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单一城市化模式导致城郊地区价值流失严重,城乡空间发展呈现简单趋同和无序蔓延趋势。“重形态、轻产业”是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对国内外城郊产业与空间发展的相关研究分析可知,农业多功能发展有助于实现城郊最优价值。本文在对郑州城乡结合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城郊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及不足,揭示出“经济、生态、社会”农业多元价值观下农业产业集群是郑州城郊农业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捉业集群引导下城乡结合部空间优化策略,通过构建具有多功能的产业空间体系,形成城乡良性增长边界,最终实现有差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潘哲  王贝妮  庞平  冯晖 《规划师》2012,28(7):87-90
由于受到强大的外部作用力,特大城市周边和城市群地区的县域空间发展显示出与一般县域空间发展不同的动力和结构特征,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问题,使得其空间规划需要突破一般县域空间的规划思路。天津市静海县、宁河县在中心城市职能外溢、大区域项目涌入、内生产业升级等多重动力的影响下,县域空间发展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和城乡关系等方面都受到挑战。为了"融入区域、统筹县域",两县都提出了空间发展的"区域目标"和"县域目标",并在双目标指导下,提出了应对策略:县域空间重心偏移和区域联动;整合县域产业空间,推进现有园区与外来项目的融合;严格控制生态体系构建和生态敏感区;实现多种模式下的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3.
展望"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空间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的背景下,浙江省将进入以推进都市圈和小城镇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战略时期.作为杭州都市圈北部门户,推进新型城市化将成为德清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人居生态化、外向国际化,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探讨城市定位,笔者认为,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德清县新型城市化发展,能够全面概括德清县发展实际、凝练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德清县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空间与功能组织优化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在比较分析县域城乡一体化的特殊性,明确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空间分析与功能组织核心内容的现时弊端,肯定空间分析的综合性及城乡功能组织的协调性要求的基础上,以安徽省郎溪县为例,构建县域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综合评价体系,从乡镇和行政村两个维度对县域空间进行评价,并引导其形成系统的空间结构;结合郎溪县的区域定位和自身特色,梳理形成与空间结构相对应的县域城乡体系及功能组织网络,落实对城乡二元在空间和功能上的统筹引导与组织。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 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 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 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 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 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 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 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 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 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 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 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 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 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 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 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 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 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 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 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背景,聚焦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主要问题,介绍了"明确规划时序、重塑空间结构、界定编制层级"的时空统筹战略;阐述"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下的城乡统筹空间规划模式理论研究;并进一步探索人居环境科学实践论指导下的农村社区空间统筹模块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于婷婷  冷红  袁青 《城市规划》2023,(6):110-120
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阵地”,其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50%以上,落实县域城镇减碳增汇任务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空间规划是结构调整式减排的重要途径,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技术能够完善国土空间低碳规划方法体系,在“十四五”阶段指导城镇低碳建设。本文提出了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研究思路及技术路径,从低碳布局、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人居和生态绿地五个方面解析低碳规划任务,依托多元回归分析、情景分析、核密度分析、建筑能耗模拟等方法,对应分析低碳规划影响指标、管控要素和碳排放关联机制,以此提出了通用型-地域型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技术体系框架,并以长兴县为例进行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省产业发展路径和格局不断变化,产业园区作为空间载体也随之演变。通过梳理广东省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在产业初始阶段、快速发展时期、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4个阶段中分别呈现出的“分类分散式—园区集群化—放射转移式—圈层轴带式”空间形态特征,反推产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包括产业需求引导产业空间的地理变迁、产城关系促进产业空间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创新促进产业园区功能结构的不断完善等内在驱动力。最后展望广东省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其整体格局将在政策引导下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生产型产业园区将实现组织方式和空间结构的转变,而创新型园区则会以多种形式在城市空间组织、产城空间融合以及网络化构建中所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产业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已成为新一轮国土空间背景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产业—空间”匹配视角下产业用地管控的核心在于提高产业与空间的匹配效率和匹配质量,其关键路径包括:优化产业格局、深挖土地潜力、实施用地分类管理、建立量化考核机制。以西安市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重构“一核三带两通道”产业格局,建立鼓励、限制、禁止三类产业目录,创新产业供地制度,严格用地标准核定,构建“全方位、全年限”监管机制,构建以“产业—空间”匹配效率、质量为核心的产业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产业用地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许洁  秦海田 《重庆建筑》2010,9(10):10-13
