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烁 《河北煤炭》2012,(3):25-26
文章介绍了煤矿井下防爆灯具的几种类型,并分别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3.
为了防止在井下爆破中引起事故,对一炮三检制和联锁爆破制,反向爆破作业,采煤、掘进工作面的分次起爆作业,水炮泥的使用,浅眼爆破作业,爆破警戒和爆破安全距离等安全规定进行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的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局限性和本质安全型矿井的特征,阐述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节能及调速的角度说明在煤矿推广使用变频器的重要意义,并讨论推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大规模使用变频器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煤矿推广使用变频器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6.
煤矿机械设备电控系统结构形式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丽娜 《煤炭技术》2014,(8):196-198
针对煤矿机械设备电控系统以电控箱为核心,其现行结构形式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控系统结构形式,并论述了其实现的方法及技术优势。这种电控系统新结构形式通过采用信号隔离器减少了复杂的关联,大大提高整个电控系统的通用性、集成性。  相似文献   

7.
管聪荣 《山西煤炭》2002,22(1):60-62
指出了煤矿井下电气设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造方法。阐述了该项改造的可行性,经济效益可观,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实现矿井安全生产,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本质安全型管理,即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稳定因素,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增加了我们对煤炭使用的需求量,大量的矿井涌现了出来,在煤矿作业中,也使用了很多大功率的电子器件,这些电子器件对于煤矿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它也给煤矿电网的安全使用埋下了相应的隐患,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高对井下供电的安全要求。对煤矿供电技术及井下电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了应用在煤矿工程中的煤矿供电技术,并且对井下电气的一些关键要点展开了论述和探讨。近几年来煤矿供电技术和井下电气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推进,但是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供电系统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煤矿工程供电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给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供读者用来参考,以此来提高煤矿井下开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安防爆系统与本安电源结构特点及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本安防爆系统和本安电源概念容易混淆,在相关研究和产品应用过程中产生诸多不便的难题,对本安防爆系统和本安电源的类别划分以及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归纳建立4种本安防爆系统结构,对不同类型的结构特点、适用场合等特性进行详尽的解析与说明;在总结系统结构过程中根据电源的使用位置与系统的要求引出一次本安电源、二次本安电源的概念,并对二者的设计要求及适用条件进行讨论。同时,对本安电源前端保护和后端保护2种保护模式的特点及适用场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王娟 《中国煤炭》2012,38(5):111-112,127
分析了我国当前安全现状,认为抓好煤炭企业安全责任落实的关键在于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问责制和安监部门的监管责任三项责任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3.
郝世俊  姚克  方鹏  王龙鹏  邬迪  张锐 《钻探工程》2021,48(S1):29-32
经过近60年的发展,煤矿坑道钻探装备已经形成满足多种用途、适用于多种钻进孔深要求的多规格、多系列产品,但现有成熟钻探装备主要以全液压驱动和人工操作为主。随着我国煤矿企业在智能化方面建设的大力投入,传统全液压驱动的坑道钻探装备已无法满足当前煤矿智能化发展需要。结合坑道钻探的施工特点,分析了国外典型坑道钻探装备的技术现状和功能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针对国内坑道钻探装备不同施工需求的智能化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概述,分别介绍了常规自动化钻机、钻孔机器人、大功率自动化定向钻机、自动化防冲击钻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煤矿井下钻探装备智能化建设方面还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通过分步实施方式,加快推进煤矿井下钻探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煤矿井下防爆柴油机尾气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煤矿井下防爆柴油机尾气排放的控制和净化,改善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介绍了柴油机尾气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柴油机尾气成分及其危害,探讨了降低煤矿用防爆柴油机尾气排放指标方法,认为对于煤矿用防爆柴油机选择增压中冷柴油机并调整合适的喷油正时和喷油速率,结合水洗法,是降低煤矿用防爆柴油机排放指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煤矿热动力重大灾害中的几个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煤矿发生的重特大事故进行统计表明,热动力灾害(火灾与爆炸)是煤矿重特大事故中占比最高、致灾最严重的灾害。