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杭州非建设用地纳入规划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非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为研究课题,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产生的侵占森林绿地、湿地、农田或其他一些不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的现象进行研究,并寻找解决方法。具体对杭州市的非建设用地各个因子加以分析,确定了杭州市非建设用地类型、数量、分布和总体结构形态。通过纳入规划的非建设用地总体形态分析,形成了杭州市生态性总体规划格局,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安全格局(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作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应"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将其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国家环保部也于2016年10月印发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保护的具体工作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等。本研究以北京新机场项目为例,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划定生态区域边界,并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提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以指导区域未来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布局和规模,作为未来区域及城市空间规划方案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面对城市中人与自然的矛盾,针对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生态考量的不足,总结有关生态规划的理论、方法、技术标准及实践,充分融合规划学与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剖析城市规划方法与城市生态服务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生态专项规划,并理清其规划思路、目标、方法与内容,构建城市生态专项规划的总体技术框架。首先,理清用规划来调节、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思路框架,提出优化格局、调节过程和提升功能三大调节机制;其次,确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总目标;再次,构建"SAPPE"生态规划"五步法";最后,确定生态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战略与目标、适宜的城市规模、合理的用地比例、协调的城市结构与布局、充分的生态空间和创新的规划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基本生态控制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为市民提供公共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通过对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展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划定标准、规划定位的研究,分析基本生态控制区规划实践经验与不足针对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生态控制区布局、用地规模、公共绿地指标难以深化和延续的顽疾,广州市尝试开展"基本生态区控制性规划",借鉴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思路,以基本生态用地为对象进行专项控制性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生态用地(包括建设用地区和非建设用地内生态用地)的定性、定位、定量控制要求简要介绍广州对自然保护与绿地系统、水源与湿地、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及其它四大类36个要素生态限制的评估.划定基本生态控制区的方法,建立行政单元、功能单元和规划管理单元三层次的生态控制区规划体系,提出三层次规划中基本生态用地分布、规模、人均指标等控制要求,阐述在集中城镇建设区指标控制、边界控制、通则控制和非集中建设区边界控制、分类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概念辨析及其规划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非城市建设用地"是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该命题引起了规划业界和学界的较多关注。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还存在概念界定模糊、研究规范性差、规划成果实效性差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整理"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相关概念及其演变过程,梳理相关规划研究成果,从而对有关研究中的"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实质内涵有所把握。进而,通过借鉴若干国外非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即将实施的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提出重新界定"非城市建设用地"的思路,指出应将其理解为具有某些共同属性"用地分类",用于有关的规划编制。最后,基于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试对这类用地的规划控制方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代城市规划多侧重于建设用地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建设时序等方面的规划与研究,但实际操作中,时常出现"建设用地规模被突破,城市发展方向被扭曲,建设时序被颠倒,大量非建设用地被侵占,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的被动局面,本文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比作"图、底"关系,希望通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双重控制遏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实现城镇建设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7.
非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划的思考 --以厦门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分析厦门市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基本情况,探讨影响非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变化的内外部因素和本质原因,参照相关规划理论与实践,进行非城市建设用地类型的分析和确定,并提出了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制体系中的强制性内容,对于如何管理利用好非城市建设用地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回溯非建设用地规划研究渊源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及其“图一底”思想方法在范围、标准、空间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乃是一种依附性地域空间,单从生态安全本身出发的“图-底反转”分析方法无法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空间关系;规划过程中的“图”(建设用地)和“底”(非建设用地)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存在相当数量有待划定的“灰色”区域,规划的本质即在于通过对两者统筹考虑,消除灰色区域,明确用地功能亦即图底格局.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规划区域内的总体规划规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来确定城市增长阈值,综合水、地质、游憩与生物多样性4个关键性单一因子安全格局,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模型,以此确定城市增长的空间形态,综合考虑空间形态与规模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为研究未来的城市扩展与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使划定的边界既考虑了规划区发展的要求,又兼顾了生态属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规划建设用地新标准制定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介绍《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研究过程,包括确立"多元控制"的理念以及通过筛选影响要素、引入规划人口规模和气候区划两个因子共同参与人均用地指标的确定,并在现状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2011版《标准》的"多元控制"方式,可望对各地城市人均用地指标的控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申佳可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20,27(10):37-42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境破坏及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城市生态风险加剧。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并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主要途径。基于对现有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及其不足的梳理,提出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绩效提升为目标,基于融合功能与结构空间优先级的景观生态网络整体优化的概念与方法框架。该框架回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对生态空间体系规划的新需求,并强调了4个核心策略:基于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诊断、整合生态资源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生态源识别、遵循生态系统服务交付过程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廊道提取与网络结构修正、兼顾网络功能与结构价值最大化的生态用地多情景开发,以探索适应城市扩张、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绩效的生态网络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在不同生态理念时期的演变,总结出其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并指出了城市空间结构正向着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的方向发展,最后论述了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具有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理念的重庆双福新城总体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双福新城的规划实践中,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设计价值趋向,引入生态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在设计思维、设计理论和方法上系统体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在空间格局、土地利用、交通体系、生态社区、开敞空间、产业布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化技术对策,将生态的理念贯彻到总体城市设计中,展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  相似文献   

