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滤+厌氧+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结果表明,MBR对COD的去除率不小于99%,出水COD<60mg·L-1,BOD<10mg·L-1,p(TDS)<1 000mg·L-1,去除效果好,系统长期运行稳定.产水水质达到回用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吴海宁 《广东化工》2011,38(6):59-60
以双氧水和亚铁离子为氧化剂与改性粉煤灰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考察了不同浓度双氧水的加入量、绿化亚铁加入量、pH、反应时间及粉煤灰的加入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条件为15%双氧水投加量15 mL/L,0.2 mol/L绿化亚铁加入量30 mL/L,改性粉煤灰的用量50 g/L,pH 5.0,反应时间45 min时,COD去除率可达94%。  相似文献   

3.
在马铃薯淀粉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高浓度酸性有机废水,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马铃薯淀粉加工产生的废水的处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马铃薯淀粉废水的特点及目前比较成熟的淀粉废水处理工艺,并对各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5.
采用各种改性方法制备了蒙脱土基絮凝吸附材料,通过SEM、BET等分析手段对所得蒙脱土基絮凝吸附材料的形貌及其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絮凝吸附能力进行研究,测定了其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蒙脱土基絮凝吸附材料对COD吸附量最高达到245 mg/g,浊度去除率最高达到93%,处理后废水的pH介于4.7~7.0,是马铃...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出了一种由尿素、聚丙烯酰胺、催化剂F1、消泡剂等组成的一种提取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的复合型蛋白变性剂,并研究了复合型蛋白变性剂各组分的最佳条件及配比。该变性剂在处理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的应用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蛋白质和CODCr的浓度由变性前的3719mg/L和39358mg/L,分别降至54.3mg/L和1083mg/L,蛋白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5.1%和97.2%。  相似文献   

7.
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工艺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水质特性及污染因子,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的传统处理工艺及可行性分析。通过对北方气候和马铃薯淀粉生产特点的分析,提出适合此特点的膜酵母反应器处理淀粉废水新工艺。结果表明,膜酵母反应器处理工艺适合北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高效处理。  相似文献   

8.
淀粉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淀粉废水的污染概况,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淀粉废水的各种处理方法和工艺,主要包括气浮处理法、絮凝沉淀法、厌氧生物法、好氧生物法、厌氧-好氧生物法、生物塘法以及光合细菌法,分析了这些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就淀粉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开发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混凝法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姚毅  陈学民 《广东化工》2008,35(3):56-58
用混凝法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研究了混凝剂的种类、投加量、pH以及沉降时间对马铃薯淀粉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对废水处理前后各项指标及处理成本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得知,PFS作为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混凝剂较为合适,此时马铃薯淀粉废水去除率可达到58%。  相似文献   

10.
以马铃薯淀粉、氯乙酸、氢氧化钠为原料合成高取代羧甲基马铃薯淀粉,探讨了水分含量、氢氧化钠用量、氯乙酸用量、醚化温度对羧甲基马铃薯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并通过IR谱图、XRay衍射分析对羧甲基马铃薯淀粉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温度、pH值、发酵时间、接种量等因素对热带假丝酵母茵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pH值为5.5、发酵时间为28h、接种量为10%的条件下,废水处理效果和热带假丝酵母茵生长情况最佳,且经处理后废水CODCr、色度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6.0%、73.5%、77.1%.同时可获得9.53g/L的单细胞蛋白。  相似文献   

12.
赵阳丽  赵霞  姜峰  冯辉霞 《应用化工》2011,40(5):782-785
用混凝剂Fe2(SO4)3、PAC、PFSS、PAFC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研究了混凝剂的种类、投药量、废水pH值、助凝剂PAM的投加量以及沉降时间等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沉淀法预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优选混凝条件为:pH为7,混凝剂PAFC为1 200 mg/L,助凝剂PAM为5 mg/L,沉降25 m in。在此条件下,废水的浊度、COD去除率分别达97.27%及40.55%。投药量明显减少,而沉积物产量较高,为后续生化处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IC反应器处理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试验采用超滤-IC反应器-MBR工艺处理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重点研究了IC反应器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常温下,当进水COD的质量浓度为6000~9000mg/L、HRT为5h、容积负荷为23.62kg[COD]/(m3·d)时,IC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为91.43%。采用该工艺处理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完全可以达到废水回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UASB—SBBR—混凝—气浮工艺处理沈阳市某淀粉厂马铃薯淀粉废水,介绍了厌氧和好氧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分析了各反应器的运行效果。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BOD5﹑SS﹑NH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 400、6 500﹑2 000﹑160 mg/L时,相应的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38﹑18﹑24﹑13 mg/L,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该工艺运行成本为0.63元/m3,适于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easibility study of a for lactic acid production integrated with ar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rom an industrial starch plant. Rhizopus oryzae two strains, Rhizopus arrhizus and Rhizopus oligosporus were test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capability to carry out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to lactic acid using potato wastewater. Rhizopus arrhizus DAR 36017 was identified as a suitable strain that demonstrated a high capacity for starch saccharification and lactic acid synthesis. The optimal conditions, in terms of pH, temperature and starch concentration, for lactic acid production were determined. The selected fungal strain grew well in a pH range from 3.0 to 7.0. The addition of CaCO310 g dm?3 maintained the pH at 5.0–6.0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lactic acid production. Kinetic study revealed that almost complete starch saccharification and a lactic acid yield of 450g kg?1 could be achieved in 20 h and 28 h cultivation, respectively. The maximum lactic acid production 21 g dm?3 and mycelial biomass (1.7 g dm?3) were obtained at 30 °C. Besides the multiple bioproducts, total removal of suspended solids and 90% reduction of COD were achieved in a single no‐aseptic operation. Copyright © 2003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高盐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领域电渗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盐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采用电渗析技术将高盐工业废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从工艺优化及耦合工艺开发两个方面对电渗析技术在高盐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电渗析技术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云南化工》2017,(4):41-43
探讨了紫甘薯红色素及紫甘薯淀粉的一体化提取工艺,并由正交实验最终确定最优提取条件是:料液比1:3、提取时间90分钟、粉碎粒度60目、磷酸添加量2%。按照以上各因素最佳条件,得到色素提取率96.65%,淀粉提取率95.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