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段颖  商雪芸 《城市建筑》2023,(17):158-163
大学校园中具有第三场所特征的空间会对学生的社交意愿与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是促进学生持续进行非正式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网络点评数据包含的地理位置信息、使用后评价等数据,有助于从使用者角度探讨第三场所的空间行为与环境特征。本文基于Foursquare和Yelp两大网络点评平台的评论数据,从空间分布、非正式学习活动特征、室内环境要素三个方面对哈佛大学校园内的第三场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该文基于“第四场所”理论,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对广州天河路商圈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在城市中心商业区高度私有化的公共空间中,陌生人之间的非正式社会生活与互动发生的空间条件与表现方式,并试图从城市存量更新的角度总结出提高城市中心商业区公共空间吸引力与社会交往潜力的策略,从而为相关城市空间的更新优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2)
"第三条道路"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主要国家流行的一种思潮。我们要从两方面对"第三条道路"进行辩证的看待,一方面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它本身具有种种的缺陷。"第三条道路"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我国正在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第三条道路"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经济方面,要求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公平与效率并重;政治方面,加大政治制度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公民社会;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第三部门作用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认清其本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4.
基于场所理论的重庆三峡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代松  叶雁冰 《工业建筑》2006,36(Z1):36-39
通过对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罗格.特兰西克的城市设计场所理论,对三峡广场景观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第三场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规划中村落空间的公共性是容易被忽视的话题,本文以"第三场所"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村社区"第三场所"类型、特征与现状,以及"第三场所"的建设策略。阐释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积极社会性意义,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注重维护和改善农村社区的"第三场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8)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的每次曝光都会引发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质疑,也引起众多学者对当前审计收费方式的深刻反思。文章通过梳理审计收费现状,剖析审计收费支付方式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借鉴我国物流行业中成熟运用的"第三方服务"理念,提出以证监会驻全国各地证监局担当"第三方机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实施"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对策和设想,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上市公司审计供需双方之间的利益依存。  相似文献   

7.
场所理论应用于社区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所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人们不仅使用场所,同时还进行着与场所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看到的城市、建筑和环境甚至花草树木都是有情的,所以场所也是有情的.社区就是一个场所,我们经常提到的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社区情感空间、社区依附、社区感等概念有着与场所理论概念相似性特征.本文试图从场所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和分析其在社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而且从人对场所的真实感受、人与场所的关系出发进行社区应用研究,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对当前的"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进入大办公时代,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功能性办公产品的使用.当今的办公人士认为工作场所应该是一个能满足其需求的场所.即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展现内心真实的自我。所以对于办公产品的设计.应该更多的考虑到人们对于舒适,环保,视觉.  相似文献   

9.
邹鑫旺 《中外建筑》2021,(1):144-148
在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方向,而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居民最具活力的场所在乡村建设中备受关注.本文引入场所精神理论,在阐述相关概念基础上,指出了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和影响要素,从尊重场地的自然属性、延续场地的地域文化、融入场地的乡土材料这三个方面分析乡村公共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评析深圳市一条典型步行街的功能、空间、设施和景观四方面的规划设计,深入探讨场所依赖理论在街道设计中的运用,并从人的需求角度提出设计优化策略,以期提升街道品质,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  相似文献   

11.
黄大田 《规划师》2009,25(9):65-68
在大型住区的开发建设中,营造出空间的场所感和居住环境的归属感才能有效促进高质量的社区环境氛围的形成.南宁某住区的规划设计以贯穿整体、特色鲜明的公共空间体系营造社区的场所感,以尺度宜人.层次多变的围合院落构筑家园的归属感,为居住者提供丰富、美好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2.
当代城市场所营造已经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高速发展的今天提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现在城市中场所营造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案例,提出一系列城市场所营造的基本原则,为城市场所营造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第三现代性和新城市规划原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国城市社会学家Fran oisASCHER在他的新著《新城市规划原理》中 ,分析了当代“超文本”社会所具有的“第三现代性”以及在这一社会中城市所进行的第三次现代化的革命 ,在检验、剖析和革新传统城市规划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十条原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历史街区场所营造的智能化路径分析,对于提升历史街区的空间体验品质,创造融合历史韵味和现代便利的宜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景感生态理念为指导,运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智能化方法进行场所营造的智能化路径探索。【结果】在梳理景感生态学核心理论与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从本底环境要素信息和人的感知信息2个方面总结了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框架。探讨了从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愿景构建到模型构建的景感营造全过程的智能化路径。【结论】探索景感生态理念在历史街区场所营造中的应用,是实现历史街区空间体验品质提升以及智能化管理的有效路径,能够为智能化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并为其他类似场所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初步探讨了新公共管理时代下第三部门的发展和作用,分析了目前第三部门在城市规划领域存在的形态及作用,阐述了在实际管理中第三部门参与的积极作用和途径,并提出第三部门介入规划方案的前期评估、论证,规划方案的实施评价,以及社区规划的公众参与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赵龙 《南方建筑》2018,(4):88-93
目前,针对乡愁的相关研究以文学领域和文化地理学居多,建筑学领域内对城乡改造过程中乡愁、原乡风景的研究还是有限的,与“乡愁”、“原乡风景”相关的设计与规划实践在理念上也大致浮于表面,没能够透彻地将原乡风景背后的场所依赖、地方精神、文化认知注入地方土地,项目实践者尝试以同理心去感受“乡愁”、“原乡风景”在当地人情感与生活中的价值,但仍旧与本土的契合性不高。研究试图从建筑学的视阙,针对原乡风景背后的场所依赖、地方精神和文化认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把原乡风景置于乡愁的情感语境中,通过研究文献解读对“乡愁”研究现状以及“原乡风景”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重回城市的场所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栋 《中外建筑》2004,(5):17-20
二十世纪是个数字的世纪,城市空间亦成了更纯自然科学的产物,众多现代建筑理论对城市中具体的生活环境及其意义忽视或冷漠,从而不能从精神的高度把握城市的本质意义.本文通过对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概念的探讨,试图将场所精神结合到现代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去,展现给人们一个本真的好的城市空间的可能:城市就是"场所"的创造与组合.  相似文献   

18.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指示空间单元的符号,亦是地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递者。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和区域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地名更改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增强城市影响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寻求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分析地名和地名景观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学者对地名和地名景观研究的成果,梳理了中国地名更改的演化过程和当前中国地名更改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念出发,指出了未来中国地名更改的解决思路和方向,以期为城市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新制度主义和规划理论结合的可行性以及效应.通过对几位前沿学者作品的讨论,指出新制度主义和规划理论是可以结合的.它有助于规划理论的修正、调整和再建,也有助于在规划领域内校验和进一步发展新制度主义.  相似文献   

20.
街坊整体开发模式作为城市片区整体开发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产生必然根植于城市开发和城市更新实践基础,是对原有旧的开发模式的一种迭代和扬弃。以深圳前海十九单元03街坊项目为典型案例,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深度解析访谈数据,对街坊整体开发模式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凝炼了街坊整体开发模式区域、规模、规划、建设时序、制度环境及开发组织六大适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六大适用条件较完整地覆盖并解答了街坊整体开发模式适应性涉及的关键问题,为深入理解街坊整体开发模式的适应性特征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