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古构适应力场控制,根据对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基岩顶面构造演化的分析,认为其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燕山期挤压应力场,喜马拉雅期房身泡组至沙河街组沉积期的两期拉张应力场和喜马拉雅期东营组沉积期右行剪切应力场的影响和控制。采用光弹物理模拟实验法,得到了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层岩顶面这3期古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图、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轨迹图和应力级值分布图。依据实验结果,认为燕山期挤压应力场诱发了北东东和南西西向裂缝的形成和沉化,喜马拉雅期拉张应力场导致了北北东和北北西向裂缝的出现。喜马拉雅期右行剪切应力场控制了近东西向裂缝的展布,预测了安福屯潜山带前新生界基岩顶面高密度裂缝区的分布。图0参9  相似文献   

2.
大民屯凹陷安福屯潜山油藏特征及油层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薛尚义 《河南石油》2006,20(1):8-9,13
大民屯凹陷安福屯元古界潜山是继静北元古界潜山之后发现的又一个储量规模较大的特殊岩性潜山油藏。该油藏储集岩性以白云岩、变余石英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裂缝、微裂缝为主。第三系巨厚生油岩、坚硬易碎的特殊岩性在多次构造运动条件下破碎形成的裂缝储集空间是其成藏基础。认为该类型潜山油藏的研究、预测应综合生油每件、特殊岩性的存在以及构造背景的整体分析为基础进行。  相似文献   

3.
大民屯凹陷安福屯元古界潜山是继静北元古界潜山之后发现的又一个储量规模较大的特殊岩性潜山油藏。该油藏储集岩性以白云岩、变余石英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裂缝、微裂缝为主。第三系巨厚生油岩、坚硬易碎的特殊岩性在多次构造运动条件下破碎形成的裂缝储集空间是其成藏基础。认为该类型潜山油藏的研究、预测应综合生油条件、特殊岩性的存在以及构造背景的整体分析为基础进行。  相似文献   

4.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成因机制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营口—佟二堡断裂带是控制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形成和演化的主体构造体系,是郯庐断裂带的北延部分。根据地质资料分析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营口佟二堡断裂带在新生代经历了早期的拉张应力和后期右行剪应力的复合作用。拉张构造运动发生在古新世房身泡组沉积期至始新世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期(距今约37.0~63.0Ma),在大陆裂谷演化阶段因地幔上涌而派生;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发生在渐新世东营组沉积期(距今约24.5~36.9Ma),后期右行剪应力作用使早期断裂再活动并形成新的断裂。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和对地质资料的分析,渐新世右行走滑构造运动导致的辽河坳陷水平位移约为4~8km。图5参12  相似文献   

5.
大民屯凹陷已进入勘探中后期,潜山油气藏为下一步勘探的主战场,其油源和储层条件的特殊性导致油气分布的特殊性.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储层主要为裂缝性储层.通过对裂缝性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的分析,以及对潜山上覆非渗透性红层与油气的分布关系以及烃源岩和油气输导方式的研究,揭示了大民屯凹陷潜山油气藏油气富集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受源岩分布、构造应力场演化、潜山岩性分布及潜山上覆红层分布的联合控制,主要分布在大民屯凹陷的中北部.该发现为选择下一步油气勘探目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民屯凹陷沈223—229潜山构造及储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对大民屯凹陷沈223—229潜山构造形态及内部构造、储层裂缝的特征及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构造、岩石性质等因素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研究认为:断层的发育直接控制着裂缝的分布,而岩性是储集层构造裂缝发育的直接控制因素,白云岩、变石英砂岩地层是主要高产层位。从而为大民屯凹陷沈223—229潜山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民屯凹陷基岩油气藏油气运聚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芳 《河南石油》2006,20(3):1-3,7
大民屯凹陷已进入油气勘探中后期,基岩油气藏为下一步勘探的主战场。通过流体非均质性反演了基岩油气藏油气充注方向,认为大民屯凹陷高蜡油主要来源于安福屯洼陷和胜东洼陷,其中安福屯洼陷为主要油源区。根据凹陷潜山的构造特征、油气藏分布特征及充注方向的分析将凹陷分为六个油气远聚单元,并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除荣胜堡洼陷和三台子洼陷油气运聚单元基岩油气藏成藏条件较差外,其它运聚单元基岩油气藏勘探前景都较大。  相似文献   

