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改进型偏差耦合多电机转速同步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偏差耦合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中,系统的跟踪性能与同步性能相互耦合,难以兼顾。此外,在多电机系统起动阶段,传统偏差耦合控制结构跟踪误差补偿量较大,在输出限幅的作用下,各台电机电流环输入参考转矩相等,而负载不均导致各台电机加速度不等,致使转速同步误差增大。针对以上问题,该文首先运用线性系统校正原理设计了改进型偏差耦合控制结构,实现了系统的同步性能与跟踪性能的解耦调节;并在转速环部分增加了输出选择器,设计了输出选择函数,将跟踪误差补偿量按一定比例减小至限幅值以下,使得同步误差补偿量的作用更加突出,在多电机系统起动阶段减小了系统同步误差。最后在3台永磁电机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文所提改进型偏差耦合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偏差耦合控制结构和基于反演的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多电机同步系统的同步控制器,利用李亚普诺夫函数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对五台电动机同步控制系统仿真表明,该控制策略的同步稳定性高,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传统多电机同步传动系统的不足,引入了一种改进型PID智能控制策略。用同一给定转速作为系统的主令参考信号,采用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对各台电机的转速环PID参数进行自整定,并加入前馈补偿环节,以消除负载扰动带来的转速误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使系统保持良好的跟随性能,而且大大降低了系统中某电机负载发生变化引起的同步误差现象,较传统的PI控制具有更好的动、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4.
5.
以三台无刷直流电动机为控制对象,分析基于偏差耦合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策略.在Simulink下创建了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对多电机伺服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转速、系统的抗干扰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基于DSP和CPLD的多电机控制系统验证其可行性.系统较好的实现了多电机给定速度同步跟踪,具有同步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证明了偏差耦合控制策略对多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同步控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和对产品质量要求的逐渐提高,单台电机驱动在某些场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种需求为多台电机的同步控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目前对多路电机的同步控制主要有非耦合和耦合控制两种。在传统耦合控制中当从电机负载突变时,因主电机没有对从电机运行状态的跟踪,因而造成了主从两台电机间的失步。基于模糊控制器对多电机传统耦合控制方式进行改进。并以模糊控制器为核心,应用Matlab/Simulink进行建模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多电机的起动快速响应和负载发生扰动时同步控制性能较差的问题,在常规PID偏差耦合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积分滑模变结构偏差耦合控制系统,并以此建立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与常规PID偏差耦合控制系统相比,具有响应快速、跟随性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9.
针对真空泵用多台屏蔽电机起动、突加随机扰动、突加周期性负载及单/多电机不同时刻故障停机过程,设计了模式切换与位置补偿偏差耦合同步控制系统,创新性地在速度补偿器中引入位置补偿器,同时在故障瞬间将偏差耦合控制方式切换为主从控制。将所提出的控制系统与传统的虚拟电机控制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发生单电机故障以及双电机不同时刻故障时,在相同的模式切换和位置补偿条件下,所提出的控制系统位置误差分别为4.6°和4°,在5°的误差允许范围内,而传统虚拟电机控制系统的位置误差分别为15°和20°。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基于单神经元自适应PID的超声波电动机转速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波电动机是一种依靠振动和摩擦来传递运动的新型微电机.从工作原理来看,超声波电动机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系统,采用经典PID控制无法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设计一种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用于超声波电动机转速控制研究,取得较好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相邻耦合误差的多电机同步控制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许多现代制造业中,大型高精度、高转速传动系统的多电机同步控制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现有的同步控制算法大多仅限于双电机同步系统,难以拓展到多电机控制中(n>2)。针对现有多电机系统的同步控制策略难以确定合理的耦合补偿规律及在线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最小相关轴数目的多电机同步控制思想,并设计了基于相邻耦合误差和滑模控制理论的同步控制算法。利用李亚普诺夫函数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对四轴同步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的同步稳定性能高,收敛速度快,因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