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城市高密度住区日益趋同,这导致住区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疏于回应。为了提升住区品质,心理利益共同体的塑造成为了设计目标,而中国传统理想生活空间“桃花源”为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契机。桃花源作为一个传统的共同体,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自然”空间范式,它包含自由理想、“中”之仪式、“无”之永恒等3层内涵;将其与当代社会语境相结合,提出了“主题型住区”的设计理念,并发展为教学课程以展开初步的设计探索。最后,通过4个“现世桃花源”住区设计教学成果的展示,揭示出以桃花源概念为代表的主题型住区所具有的无限可能,及其作为一种社会策略对住区未来发展可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俊 《安徽建筑》2008,15(1):20-21,27
人们的交往活动不仅是自身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住区是这一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当建筑师在规划和设计住区的同时,也是在为人们的交往行为提供背景和起点。文章针对当今住区中交往行为的特点,从住区规划、底层空间利用、住区步行道与活动场所的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小区的交往空间的一些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新建和改造中的住区创造出积极的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3.
邓蜀阳  张淼 《南方建筑》2013,(5):100-104
院落是构成建筑空间的基本单位,它能够凝聚空间,强化生活气息,创造怡人的小环境,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得到广泛运用。本文分析了院落空间的特征与现代住区在传统延续方面的局限性,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将院落空间合理运用到现代住区的设计中,并提出将院落空间融入现代住区的一些策略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空间盲区是一种典型的消极病态空间致因,是城市犯罪的刺激和诱发因素。空间盲区按照引发的原因可归结为位置盲区、形态盲区和氛围盲区三种,空间盲区的环境致因主要包括建筑元素、景观元素和交通元素。借助于"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念,文章分析在住区外环境中实现减少空间盲区的防卫安全设计思路,并以长春市典型的非封闭住区为调研对象,借助于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梳理该住区外环境中建筑、景观、交通元素引发的三类盲区相关问题,并通过改善建筑、景观、交通等环境元素,减少住区外环境中的两大类盲区,从而营造一个能够促进邻里交往、被害恐惧感低的住区外环境。  相似文献   

5.
住区的外部空间作为家居生活室内空间的有机延续,是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针对现阶段城市高层住区外部空间给人的沉重压抑感展开研究,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借鉴"高台"设计理念,把纯粹的高台建筑转化为高台景观与建筑并存,形成多维空间层次,旨在丰富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让生活回归本源,打造独具特色、人性化的品质生活住区。  相似文献   

6.
程叶志 《安徽建筑》2011,18(1):8-9,30
随着社会意识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等的发展,底层架空住宅入口空间作为集合住宅入户空间的一种发展类型日益得到重视。它对于住户生活圈的扩大和空间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底层架空住宅入口空间特点的分析,并通过国内外一些较好的底层架空空间实例,总结出它的一些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期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住宅设计。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指住宅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或是由住宅建筑围合所形成的场地,具体包括住区内的道路、庭院、广场、游园、景观绿地等。它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连接住区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桥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在现代才被提出,但在中国传统的人居模式中早有体现。上海里弄与北京胡同是我国南北方两大典型的传统居住空间类型,是时代、历史与当地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传统住区相关规划理念与设计经验,对巢湖市葛洲坝紫郡府项目规划进行解析,体现现代住区空间设计中院落空间、礼序空间等传统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住区设计中的融合应用,探索其设计特色,并进一步提出住区规划建设应注意生态景观空间营造、传统文化延续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传统住区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角,作为传统住区的魅力场所和精髓所在,传统住区中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空间,同时也对传统住区的风貌、特色、活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阐述了传统住区公共空间的空间特质和蕴藏在其中的人文内涵,并结合沈阳铁西区工人村的改造实例,探讨我国传统住区更新中公共空间创造的途径和要点。  相似文献   

