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生军  徐苏宁 《城市建筑》2010,(12):117-118
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对城市的结构与形态进行文本性的阅读,阐述了研究城市结构与形态的方法论依据,明确了城市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并进一步从"城市文本"的不同构成要素入手,归纳并提出城市设计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城市形态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义城市是基于市场经济效率导向的,其空间主要呈现增量扩张的快速发展态势,但逐步失去了对"人的抚育"功能,尤其忽视老人、妇女、儿童以及身体残障人群的需求。基于儿童权利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分析国外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为代表的空间实践,强调和保障儿童空间权利行使的主体地位,以儿童参与为重点,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街区或城市的规划中,形成"儿童空间需求表达→设计与决策→物理空间呈现"的有效途径和制度保障体系。就国内而言,在儿童尚作为"权利客体"的境况下,深圳市尝试探寻由成人与儿童合作、从战略引领到项目落实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下的存量规划转型期,城市设计也正转向针对存量空间资源的品质提升。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核心理论,城市形态学在21世纪成了欧洲先发国家城市设计的重要支撑,但目前中国对城市形态学最新理论的引介仍不足以有效指导转型期的城市设计实践。为此,本研究从概念框架、实践经验和理论发展三方面概述了欧洲城市形态学研究的相关进展及其对存量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重要意义,指出城市形态学作为方法论对中国当前的精细化城市管控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城市空间发展特点的理解,以及对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问题的背景认识,拟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了既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并从我国的城市化背景出发,试图提出规范空间战略研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4,(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正逐步提高,而城市空间也不断扩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地下空间作为现代城市的兴起的一种新空间,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城市空间的再生产与重组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从"城市空间正义"的观点出发,以城市地下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未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急剧转型,城市外在形态发生了显著改变,其内在治理架构也应随之做出深刻调整。通过调研,总结北京S区初步形成以"综合"、"下沉"为特点的城市管理模式,但是,实践中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参与主体单一、体制机制不完善、综合执法无保障、城管信息化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亟需推动旧有的城市管理架构向城市治理体系转型。本文以治理理论为依据,构建目标层、理念层、动力层、任务层四个维度的城市治理体系理论框架,以指导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  相似文献   

7.
金广君  刘堃 《规划师》2009,25(11):91-95
文学理论中的文本与城市空间在概念和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可将城市空间当作表达社会生活与历史意义的文本,并依据阅读文本的方法,从“言、象、意”三个层面不断深化对城市空间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空间变革为切入点,从空间公共性的延伸、空间尺度的变革、邀约形式的转变以及地方化建设4个角度,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空间变革进行了探讨.具体探讨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公共性向泛私人性的过渡,不同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尺度带来不同身体感受、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与人之间双向的邀约模式的变迁以及城市公共...  相似文献   

9.
杨猛 《室内设计》2009,(5):41-54
本文以德国城市空间秩序的演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从"自发的城市"到"设计的城市"、从拥挤的工业城市到"反城市"的田园城市、再从传统德国城市秩序到现代主义城市新秩序的城市实践历程,并指出德国城市空间秩序的转变伴随着对理性主义的不断追求和建设、反思与回归的交相更替,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10.
该书是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编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年度报告之一,以"国际经验、中国借鉴"为宗旨,旨在跟踪评介国际城市发展实践的最新动态,聚焦"转型发展"、"文化繁荣"、"城市病治理"等年度城市热点。在介绍范畴上,该书涵盖了城市战略、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治理、城市空间等核心领域;在范围选择上,聚焦了伦敦、东京、巴黎、芝加哥、新加坡、台北、慕尼黑等一批主要的国际城市。同时,该书也对北京、上海、重庆的实践案例进行了介绍。透过对上述国际城市实践案例的介绍与分析,该书编者提出"国际城市2.0版"的理念。这一理念有别于以往以服务业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认识,认为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口号推行下,创新创意也将作为高端功能,城市经济将以服务业为主向产业均衡形态发展,城市社会的包容性发展逐渐成为主要标杆,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1.