当前对其成灾原因、致灾作用和救灾风险等还认识不足,导致对热动力重大灾害的预防和处理仍缺少有效方法与技术,造成热动力重特大事故至今时有发生、救援处理常面临困境。针对防范与遏制煤矿热动力重大灾害的迫切需求,通过系统的国内外案例统计分析、亲历的事故救援经验总结和长期的深入研究与思考,凝练提出了煤矿热动力重特大事故防治需要解决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采场中气、固相可燃物(瓦斯与煤)复合燃烧及点火特性,热动力灾害致灾因素与通风系统耦合的致灾作用,热动力灾害救援的不确定性风险特性与应对。为解决这些科学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瓦斯抽采与顶板控制技术,预防含瓦斯混合空气的形成,减少和控制矿井顶板周期来压造成的压电效应,消除瓦斯燃烧或爆炸的最初点火源,提高矿井的防灾能力;掌握冲击波与烟流在通风系统中传播范围及致灾程度的规律,构建可靠通风系统和有效避险系统,提高矿井的减灾能力;开发发现和处理不确定性风险的方法与技术,提高矿井的救灾能力。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可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提高预防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止事故扩大和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为防范与遏制热动力重大灾害事故、保障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浅议选煤厂电气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选煤厂电气设计中遇到的变配电室设计、变压器设计、电气线路设计、照明接地设计中一些问题的思考,结合现行相关规范,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为今后选煤厂的电气设计提供几点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煤矿应急救援决策与指挥及现场处置的科学性,避免矿山救援队伤亡事故的发生,基于爆炸力学和流体力学,结合对矿山救援队的调研,对矿井瓦斯爆炸灾区环境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针对矿井典型地点的瓦斯爆炸事故,分析了灾区环境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应急救援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瓦斯爆炸灾区环境与爆炸强度、空间尺寸、瓦斯涌出量、井巷设施及救援措施等有重要关系,其形成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爆炸冲击破坏和火焰毁坏作用阶段、热量及有毒有害气体的再分布阶段、施救措施对灾区环境的干扰阶段。根据典型地点灾区环境变化规律,提出充分评估瓦斯爆炸事故灾区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救援措施逐步改善灾区环境以实现安全施救的应急救援方法,应重点预防施救措施对灾区环境的干扰诱发矿山救援伤亡事故。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能力,从人员和管理2个方面,选取13个主要影响指标,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和基于指标相关性权重确定法(CRITIC)分别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再根据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综合权重,构建基于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VIKOR)—灰色关联分析的隐患排查治理能力评估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赵固二矿,对该煤矿2016—2021年的隐患排查治理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该煤矿企业近年来的隐患排查治理能力逐年上升,且该评价方法对评价值的区分度更高,评价结果更为准确,为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能力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田子建  王帅  李晨鑫 《煤炭学报》2011,36(8):1417-1420
建立了工作频率在10 MHz范围内的煤矿井下射频设备与雷管间安全距离的计算模型,将雷管脚线视为回路天线,得出了雷管脚线的内阻抗、回路线的互感系数以及外电感系数的计算公式,和流经回路线上的总电流公式,建立了射频设备与雷管间安全距离的计算公式。基于该模型,分析了射频发射设备的工作频率和雷管脚线面积变化对安全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矿井下射频设备与雷管之间的本安距离为3 m,即只要相距大于3 m,工作频率在10 MHz以下的射频设备,其辐射能量就不会对雷管构成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0.
煤矿井下碎软煤层钻孔轨迹的定向可控对提高钻孔成孔率、减少抽采盲区、提高瓦斯抽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旋转导向钻进工艺对于提高排渣效果、降低事故风险、提高钻进效率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实现碎软煤层钻孔旋转导向钻进是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分析并总结了目前石油钻井领域旋转导向钻进技术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结合碎软煤层钻孔特点,提出了基于内管控制的内控式旋转导向钻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