10.
金磊 《规划师》2003,19(6):62-63
之所以强调安康设计,是因为它是比健康设计更全面的概念。它超出了卫生设计的范围,使建筑安康品质有了更深层次上的保障。作为安康建筑的设计,应考虑住区安全健康的设计技术对策和住区安康的技术法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范涛  王欢  刘人恺  王健  江潮 《工业建筑》2019,(8):197-201
通过对新疆传统绿洲民居的建筑研究,从类型学角度出发,尝试通过转换模糊等手法将绿洲民居中的屋顶形式、阿以旺厅、双中庭、柱廊及灰空间、过街楼和荫房式光影运用到喀什远方物流港的电商货运信息中心的方案设计中。使其保留传统民居类型的基本特征,将传统民居结合地域特色的生态自然环境方面的本质得以延续,同时又能使传统民居中的空间感受在新的设计中呈现,可以增添使用者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2.
贺松  陶杰 《南方建筑》2013,(5):90-94
近年来,小汽车快速进入普通家庭,城市住区停车问题日益凸显。多层停车楼作为一种高效利用住区土地的停车方式出现,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当前广州住区采用的还不普遍,但由于它拥有多种比较优势,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左岸多层停车楼是广州市首例由开发商建设的住区内停车楼。本文从规划布局、建筑空间、运营及使用状况对其分析研究,并总结左岸多层停车楼特点,为广州住区停车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 建设绿色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建设绿色家园是现代居住建筑发展的方向,它蕴含着一种新的居住文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传统住区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倡导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原理设计,注意居住与环境的协调,具有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创造与回归     
李剑波 《建筑师》2010,(6):142-147
此文是对万科武汉红郡的总体规划和几组公共空间及建筑的设计回顾,重点在于探讨住区设计的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住区2016征订     
《住区》2015,(6)
<正>注意事项/身份的现隐——建筑师在乡村建设中的角色扮演/关于中国乡村的自由与多样化的学校建筑的后期考察研究——以纠正教育的不均衡和震灾复兴为目的/蒙港旅社/迎向日光的实践——智嘎寺医学院——空间的延续和反转/乡村规划的思考与探索/1800年前后的铸铁结构:工匠时代的建构可能性/本雅明拱廊思想对现代商业建筑空间的启示/一座被复制的城市/重视住区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场所重构·既有住宅再生——记一次中日联合设计工作坊行动/北京地区底层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研究/视觉空间实验/奢侈/适老住宅开关插座高度试验/适老实验室建造过程回顾:建筑师,要做好项目整体的指挥官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建设固守传统的开发模式,引发了城市内涝灾害频发、透水系统破坏、雨水资源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城市住区因其建筑密度大、给排水系统发达、雨水资源可收集率高等特点,是推进低影响开发技术实施的重点区域。基于低影响开发技术,结合丘陵城市住区独有的地形特点,对丘陵城市住区低影响开发进行适建性分析,探索出低影响开发技术在住区的建筑空间、道路交通、雨水处理系统及景观绿化等设计要素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住区的雨水管理措施提供设计思路和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过街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奇葩。过去去北京城里曾有几座街楼,如珠市口东边的过街楼、地安门辛寺胡同的过街楼(又称”过街庙”)等,后都因交通等原因拆除了。只有德福里这一座过街楼一直保存到现在,所以十分珍贵,在1984年被宣武区公布为区重点保护文物。观音院过街楼为南北朝向,东西两头分别连结观音院的东西两院。西院在马路西侧,座北朝南,有四重大田,是主庙;东院只有庙房四间。过街楼上有殿宇三间,下面的门洞可过往车辆和行人,这是北京寺庙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过去观音院的香火极盛,求福者在门洞上贴满了来福的字条,人们在西…  相似文献   

18.
谢浩 《云南建材》2010,(3):41-43,50
简述建筑底层架空空间的功能及其设计特点,分析传统民居(尤其是千栏式建筑和骑楼)的设计经验,重点探讨现代建筑底层架空的设计手法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公共建筑、校园建筑和住宅建筑等,努力创造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19.
在齐齐哈尔市民缘小区的规划中,以塑造空间环境的人文特色为核心目标,结合传统文化和时代需求提出住区设计理念,运用传统住居文化元素阐释现代住区的空间环境,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来表现住区的环境特征和文化内涵,以期获得一种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谢浩 《建材发展导向》2010,8(3):41-43,50
简述建筑底层架空空间的功能及其设计特点,分析传统民居(尤其是干栏式建筑和骑楼)的设计经验,重点探讨现代建筑底层架空的设计手法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公共建筑、校园建筑和住宅建筑等,努力创造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