指出在经历多年高速城市化之后,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与结构性调整并行的阶段,城市从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变为以"存量更新"为主,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从描绘"宏大蓝图"转向更新存量环境。继而以开县实践为案例,探讨了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对山水城市总体空间环境进行优化提升的策略与方法,归纳了在存量更新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与对象、工作方法、实施路径等,以期为新时期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形态量化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伴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城市形态作为城市空间发展变化机制和特征的物化体现,已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形态科学研究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实地调研,经过事后的分析整理,提出几方面的定量化方法用于丰富城市空间形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廖雨翔 《城市建筑》2022,(19):105-107
紧凑城市发展模式虽然以多种实践途径控制了城市边界无序扩张等问题,但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民主性城市空间的营建的探讨。本文回顾了紧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既有评价机制的应用;通过历史、概念、案例等多元视角解析民主性与设计实践的相互关系,并由此结合紧凑城市发展问题与既有研究,分析城市空间民主性的理念;通过现实案例、城市结构、设计策略等层面,指出紧凑城市下营造城市空间民主性的意义及解决的问题;通过城市、绿地、社会、文化等层级,结合紧凑城市发展背景,提出了“一提、一推、一建、一优”营建城市空间民主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尤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知识城市和生态城市有关联发展的趋势.在关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经济时代人、知识、生态与城市的关系进行探讨,建立起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理论模型.借鉴知识生态学方法论,以生态学演化原理为指导,探讨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城市空间演化的背景和特征,指出在空间单元漂变与空间单元天择的共同作用下.知识与生态关联发展的城市呈现自然生态空间、物质空间、知识空间与虚拟空间等多维空间层次,城市功能展现出高级化趋势,演化出知识生产功能聚集体,知识传播、转换与知识应用等非生产功能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5.
张斌 《建筑师》2023,(1):45-58
致正建筑工作室从田林新村到定海桥的基于上海的系列空间研究,揭示了基于日常生活的正规与非正规混杂的自发空间实践中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从东岸望江驿到武宁路桥下驿站的系列市民服务驿站的设计和用后调研及观察,讨论了城市更新语境下基础设施功能复合化与空间协同化对于日常生活的支持作用和公共性提升的触媒作用。本文结合城市研究和建筑实践的关联性,将使用者基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作为一种空间权利,探讨了其对于理解上海城市特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健康城市、高生活质量和优空间品质为发展目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导向.文章基于"城市织补"理论,在目前城市快速发展、疫情突发的背景下,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存在的双向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归纳两者之间发展的关联,明确两者发展协调的重要性,研究总结如何以基础设施作为织补点,点状织补城市空间并带动二者转型优化,形成基础设施网,网状织补城市破碎空间,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式良性互馈,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本质上可看作是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互动过程,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是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新制度主义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三方面均能给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在新制度主义方法论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研究的初步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公共空间面临可参与性弱、可识别性差的严峻形势,这与我国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在特定的环境下,城市中出现了一种可持续性新型空间——城市"集市"空间,本文以城市"集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集市"的起源、城市"集市"空间的特点及城市"集市"空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4,(1)
每一现代城市都有数量庞大的空地,以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城市主义"的概念为中心,关注城市景观公共环境的空间构成,而不仅仅是对景观环境中的单体建筑进行"总体设计"。这种研究方向提倡从失去景观中去理解具象的空间构成。长期以来,影响城市环境的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的主要责任是迎接一种新的挑战——设计城市中已经被破坏,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被盲目的文化、混乱的景观格局、日益丧失的人文资源而畸形的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在片面的理解、简单的模仿中已荒芜。因此,首当其中的就是对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再发掘,以期为我国城市景观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线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靖  张伶伶  戴晓旭 《华中建筑》2010,28(7):148-150
对遗产保护领域的文化线路概念进行解读,分析其核心理念,并借鉴于城市线性空间文化性的表达过程中。指出依托城市自然线性条件、强化独特线性要素、延展历史轴线以及在线性空间中植入文化主题等方式,将城市线性空间塑造为阅读城市的独特"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