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正>兖矿集团济三电厂是一座以煤泥、煤矸石混烧的火力发电厂,锅炉为440 t/h循环流化床锅炉,原设计煤种的配比为25%煤泥、10%洗矸和65%洗中煤。煤泥输送设备采用进口煤泥活塞泵,煤泥由炉膛底部喷射进入炉膛,每台锅炉配备2台16 t/h煤泥泵。为提高煤泥燃用量,现增加了2套30 t/h国产煤泥泵送设备,每台锅炉配备一套,给料总量可达到62 t/h。  相似文献   

2.
兖州矿业 (集团 )公司东滩煤矿和无锡锅炉厂共同研制开发的 75t/h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可直接燃用煤泥 ,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此项成果的技术特点是 :①采用低倍率异重循环流化床、单锅筒、膜式壁布置 ,保证了锅炉的密封效果。炉膛出口布置 2排撞击式分离器 ;在低温过热器后装设 2台下排气旋风分离器 ,分离下来的飞灰经流化床回料器送回炉膛 ,二级回送循环倍率为2左右。②留有溢流渣口和底部排渣管 ,在燃用煤泥时溢流渣口关闭 ,无排渣运行 ;如因煤泥中断而燃用混煤时可由溢流渣口排渣。③煤泥给料采用 3台多功能立式煤泥成型给料机 ,由炉顶给…  相似文献   

3.
对洗煤泥硫化床锅炉洗煤泥输送、上料、给料泵送系统方案,在设计中将挤压泵或活塞泵作了详细地分析对比,就不同场合及锅炉特点提出了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煤泥管道输送技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煤泥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煤泥管道输送系统集煤泥储存、搅合、输送、给料于一体,可液压输送到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介绍了煤泥管道输送技术在大屯3×75 t/h cFB锅炉应用中的系统主设备的特点,运行中的注意事项,及调试过程中优化改进,推广应用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煤炭工程》2006,(6):80-80
日前,山东临沂矿务局古城电厂煤泥管道输送系统试运行成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是集煤泥成浆、贮存、搅拌、输送、给料、清洗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采用了高压可控泵送、煤泥预先处理、多功能给料等关键技术。该系统投入使用,使锅炉能够以70%的煤泥混合30%的矸石进行燃烧,不仅可有效的降级燃料成本,还可大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兖州矿业(集团)公司东滩煤矿煤矸石热电厂的75t/h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是新型煤泥锅炉,布置在炉膛出口和过热器前的碰撞分离器的重要作用已在锅炉行业得到广泛认可,但该部件易发生变形断裂。为此,他们在分析分离器断裂原因的基础上对分离器进行改造,保证了锅炉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7.
<正>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兴隆庄煤矿煤泥热电厂针对我国第1台煤泥流化床锅炉烟尘排放超标的情况,通过细化运行调整、改造落灰系统和加大电除尘运行维护等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成功降低了锅炉烟尘排放浓度。①改造部分落灰管路煤泥在炉膛燃烧后,烟气经过高低温过热器、对流管束和空预器等处进入电除尘。由于离心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最大的 75t中温中压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已经在兖州矿业 (集团 )公司东滩煤矿试烧成功。该锅炉配置 1台装机容量为 1 2万kW的发电机组 ,30d的时间内可以在燃烧 1 1万t煤泥的同时发出 5 0 0多万kWh的电量。煤泥的流化床燃烧处理是一项极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煤泥加以充分地利用 ,而且可以得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双重效益。东滩煤矿煤泥热电厂的锅炉采用大粒度给料的新技术 ,在高温过热器前进行一次分离 ,低温过热器后设下出气旋风分离器进行二次分离 ,并且将煤灰回送到炉内继续燃烧。与使用其他燃料的锅炉…  相似文献   

9.
<正> 长期以来,对洗煤泥的运输,洗煤泥锅炉上料,给料和制备技术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水分35%以下的洗煤泥管道输送的研究更少,而这一技术在洗煤泥综合利用过程中是一个关键问题,所以有必要在开展洗煤泥流化床燃烧的同时,对洗煤泥流变特性及泵送技术进行试验研究。1 洗煤泥物性及本项研究的目的洗煤泥是一种高浓度、高粘度的浆状物  相似文献   

