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400m以上深探井的钻井现状,分析了影响深探井钻井速度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深井钻井速度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口深井的工程设计最关键的莫过于井身结构的设计了。本文试图从固满二井、德国6口深井和柯深一井的井身结构简要分析中,和回顾柯深一井钻井事故与复杂情况中,得出深探井中必须下入足够层次套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4.
元坝地区超深探井复杂地层固井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元坝地区固井面临井深、高温、盐膏层蠕变、固井安全密度窗口窄、防漏防窜矛盾突出等诸多技术难题,给固井作业带来了很多挑战。针对元坝地区已经完成的11口探井存在的固井工艺技术不够完善、固井质量不稳定的现状,分析了该地区固井存在的主要技术难题,并对不同地层固井的水泥浆体系进行了针对性选型,强化了通井技术措施,综合应用了提高顶替效率的技术措施等。在元坝12井等井固井中应用,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5.
6.
青海油田柴达木盆地油藏勘探领域和深度不断加大,其主要勘探领域存在地层倾角大、高压盐水层发育、压力系统复杂多变、地层对比性差、地温梯度高、基岩目的层可钻性差等特点。为解决制约钻井提速、导致事故复杂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展了非常规井身结构优化技术、防斜打快技术、高压盐水控制技术、优质钻井液技术、高含二氧化碳地层安全钻井技术、提速工具优化集成技术、深层基岩提速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形成了青海油田深探井优快钻井关键技术。2020年成功钻探4口深探井,平均井深6 017 m,事故复杂率3.41%,平均井底位移110.88 m,应用效果良好。该研究为青海油田后续深探井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2,自引:12,他引:20  
介绍了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技术难点,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与评价技术、防斜打快技术、提高钻井速度技术、钻井液技术、固井技术、钻井信息技术及钻井装备7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现状,并简单探讨了我国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会朝着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方向、有利于提高钻井效率的方向及有利于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向发展,并对我国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德国超深井钻井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在原民德境内钻8口6500m以上深井(其中最深的井达到8008m)过程中得到的几方面经验:(1)根据客观存在的地质问题,进行综合的钻井设计;(2)井身结构最多考虑三层技术套管;(3)在一定的地层流体静压条件下使用盐水泥浆控制塑性盐膏层;(4)在高地层应力条件下实施安全钻井作用;(5)采取在盐岩层地段预防套管变形的措施;(6)在230℃井温条件下控制泥浆性能;(7)使用特殊的钻柱;(8)对加  相似文献   

9.
10.
超深水(UItra—Depth Water,简称UDW)和超深井钻井(UItra—Depth Drilling,简称UDD)是近十余年来海洋石油钻井不断向深水和深地层钻井而形成、用以界别普通深水和普通钻井井深的概念。一般以≥400m-≤1500m为深水,≥1500m(或5.000ft)为超深水IUDW),以钻井深度能力≥15,000ft(即4,500m)-≤25,000ft(即7,620m)为深井钻井,≥25,000ft(即≥7,620m)为超深井钻井(UDD)。  相似文献   

11.
影响深井和越深井钻速的主要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深井、超深井地质情况不明,地质预告不准等原因,钻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复杂情况,使钻井速度大大下降。为此,分析了影响深井和越深井钻速的主要原因,认为:1.由于地质因素和井身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复杂情况影响钻速;2.国产大尺寸钻头结构单一,型号少,不能满足深井段地层岩性变化的需全;3.破岩机械能量不足;4.水力能量不足,井底岩屑清除不净;5在易斜地区,为了控制井斜被迫采用小钻压吊打;6钻井液性能及井眼净化不好,造成井下复杂情况;7深部致密硬塑性泥页岩地层难钻,造成钻速低;8.小井眼钻井装备不配套,影响深部小井眼钻速。  相似文献   