本文运用"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核心思想,在建构城乡空间系统,探寻城乡空间协同发展规则的基础上,提出将生态产业作为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的产业基础,相应建立"城市村庄"这一新型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并在成都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实践中加以验证,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镇空间结构是一个省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地域空间表现,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成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安徽城镇化一个重要任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四次转型,梳理了不同时期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以及在城镇化发展战略导向下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表现。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指出安徽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城镇化发展差距拉大、城镇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分布、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弱、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优化安徽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要从广域、局域和县域3个层次空间上提升城镇群空间内部整合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增强县城与大镇的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村镇聚居空间撤并建构了新的城乡空间秩序,对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以苏锡常城镇密集地区为例,阐明2000年以来该地区村镇撤并的阶段特征,分析在城市化力与自上而下的行政外力交替主导下村镇空间撤并的模式及问题,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揭示村镇撤并核心价值观向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转变的需求,提出村镇聚居空间撤并工作的适宜性发展趋势及其组织流程、内容和方法,促进村镇聚居空间撤并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关注人的城镇化及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是城镇化研究的新领域.现选择城镇化先行地区和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对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社会空间特征解析,并据此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发展、人的转变、利益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苏州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分散式村镇发展-集中外延式城市扩展-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特征;人的城镇化出现了由“就地非农化-被动城镇化-渐进市民化”的历程转变.在空间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利益的来源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结合-空间与资本结合-空间与权力结合”的过渡,城镇化利益分配格局历经“农民为主,政府很少-外资业主为主,农民很少-政府反哺农民,趋于均衡”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经济新常态等宏观背景下,我国城乡空间正面临转型发展,城乡空间转型机制及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推进及当前城乡发展面临的空间无序扩张、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城乡空间要求实现转型升级。因此,本文从"四生空间融合"理念出发,探讨县域四生空间相互关系以及演变规律,明确四生空间转型机制,并以陕西省延安富县为例,构建"核心引领、梯度带动;轴带串接、联动发展;网络关联、均衡协调"的城乡空间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都市圈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主 要战略空间,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贵阳都市圈的建设对于西南地区的高质 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研究通过建立城市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修 正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分析贵阳都市圈的空 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贵阳都市圈呈现出核心 城市与周边城镇空间发展不均衡、强核心—弱 边缘的圈层式空间结构、圈层扩散及轴向放射 式的都市圈空间发展导向、距离核心城市40— 80 km断裂点区域发展滞后的空间结构特征。研 究发现贵阳都市圈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核心 城市的发展能级受到生态环境及区域发展阶段 的影响,尚未形成对都市圈地区的全面带动。研 究提出需要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能级,积极培育次级中心城市,通过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 交通网络强化都市圈内部联系,形成“核心—环网—放射状”的区域一体化都市圈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6.
在快速城市化和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城市边缘地区(城乡结合部)的生态型新区成为拉开城市空间架构、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安浐灞生态区为案例,研究城市边缘地区生态型新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模式,重点关注复合型产业、生态化空间、循环可持续的开发模式三个方面:复合型产业方面,应当从城市发展战略层面谋划产业,加强生态导向和产业发展的耦合分析;生态化空间方面,构建"斑块跳板结构"的生态网络、大开大合的网络式空间形态,通过生态网络有机组织城市功能;开发模式方面,需要构建"生态治理-新区开发-生态提升"的循环推进路径,以优质生态环境促进新区开发,以新区开发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镇空间发展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城镇空间拓展的经验,结合案例,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组团式拓展空间的结构模式,通过以景观框架来建构组团空间结构,城与绿的编织,此与彼的切换,并融入原有城市的特色空间肌理,塑造有机、灵活、多样的城郊结合部的空间形象与生态肌理,为积极健康的聚居生活提供舒适的物质环境。  相似文献   

18.
成玉宁  王雪原 《中国园林》2023,39(10):39-43
存量时代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探索既有生态系统优化与品质提升的策略与方法,“蓝绿”空间作为构成城乡生态环境的载体,理顺蓝绿系统协同机制、强化生态关联对提升蓝绿空间生态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剖析蓝绿空间的系统性及要素间的协同性,解析蓝绿两大生态系统的时空特征,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梳理蓝绿空间融合规划的逻辑,通过优化建成环境生态体系、重构高效的生态秩序与空间格局,探索存量时代城乡生态环境蓝绿空间融合规划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常熟市为例,提出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一元模式。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利用无序、低效,生产和生活空间发展面临瓶颈,人居环境改善的要求日益迫切,这些都对一元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现实的诉求。一元模式的核心是淡化农村。按照城区—卫星城—独立社区的结构安排市域居住空间;工业空间集中于省市级开发区,统筹安排市域物流空间;市域生态空间包括农业空间和生态绿地,农业空间兼具生产、环境、旅游、社会保障功能。按照集散层面路网—服务层面路网两大类规划市域交通系统。最后提出了实施“区—街道—居委会”管理体制等一元模式的政策支撑建议。  相似文献   

20.
空间作为产品和生产力、资源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存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载体,对现代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引导、限制及生产作用。该文以空间尺度为核心,探索了城乡一体化空间的形成、生长及拓展过程,深入阐释了城乡一体化空间体系的层级结构、基本空间单元、联系空间体系、多元空间组合模式、空间的生长转换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