10.
通常煤泥的炉前输送方式有带式输送、刮板机输送、螺旋输送和管道输送等几种,近年来,一些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对采用管道输送技术进行远距离高浓度输送煤泥进行了一些基础的研究和应用,制造了一些工业化设备。但是,对如何进行炉前给料和给料设备的密封研究较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在2002年就开展了对高浓度粘稠物料远距离输送系统的研究,其中就包括煤泥管道输送系统和炉前给料设备的研制。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并综合吸收了螺旋式给料机、活塞式给料机和炉侧水平喷射给料装置等设备的优点,又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水平式炉侧煤泥给料装置,该设备已逐步应用到煤泥发电、污泥发电和垃圾发电等行业。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半焦成浆性能的影响因素,模拟工业生产中煤炭热解外热式直立炭化炉,组装煤炭低温热解实验装置对低阶煤进行热解。用煤的成浆实验法研究温和热解条件(400~800℃)下低阶煤热解半焦的成浆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用Origin软件建立低阶煤热解半焦成浆性能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热解条件对不同煤种热解半焦的成浆性能的影响存在差异。半焦的空气干燥基水分Mad,sc与其成浆性能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是影响半焦成浆性能的关键因素;半焦挥发分、C/H与其成浆性能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是影响半焦成浆性能的次要因素。拟合得到低阶煤热解半焦成浆性能的数学模型,其复相关系数R=0.905 7。通过云南褐煤、甘肃长焰煤、新疆褐煤热解半焦成浆性能试验,验证了上述低阶煤热解半焦成浆性能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水煤浆是一种新型煤基代油清洁燃料,将广泛应用在工业和电站锅炉,其燃烧产生的飞灰的化学成分与燃煤成分相同。由于水煤浆及燃烧的自身特点,其飞灰和烟气的特性指标同比燃煤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可收集性要优于燃煤飞灰。阐明采用干法而避开湿法收集,优先选用脉冲布袋除尘器和电除尘器。为降低电除尘器的设备成本和使之高效、安全、可靠地运行,提出了在设计中注意把握的几个方面,对于烟气量小的工业锅炉,采用组合式电除尘器。  相似文献   

13.
针对600 MW超临界W火焰锅炉,对炉内劣质无烟煤燃烧和NO x 释放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煤粉浓度、一次风速及前后墙配风方式对炉内NO x 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煤粉浓度可显著降低炉膛出口NO x 排放,在锅炉负荷允许范围内,与常规浓度相比,NO x 排放量可降低42%;合理选择前后拱一次风速可有效控制炉内NO x 生成,存在最佳一次风速;炉膛前后墙配风方式对炉内火焰对称性影响较大,而对NO x 生成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干法制浆研究了潞安低挥发分贫煤的成浆性,通过热重分析和燃烧试验研究了低挥发分水煤浆的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屯留原煤、屯留煤泥、常村原煤和常村煤泥的成浆性很好,可制备出浓度高达72%、表观黏度小于1 200 mPa·s的水煤浆。水煤浆的热重试验和燃烧试验表明:常村低挥发分贫煤水煤浆的着火温度较高,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低于高挥发分水煤浆;在相同的升温速率下,低挥发分水煤浆的活化能高于高挥发分的水煤浆,灰渣沉积速率远低于高挥发分水煤浆的灰渣沉积速率,结渣不严重;10 t/h锅炉上连续燃烧常村煤泥水煤浆时,火焰明亮、稳定,炉膛充满度高,炉膛温度均匀;无任何闪烁火星出现,达到了很高的燃尽率,燃烧热效率高达86.93%。  相似文献   

15.
运用水煤浆新技术,对城市污泥、造纸黑液与煤混合制备水煤浆的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此生物质煤浆的流变性好、黏度适中,可供工业窑炉和民用采暖锅炉燃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16.
将煤矿抽放巷水力冲(钻)孔排出的煤水混合物导出后,为克服煤水混合物流量波动的影响,以液下渣浆泵压力水为动力通过文丘里射流器,将煤水混合物输送至脱水筛,对煤泥和水强制分离,煤泥从脱水筛出料口排出,自动装袋;水排入下部水箱,由泥浆泵吸入后作为水力冲(钻)孔用水源循环使用,优化出最佳工艺流程和最佳工艺参数,选用合适文丘里射流器,设计出能实现该工艺的包含脱水筛、(含自动装袋机构的)接煤装置、液下渣浆泵、专用泥浆泵、液压系统、水箱以及附件的成套装备。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工业煤粉锅炉系统在煤粉燃烧器和炉膛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讨论和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原因和解决措施,为不同煤质在工业煤粉锅炉系统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杨海旺 《煤炭技术》2014,33(12):324-326
对煤泥水絮凝沉降在多种条件下做了详尽的分析,得出煤泥水絮凝沉降的关键是煤泥颗粒与絮凝药剂的充分结合。通过对在不同搅拌槽下的煤泥水絮凝沉降情况进行研究,在试验中分别找出最佳絮凝条件。  相似文献   

19.
锅炉结构和型式对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栋  栾涛  程林 《煤炭学报》2007,32(9):984-988
利用不同炉型和燃烧器型式锅炉NOx排放浓度测量数据,分析了锅炉结构和燃烧器型式对NOx排放浓度的影响.“W”火焰锅炉NOx排放浓度最高,其次是四角切圆直流燃烧器锅炉;采用低NOx燃烧技术的旋流燃烧器锅炉其NOx排放浓度低于四角切圆燃烧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由于燃烧温度低,其NOx排放浓度最低;烧烟煤的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的NOx排放浓度低于贫煤锅炉.对现有锅炉燃烧器进行改造,可以同时实现锅炉稳燃,提高燃烧效率,降低NOx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