12.
超深井取心技术在塔深1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深1井目前是亚洲最深井。由于该井超深(设计井深8000m),钻具柔性强,需要考虑的安全因数多,而且取心井段在该井侧钻后斜裸眼中,斜裸眼段长,岩性为白云岩为主,裂缝发育,岩性很破碎,取心施工难度非常大。通过取心工具和钻头的优选、参数优化以及技术措施的强化,该井取心进尺18.70m,平均取心收获率78.8%,取心深度达到8408m,刷新了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在关基井(井深7151.40m,收获率61.3%)保持29年的全国最深井取心记录,创造了国内目前最深井取心记录,也为中国超深井破碎地层取心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API标准规定的套管钢级、螺纹连接强度已不能满足深井、起深井的要求,由世界各大厂家生产的非API标准蠢管解决了这一难题。文中论述了套管柱失效情况和提高深井、起深井套管柱安全可靠性的途径,提出了选择合适的钢级和高技济的套管;选用有特殊螺纹接头的套管,对特殊螺纹密封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深井、超深井、高压井、定向并、水平开、热采井、有腐蚀性介质的井,如何选用套管和特殊螺纹接头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KS101超深井套管开窗侧钻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停产的老井井眼中进行套管开窗侧钻,可恢复老井产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介绍了KS101C井在常规套管开窗工艺基础上,针对可钻性极差的地层,通过侧钻工艺优选、工具改造,优化工艺措施和钻头类型,成功实施超深井套管开窗侧钻工艺的思路和方法。阐述了超深侧钻井眼轨迹控制、钻井液技术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同类井的施工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复杂深井超深井的新型套管柱程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国内现用的5层套管柱程序层次少,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复杂地质环境的深井及超深井钻井的需要。文中对增加套管柱层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从增大上部井眼及套管尺寸、采用小井眼技术、采用无接箍套管和扩眼钻头、优化套管与井眼尺寸组合等4个方面考虑来增加套管柱层次。提出了6种新型套管柱程序,对复杂深井及超深井的钻井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深井钻井技术问题及其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现代科学(探索)钻井基本要求,结合近30年全球深井钻井的技术进展,提出了"深探井钻井复杂巨系统工程"基本概念和"深井钻井技术系统"新构想。通过对现有深井钻井技术系统理论的整合和拓展,分析了深井钻井技术的复杂性与先进性、功能性与适用性、核心性与配套性等关系问题。通过深层次思考、系统集成分析与方法论上的功能整合,提出把深井钻井技术系统的复杂性真正当作复杂性处理,超越传统的理论束缚,从而为复杂深井钻井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智力支持、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并为深井钻井决策分析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大港油田深探井压裂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油田深层油藏渗透性差,地层温度高,破裂压力高,给压裂改造带来了困难,为此研制开发了延迟交联高温压裂液,有效地降低了压裂液的流动摩阻。针对深层高闭合应力特点,筛选了高强度支撑剂。采用了压前地层评价分析,小型压裂测试及分析,配套了深层压裂改造工艺技术,进行了深层油气层的压裂工艺优化设计和现场实施。  相似文献   

18.
深井小井眼定向取心技术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井小井眼定向取心技术是国内独自开辟的一项新技术,它能从定向取心上直接观察深部地层特征和构造形态,还可解释出深部地层裂缝和岩层的产状要素(倾角、倾向),为研究深部地层裂缝性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探明储量提供可靠的原始依据,并以此优选布井方案,提高深井勘探成功率。文章通过介绍深井小井眼定向取心技术原理及小尺寸深井定向取心工具结构特点,对川东大天池9口井眼为φ152.4mm深井应用情况和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进一步阐明该技术是直接获得地质资料的一种经济、实用、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天池构造带位于川东高陡构造区,地腹形态复杂,地层倾角大,产层多,具有喷,漏,塌,卡,斜,毒等多种特性。1992年 ,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在构造带先后开钻10口井平均设计井深达4951m,实际完钻井深平均4850m,是川东历年平均完钻井深之最。针对该构造带复杂的地质特点和深井钻井难点,综合配套推广应用了喷射钻井,井身质量控制、平衡钻进与井控、综合治漏、优化井身结构设计,井下动力钻具带BDC钻  相似文献   

20.
深井小井眼定向取心技术是国内独自开辟的一项新技术,它能从定向取心上直接观察深部地层特性和构造形态,还可解释出深部地层裂缝和岩层的产状要素(倾角,倾向),为研究深部地层裂缝性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探明储量提供可靠的原始依据,并以此优选布井方案,提高深井勘探成功率。文章通过介绍深井小井眼定向取心技术原理及小尺寸深井定向取心工具结构特点,对川东大天池9口井眼为φ152.4mm深井应用情况和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