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同一文化系统中的各种文化形式间都有着内在、有机的联系,这些文化形式从不同程度上具有共通性。带有强烈精神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属于中国文化大系的一员,它与诗、书、画、语言、戏剧等同属心态文化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的文化共通性。流传至今的古代造园专著非常有限,而诗词、画论、文论等却浩如烟海,如果能够把握不同文化形式的共通性,把相关文化形式拿来作一种"通感"式的比照研究,将大有裨益于我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以园林文化与语言文化为主线进行对比论证,初步探讨中国传统文人思维的3种典型特征,即综合整体性、辩证性和诗性在园林文化与语言文化等相关文化形式上的共通性表现。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色彩的作用,研究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紫禁城在色彩应用上的经验和成就,其建筑布局、形式、装饰等体现出中国所特有的建筑特色,成功地获得了宫殿建筑所追求的建筑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提取苏州博物馆母题和贝多芬《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动机,分析其演化过程,发展地证明了建筑设计母题演绎与音乐动机演进的共通性,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又一思维源泉。 相似文献
4.
北京故宫与沈阳故宫是清朝的两个皇家宫殿建筑群,同属于中国古典木建筑的后期作品。但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中国古建筑高潮时期的作品受封建王朝的更迭以及历史的变迁、不同民族建设带来的影响。通过不同点的对比来发觉内在的历史价值,供现代建筑借鉴。 相似文献
5.
6.
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进步,将绿色发展理念和建筑设计进行融合,是现如今建筑设计的主题。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的含义,探究了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形式的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性,重点分析了中国古典绘画与建筑的共同美学特征,以便发掘出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充实和弥补现代建筑创作、教育以及理论研究中所表现出的肤浅与浮躁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10.
11.
《考工记》表明先秦宫城规划形成了制度。该文通过分析,揭示出这一规划制度的演变过程。宫城制度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形式上的定制。但这个制度起源于良渚文化古城图式,在二里头夏代宫城也有传承的痕迹。到了春秋时期,西周的宫城制度又发生了变化。尽管,各个时代的王国不同程度地遵从了西周制定的宫城制度,但是它仍然只是一种理想的图式。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周礼》等多部文献中有关宫室的记载为参考,分析考察西周时期“天子六寝”的空间形制与建筑式样,并探讨这种形制与式样形成的因素和其对后代皇室寝宫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大明宫翰林院设立于唐初。史载文字中,仅叙其位置在宫内的麟德殿之西,然而始终未得图绘印证。1980年至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大明宫翰林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布了翰林院的考古报告。本文主要以唐大明宫翰林院建筑遗址的考古报告为依据,参照历史文献和相关建筑复原资料,运用建筑复原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与推导,讨论翰林院的建筑形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进行研究性复原。 相似文献
14.
15.
试图从官方背景的博物馆作为一种“现代性”计划的现实切入,重思台北“故宫博物院”宫殿式建筑背后所支撑的“复古主义”思潮之“现代思维”.书写主轴乃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筑设计与发展历程为经,文化认同变迁为纬,以对二战后国民党政权的“中华正统”文化论述形构空间的表征的分析,讨论宫殿式建筑外表的故宫建筑之文化内涵,继而讨论1 990年代以来“新国族工程”与故宫的品牌化之路对“正统”思路的反思与消解,从而凸显台湾不同历史时势所铸造的现代性经验. 相似文献
16.
17.
18.
结合中西方建筑时空观的文化背景,研究了中西方建筑时空观的形成,探讨了西方垂直向上的建筑空间观,从中国建筑的时空观和中国建筑的中轴线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中西建筑文化的时空观。 相似文献
19.
20.
指出了当代美学由看的视点走向了被看的立场,相应地它的具体内涵与特征都会有一系列的改变,从距离感与参与感、结果呈现与过程呈现、秩序与非秩序等方面探讨了这种变化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