8.
大民屯凹陷低潜山综合勘探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郭彦民 《中国石油勘探》2005,10(4):38-44,55
大民屯凹陷近年来勘探上连续获得重大突破,先后发现了安福屯、东胜堡西、平安堡等低潜山,成为老油区深化勘探的典范之一,其中勘探思路转变是前提,勘探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是关键。针对大民屯低潜山勘探中复杂构造落实、储层识别与评价、裂缝发育及岩性分区预测等关键地质问题,探索并形成了以三维可视化、地震多属性、综合测井评价、储层特征多属性反演等多项技术为核心手段的综合勘探技术系列,并在开展综合评价、指导钻探部署及发现新区带、新领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民屯凹陷压力场演化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Basin-2盆地模拟软件模拟了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5条横向地质剖面的压力演化史,并探讨了其超压形成机制及油气成藏意义。模拟结果显示:①大民屯凹陷超压较明显,超压主要出现在沙三段及沙四段,超压演化总体上遵循“无超压-陡增-平缓上升-最高值-下降-最低值”这一规律;②大民屯凹陷超压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沙三段和沙一、二段沉积期(距今43.0~36.9Ma)为超压积累阶段,东营沉积期及其以后(36.9Ma至现今)为超压释放阶段。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均衡压实和生烃作用是大民屯凹陷超压发育的主要机制,断层对超压的积累与释放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②大民屯凹陷的超压对油气成藏起着积极的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和通道,提高了高分子量组分特别是“蜡”的排出效率,同时也是泥岩刺穿构造的诱发因素,并可成为下伏油气藏的优质盖层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运用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对大民屯凹陷沈 2 2 3- 2 2 9潜山构造形态及内部构造、储层裂缝的特征及分布进行了研究 ,并分析了构造、岩石性质等因素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研究认为 :断层的发育直接控制着裂缝的分布 ,而岩性是储集层构造裂缝发育的直接控制因素 ,白云岩、变石英砂岩地层是主要高产层位。从而为大民屯凹陷沈 2 2 3- 2 2 9潜山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民屯凹陷隐蔽型潜山成藏条件与勘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民屯凹陷隐蔽型潜山是低平或负向形态的元古宇或太古宇基底潜山,中生界、古近系房身泡组或沙四段的非渗透层对不整合面形成封闭,在多期构造运动改造、风化剥蚀作用下,具有多种较好的储集岩性和多期发育的裂缝型储集层,潜山内幕层状地层或层状岩性组合与微幅度断层一起构成潜山内幕圈闭,来自各生油洼陷的油气首先沿连通油源的深大断裂垂向运移,之后沿不整合面长距离侧向运移至隐蔽型潜山圈闭,形成潜山油藏。大民屯凹陷元古宇隐蔽型潜山勘探已见到良好效果,发现了安福屯、平安堡、东胜堡西等一系列隐蔽型潜山油藏。由于形态和成藏条件的隐蔽性,隐蔽型潜山很难被发现,但其特征决定其在各个凹陷广泛分布,勘探空间十分广阔,在进一步加强分布规律、成藏机制、勘探方法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有望为老油区潜山勘探开拓新领域。图9参18  相似文献   

12.
大民屯凹陷低潜山勘探实践及下步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以来,通过深化地质认识,转变勘探思路,发展潜山勘探技术,在大民屯凹陷低潜山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大民屯凹陷低潜山勘探的主要勘探思路,建立了低潜山成藏模式,对形成的低潜山特色勘探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对近年来取得的勘探成果及勘探实践进行分析总结,阐明了下部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歧口凹陷形成控制因素与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前人认识.依照最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5280km2超大地震数据体、岩心、测井、录井资料等研究结果得出:歧口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发育受褶皱、逆冲构造、右旋伸展走滑运动、沿岸走滑断裂带和火山岩等控制,总体由断陷转盆地转为坳陷盆地,断、坳期各发育2幕构造运动,期间存在3个显著不整合界面,界面上下地层沉积特征明显不同;其陆上沉降史与海域沉降史发育存在很大的差别,陆上近南北向结构变现为典型北断南超多米诺式半地堑结构,海域地区则表现为大型复式地堑,海域地区比陆上地区沉积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带埕北低凸起断裂带埕北古7潜山,是东部断陷盆地基底造山期走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推构造。潜山地层为以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因经多期构造运动及风化改造,成为孔洞、裂缝发育的良好油气储层。但区域上这套地层岩性复杂、普遍发生混合变质结晶作用,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利用埕北古7块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获取的丰富的岩心及电成像测井资料,开展了区块变质岩类岩石特征、储层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研究,结合区块构造特征及井间对比分析,对储层平面展布及纵向发育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埕北古7潜山变质岩具有粒状变晶结构,片麻岩构造。储层裂缝及溶蚀发育程度高,裂缝明显受构造及期次影响,发育具有平面差异性及纵向分段性。  相似文献   

