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贝氏体钢的强韧化途径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发现在粒状贝氏体组织中,控制其小岛尺寸、数量和分布,可获良好强性,研制出粒状贝氏体钢。首次用粥的仿晶界型铁素作韧性与粒贝结合,可获优良强韧性,并研制出此类复相钢。通过合金设计,在空冷条件下获得具有超精细结构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贝氏体各层次单元由奥氏体膜包围,使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具有优良的强韧性,并研制出此类高强高韧钢。  相似文献   

2.
为了用新型贝氏体钢替代30CrNi4 Mo钢,研究了两种钢在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多次冲击疲劳性能。结果表明:30CrNi4 Mo钢经奥氏体化后空冷和油冷+低温回火处理均具有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冲击韧度;油冷后随回火温度的提高,组织由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转变为索氏体,油冷+高温回火后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且冲击疲劳总寿命高于空冷和油冷+低温回火的;新型贝氏体钢在水冷、油冷和空冷+低温回火后均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空冷+低温回火的冲击疲劳寿命高于水冷、油冷+低温回火的;空冷+低温回火状态下新型贝氏体钢多冲疲劳寿命较高,可替代30CrNi4 Mo钢用作抗冲击载荷材料。  相似文献   

3.
准贝氏体钢渗碳特性及冲击磨损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准贝氏体钢渗碳特性及渗层冲击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准贝氏体钢渗碳后空冷,渗层最外层组织为高碳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无碳化物及石墨相析出,心部组织的准贝氏体。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2种不同成分的预硬型塑料模具钢锻后砂冷、退火及回火等状态下组织及力学性能并进行分析,发现退火组织由粒状贝氏体+下贝氏体+马氏体组成,降低粒状贝氏体量有利于提高材料的韧性和延伸率。残余奥氏体含量较低,对提高韧性作用不大。回火后残余奥氏体几乎全部分解,软相减少,屈服强度提高。Ni的增加降低了马氏体硬度,提高了贝氏体和退火后回火组织硬度。残余奥氏体对硬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对高淬透性轴承钢GCr19SiMnMo的淬透性及下贝氏体含量不同的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和马氏体组织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GCr15钢、GCr15SiMn钢马氏体组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Cr19SiMnMo钢的端淬试样完全淬透,GCr15钢淬硬层深度为8.5 mm(J8.5=58),GCr15SiMn钢的淬硬层深度为18.5 mm(J18.5=58);GCr19SiMnMo钢的马氏体组织耐磨性最优且摩擦因数最小;不同下贝氏体含量GCr19SiMnMo钢的磨损率均比GCr15钢和GCr15SiMn钢低;GCr19SiMnMo钢组织中的下贝氏体含量对耐磨性有一定的影响,下贝氏体含量越少,耐磨性越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4SiMnMoV钢连续和等温转变形成的粒状贝氏体组织的性能,回火后粒状贝氏体组织的室温和高温性能。粒状贝氏体组织回火后在室温时的韧性低于回火马氏体,但高温时具有较高的韧性。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至250℃左右)回火后的拉状贝氏体韧性接近或超过回火马氏体组织的韧性,并没有兰脆产生(或不明显)。试验温度超过550℃时,各种回火组织的韧性均急剧上升。在100℃~500℃时回火后粒状贝氏体除具有良好的韧性外,强度也稍高于回火马氏体。从而指出大型锻模予热到100℃~250℃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提高掘进机盘形滚刀的使用寿命,更充分地发挥基体钢(6Cr4W2Mo2V 钢)的性能,在经过充分锻造、无链状沿晶界分布的粗大碳化物的基体钢上,研究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热处理对6Cr4W2Mo2V 钢的相变过程,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_s 温度附近等温处理可获得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适量的先析贝氏体或马氏体,分割了过冷奥氏体晶粒,细化了随后转变马氏体或贝氏体的领域尺寸和条片大小,减小了有效晶粒和单位破断长度(unit crack path),从而使强度与韧性潜力得到更好发挥,是基体钢强韧化热处理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8.
<正> 曲柄服役时承受拉、压和弯曲应力及小能量多次冲击力作用。因此曲柄应用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技术要求:σ_b≥950MPa,σ_s≥800MPa,δ_s≥12%,φ≥45%,α_k≥60J/cm~2,HRc30~40。采用35CrMoA钢制造。原工艺流程:锻造——正火——淬火——高温回火——机械加工。按此工艺流程时而出现魏氏组织。笔者试验采用高温形变淬火得到强韧  相似文献   

