.80,脂肪不断水解、氧化生成小分子脂肪酸;非蛋白氮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呈上升趋势;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由441.55 mg/100 g增加到1 060.79 mg/100 g,其中,半胱氨酸增幅最大(112.17 mg/100 g),其次是丙氨酸(94.79 mg/100 g)、亮氨酸(94.15 mg/100 g)、谷氨酸(89.67 mg/100 g)和苯丙氨酸(60.68 mg/100 g)。黔式腊肉中共鉴定出55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体风味物质为酚类、羰基类、醇类、酯类和烃类。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植物多酚提取物、植物皂甙、VC、VE和肌肽等几种天然物质对广式腊肉储藏中酸价的影响,结果显示肌肽能够最为显著地抑制腊肉中酸价升高。通过研究各种物质对腊肉中储藏过程中性脂肪酶、酸性脂肪酶、磷脂酶的抑制作用,初步阐明天然物质对广式腊肉酸价抑制的机理。结果表明,在检测的多种物质中,多酚提取物对磷脂酶活力抑制效果不明显,在储藏前3周对中性脂肪酶显示出较强的抑制效果,在储藏前5周对酸性脂肪酶有显著的抑制效果。三种皂苷提取物对不同脂肪酶抑制效果有显著差异,其中绞股蓝提取物对三种脂肪酶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而人参和西洋参提取物对磷脂酶和中性脂肪酶抑制效果不显著。肌肽能够显著抑制腊肉中三种酯质水解酶的活性,因此能够较好地控制腊肉的酸价。  相似文献   

8.
《广西轻工业》2018,(4):23-24
广式腊味是我国传统的风味食品,其口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文章阐述原辅料、加工工艺和贮藏条件对广式腊肠风味物质影响,并对广式腊肠风味物质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为广式腊肠的加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家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土家腊肉为研究对象,对土家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以期为腊肉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共检测出64种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酯类物质有12种,相对含量为29.56%,对腊肉的风味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的相对含量为5.92%,丁酸乙酯的相对含量为5.60%,己酸乙酯的相对含量为9.58%;酚类物质有12种,相对含量为15.91%;酸类物质10种,相对含量为12.38%;酮类物质9种,相对含量为4.87%;醛类物质有7种,相对含量为8.80%;醇类物质5种,相对含量为22.18%;含硫和含氮物质有3种,相对百分含量为0.94%.这些挥发性物质共同赋予土家腊肉浓郁的特色风味.  相似文献   

10.
<正>腊肉是我国传统的风味肉制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具有易存放,食用方便,风味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尤其在我国南方,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本文对腊肉的风味成分用GC/MS进行了分离分析,共鉴定出63种化合物,其中4-甲基-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4-丙基-愈创木酚等是具有特征烟熏风味的酚类化合物,构成了腊肉特征风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不同包装材料广式腊肉储藏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复合包装材料NY/PE、PET/AL/NY/PE、PET/PE在广式腊肉中的应用,研究了对广式腊肉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包装袋对抑制酸价升高的作用不大.在抑制广式腊肉的脂肪氧化方面,PET/AL/NY/pE效果最好,而PET/PE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2.
测定分析市售广式腊肉的酸价与pH、水分、食盐、总糖、总酸、过氧化值及TBA值等8种理化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食盐、总糖含量与酸价呈现正相关性,而与过氧化值没有相关性;总酸与TBA值呈显著相关性;POV值与TBA值呈显著正相关;食盐含量与水分含量、总糖含量也呈弱相关性。说明食盐和蔗糖添加量影响广式腊肉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市售的鸡肉、牛肉、猪肉和羊肉香精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的主要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比较,探讨了4种不同香型的肉味香精挥发性风味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肉味香精中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醛、酮、酯、酸、吡嗪类化合物,并且不同香型的肉味香精中所含风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较大的差异.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香型肉味香精的香气成分,合成不同的肉味风味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感官评定为指标,采用热烫和真空脱腥相结合的方法对香港牡蛎肉进行脱腥实验,应用顶空-固相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脱腥前后牡蛎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温度为80℃,时间为3min,真空度为0.07MPa的条件下进行脱腥处理,牡蛎肉中的腥味物质总数由脱腥前的12种降至10种,相对含量由19.18%降至15.19%,腥味脱除率达到了20.8%,能够较好的达到脱除牡蛎肉腥味的目的,同时呋喃类物质的增加能够提升牡蛎的肉香味。研究表明,采用热烫及真空的方法对牡蛎肉进行脱腥,能够降低牡蛎肉中的腥味成分,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腥味脱除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臭鳜鱼的风味物质及风味活性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优化固相微萃取条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鉴定徽州臭鳜鱼挥发性风味物质,并进一步鉴定其风味活性物质。结合谱库以及保留指数比对,在臭鳜鱼中共鉴定出45种风味物质。根据其结构性质分为9类,其中醇类含量最高,约占总风味成分的62.60%,酸类、芳香类、含氮、含硫化合物等次之。通过计算气味活度值(OAV)并进一步用标准品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3种风味活性物质,其中丁酸、三甲胺、芳樟醇OAV值较大,对整体风味品质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以鹅肉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泡椒鹅肉加工工艺的优化,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分析泡椒鹅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泡椒鹅肉的最佳配方及工艺为:泡椒添加量20%,食盐添加量为3%,香辛料添加量6%,煮制8min,泡制36h,在此条件下生产的泡椒鹅肉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从泡椒鹅肉中鉴定出了6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烃类24种、醛类17种、酯类8种、酮类4种、醇类4种、醚类3种、酚类2种。   相似文献   

17.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延边黄牛肉3个部位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65μm PDMS/DVB、75μm CAR/PDMS、100μm PDMS 3种萃取纤维的对比对萃取纤维进行了优化,表明65μm PDMS/DVB对延边黄牛肉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最佳;进一步分析了延边黄牛的西冷、后臀、牛腩3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了3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表明3种部位存在差异,挥发性成分的数量、种类及色谱总峰面积均有不同,类别上的分布也无规律,3个部位共萃取到化合物155种,共有化合物为15种,包括6种醇类、7种醛类、1种酮类、1种其他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气相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等对4种畜腿肉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并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仪进行脂肪酸组成测定。气相电子鼻结果表明驴腿肉与猪腿肉风味差异最小,与牛腿肉差异最大。GC-MS共检出76种挥发性物质,以醛类为主,驴、猪、牛、羊腿肉中醛类占比分别为70.71%,75.36%,48.76%,55.94%,其中具有清香和青草气味的正己醛含量最高,贡献风味比例依次为29.89%,20.46%,12.74%,10.78%。驴、猪、牛、羊腿肉中的主要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依次为30.01%,39.05%,36.34%,48.42%;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依次为63.19%,57.10%,49.03%,43.71%。综上,影响驴腿肉风味特征的主要化合物为正己醛,其来源于亚油酸的氧化分解。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鲻鱼肉中特征性挥发物,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法检测真空包装0℃下贮藏期间鲻鱼肉挥发性风味。实验结果显示,共鉴定出七大类76种化合物,并分析贮藏期间鲻鱼肉中主要的挥发物相对含量变化、气味特征及其来源。研究发现,鲻鱼挥发性风味以烃类、杂环类、醇类和醛类为主,冷藏期间一直能够被检测到的8种主要特征性挥发物分别为:十二烷、十六烷、二十八烷、甲苯、萘、2,4-二叔丁基苯酚、二丁基羟基甲苯和亚硫酸。通过主成分分析冷藏期间鲻鱼特征性挥发物变化规律,提炼出4个主成分因子,为进一步研究鲻鱼挥发性风味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