14.
张坤 《城市规划》2013,37(6):76-80
在绿道、生态廊道、生态网络等多个可持续的规划理念中,河流和开放空间作为遏制城市蔓延的重要生态资源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本文以德国鲁尔区埃姆舍地区公园和英国东伦敦绿色网格规划为例,首先从空间结构、规划策略两个层面探讨了城市区域河流和开放空间的耦合关系的形成,其次对比两个案例,分析了河流与开放空间的耦合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河流是城市开放空间组织的重要的中枢系统,开放空间在河流的组织下和其他城市结构相结合使得城市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广州市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定位 ,并在充分分析发展历程、现状特点的基础上 ,就广州市城市产业、人口与土地、空间结构、交通运输网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土空间辽阔,历史悠久,长期追求并维系着大一统的局面。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看,以都城为核心的城市体系(城邑天下)是国土空间结构的统率,城市体系与行政体系高度吻合,与交通网络相辅相成,与大国山河相得益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塑造提供了基本的空间骨架,共同在广域国土空间控制与社会治理中发挥枢纽作用。在当前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过程中,亟需传承大国山河规画传统,突出城市体系枢纽地位,合理组织“人居-生态-农业”空间,缔造美丽国土与美好人居。  相似文献   

17.
何泉 《安徽建筑》2009,16(5):28-30,33
产业园区是目前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之一,其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山市既是风景优美的山水型城市,也是生态脆弱的敏感区,因此其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注定有很多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文章分析了黄山市产业园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过程,指出了演进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业园区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了4点建议:建立产业园区科学选址方法;强化产业空间聚集,规划建设产业新城;建立城市环状组团结构的快速交通体系;打造山水文化,传承徽派文化。  相似文献   

18.
长沙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组织模式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鹏飞  谢浩东 《规划师》2009,25(5):35-38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有机体的功能发挥、系统的形态等,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优势与劣势并存的情况下,长沙都市区以构建与自然吻合、城区内外一体化、与城市空间相协调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思路,以"一带、两环、四楔、多廊"为该地区生态空间结构组织的优化模式,以引导其朝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董禹  安淇  董慰  谭卓琳 《中国园林》2023,39(5):116-121
低碳发展背景下,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优化被 视为降低城市CO2浓度的有效途径。为深入了解城市生态用地 空间格局和其对CO2浓度的影响关系,尝试构建了低碳目标 下耦合优先尺度与空间格局特征识别的城市生态用地规划优 化综合研究框架,并以哈尔滨市为例,提取与计算了2000— 2020年城市生态用地与CO2浓度的多年空间分布数据。基于 多尺度的景观格局指数与CO2浓度相关性变化,识别研究二者 影响关系的优先尺度为10km。在优先尺度下,通过划分城市 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类型单元、筛选特征指数,明确高碳汇单元 内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特征与阈值范围,并以此提出了城 市生态用地合理发展与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低碳 规划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工作中,城市边缘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生态优势、丰富的土地存量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建立一个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城市边缘区的现实与特征,期望通过对连江城市边缘区控规编制方法的探讨,为其他城市边缘区控规的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