9.
恒温保持对12Cr1MoV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恒温保持时间(0~1500h)对12Cr1MoV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恒温保持时间的延长,12Cr1MoV钢的显微组织由回火马氏体转变为低碳板条束贝氏体,σb升高;σ0.2、δ、φ、CVN先降低后升高,在恒温保持500h取得最小值,材料最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10.
研究热处理对新型贝氏体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却介质冷却,新型贝氏体钢具有较高的淬透性,正火后300℃回火具有良好的强韧性.500℃回火出现回火脆性,其原因与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分解形成碳化物有关.提出适合新型贝氏体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1.
介绍几种焊丝与焊剂对15MnVNq桥梁钢埋弧自动焊焊缝强度与韧性的影响规律,经试验研究筛选出能够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焊接材料。研究成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九江长江大桥15MnVNq钢焊缝强度过高、韧性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6MnR钢通过三种热处理工艺获得细晶细碳化物、细晶粗碳化物和粗晶粗碳化物三种不同组织,对这三种不同组织的材料进行系列低温(–99~20℃)下的Charpy-V冲击试验。通过冲击韧度比较、断口形貌观察以及断裂微观参数的测量,研究晶粒尺寸和碳化物尺寸对16MnR钢冲击韧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微观组织的材料其冲击韧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细晶细碳化物组织比细晶粗碳化物组织和粗晶粗碳化物组织韧脆转变温度低,同一温度下的断裂韧度好,而且晶粒尺寸对韧脆转变温度和断裂韧度值的影响要比碳化物尺寸显著得多。通过断口微观参数的测量得知,韧脆转变温度区的断裂能量主要消耗在裂纹尖端的钝化与塑性裂纹扩展中。韧脆转变低温区,裂纹尖端在钝化过程中吸收大量能量从而韧性陡升。  相似文献   

13.
吉章红 《压力容器》2010,27(1):55-59
某公司乙烯球罐焊接、热处理完成后,对产品试板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立焊的焊缝冲击值不符合设计要求。从焊接材料、母材,焊接线能量,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等方面对焊缝冲击值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根据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对该球罐的冲击韧性需求进行了推算,得出该球罐可以在静载荷条件下安全运行,中等载荷可以在限制条件下运行,不能在冲击载荷条件下运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吴兴华 《压力容器》2011,28(4):47-51,56
对材料为ASTMA350 Gr.LF2,Class 1的标准法兰在进行气压试验时发生断裂的原因,采用宏观检测、力学性能试验、扫描电镜分析、金相分析、工艺试验、超声波检测、断裂韧度测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探讨,认定使用了脆化程度严重的不合格材料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预防事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用示波冲击加载试验,分别获得不同热处理状态及供货状态下的907钢的动态断裂韧度。通过对不同状态下的907A的裂纹韧度水平参数KId/σyd的比较表明:800℃调质状态具有最佳抗断裂性能;而1050℃正火和1300℃正火抗断裂性能都较差,这源于其内部粗大的魏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温度下测试了X70管线钢动态断裂韧度K1d、J1d和止裂韧度K1a以及夏氏V型缺口冲击韧度Ak,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加载速率都对断裂韧度产生影响;加载速率变化引起的韧-脆断裂转变具有热激活特征,在热激活分析基础上,在应力强度因子速率K=15 MPa·m1/2s-1条件下,得出断裂韧度、止裂韧度和冲击韧度三者的关系Ak=4.84×106T-2.8K1d(或K1a).可以用小试样Ak数据计算得到K1d和K1a.  相似文献   

17.
直裂纹三点弯曲圆梁断裂韧度试样的J积分估算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裂纹三点弯曲圆梁是一种新型的断裂韧度试样[1~3]。本文推导了这种试样在约束朔性条件下的J积分估算公式,其结果与通常采用的矩形截面梁[4,5]不同。采用Zahoor的推导方法[4],所得结果没有深裂纹和净截面屈服的限制,这也区别于熟知的Rice方法[5]。  相似文献   

18.
等离子涂层抗冲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油催化装置中高温冲蚀磨损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基体1Cr18Ni9Ti上等离子涂Cr3C2/NiCr、ZrO2/NiCr、WTiC2/NiCr和X40 4种涂层,进行了涂层抗冲蚀性能试验。  相似文献   

19.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stribution introduced by Neville [1] (for modeling fracture toughness to failures) is contained by at least two families of distributions known since the 1940s. Some elementary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families are discussed. Six data sets on fracture toughness a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se families are much better models for fracture toughness than the one introduced by Neville [1].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影响机用锯条韧性的几个因素进行了试验和讨论。结果证明,机用锯条的分齿压痕、基体碳化物状况以及材料中的残存元素等对机用锯条的韧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