15.
从古地磁资料看柴达木盆地古构造环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根据古地磁资料研究柴达木地块与周缘地块的关系,分析柴达木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背景和应力作用特征,试图对柴达木盆地重大地质问题给以合理的解释和佐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阿尔金断裂的走滑运动方式由中生代左行走滑转为早第三纪右行走滑,再转为晚第三纪左行走滑,指出柴达木盆地是中、新生代在不同古应力环境下形成的挤压拗陷型盆地,近南北向构造带形成早于北西西向构造带。图3表5参6(余辉龙摘)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二维有限元方法对青东凹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新生代不同阶段构造应力场的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探讨了构造应力特征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指出,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沙四下段沉积期为构造转型期,青东凹陷处于北北东—南南西拉张应力场作用下,以北西向断裂体系发育为主,郯庐断裂左旋走滑作用较弱,拉张作用强于走滑作用;沙河街组沙四上段—沙二段沉积期,青东凹陷处于北北西—南南东的拉张应力场作用下,郯庐断裂转为右旋走滑,走滑和拉张作用均较强;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沉积期,青东凹陷整体处于右旋剪切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盆地所受区域拉张应力减弱;东营组沉积末期,青东凹陷整体处于右旋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郯庐断裂带由右旋张扭运动转化为右旋压扭运动;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郯庐断裂带右旋剪切作用和拉张应力均较弱。青东凹陷成藏关键时期有利生烃区带产生的油气在北南、北北西—南南东最大主应力作用下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别运移至西部斜坡带、过渡带及东部的走滑带,现今盆地最小主应力低值区和剪应力高值区为油气有利运聚区带。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渤海湾盆地形成于新生代右旋扭张构造背景,走滑作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盆地形成和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深部断裂的走滑活动,形成了三条北北东向右行主干走滑断裂带和两条北西西向左行主干走滑断裂带,及一系列不同型式的伴生构造,如雁行断裂、雁行褶皱和旋扭构造等。断块走滑位移量的变化,使得引张裂陷作用和挤压抬升作用并存,这可能是早第三纪裂陷、沉积中心由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与盆地外带抬升、侵蚀作用同时发生的主要机制,也是早第三纪盆地有很强分隔性的重要成因机制之一。走滑派生的挤压、褶皱和抬升作用对渤海湾盆地主要油气圈闭的形成和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盆地不同部分主力含油气层系差异与走滑变形强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古潜山是中国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渤中凹陷B区块是近年来中国东部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凝析气田,该区块为太古宇暴露型潜山,古地貌在储层形成及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受古地貌控制,变质岩潜山遭受风化作用时间及强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了风化带储层的发育,尤其是影响了潜山风化带裂缝的形成。在岩心描述、成像测井裂缝解释结果、潜山古地貌恢复及古地貌划分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古地貌对潜山风化带储层裂缝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古地貌相对高部位风化淋滤作用较强,裂缝密度较大,古地貌直接影响了风化带裂缝的发育,削弱了内幕带储层的岩石力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控制了内幕带裂缝的发育;(2)古地貌对潜山风化带的影响深度存在差异,控制了潜山不同深度带的裂缝形成,B区块古地貌呈现明显的东、西区差异,西区风化裂缝带厚度(平均为277 m)明显大于东区(平均为193 m),西区古地貌影响的风化裂缝带深度也大于东区;(3)古地貌与各组系(期次)的裂缝密度呈明显相关性,即风化带的裂缝发育不仅受古地貌控制,还与各期的构造活动有关,特别是早期的构造活动(印支期)与古地貌共同控制了风化带早期裂缝的形成;(4)B区块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