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楼-吴集铁矿采用大结构分段凿岩阶段矿房采矿法,底部结构残留了大量的矿石资源。分别对采场充填前和充填后提出了遥控铲运机出矿无底柱崩落法和浅孔房柱法回收底部结构矿石2种方案,从方案特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对2个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可对矿山底部结构回采提供方案支撑。  相似文献   

2.
卡.  юП  杨培章 《矿业工程》1989,(8):42-45
目前,克里沃罗格铁矿区地下矿约有70%的富铁矿是使用深孔崩矿的分段崩落法开采的,主要采用向补偿空间崩矿或挤压崩矿的垂直分层崩矿方案。回采盘区的几何参数严重影响回采技术经济指标。确定和论证这些参数的最佳值是选择和论证深部中段(900~1200m)有效的分段崩落法方案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崩矿层高度(分段高度)会对柱状药包崩矿指标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必须科学地确定。众所周知,爆破时40~60%的炸药能转  相似文献   

3.
切割工作是采矿方法的重要工艺之一。切割工程通常由切割天井(简称切井)、切割巷道(切巷)、凿岩巷道(凿巷)和切割槽组成。切割槽是为回采爆破提供自由面和补偿空间的关键工程,它的质量好坏对切割效果和回采工作始终有重大影响。在分段崩落采矿方法中,由于切割工程量较大(有底柱分段崩落法一般占采切比的30~60%,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一般占采切比的15~20%),消耗的劳动量较多(有底柱分段崩落法  相似文献   

4.
某矿山上部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下部采用上向进路充填法开采,两种采矿方法衔接部位的原矿及上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来的残矿回收对矿山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矿山开采现状,提出了间距充填崩落法联合开采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克里沃罗格矿区厚大铁矿床开采中,大规模崩落采矿法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基洛夫矿务局转入深部开采后,采矿技术条件恶化。因此,必需研究已采用的分段崩落法方案和选择最优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保证拉底和切割空间稳定性及矿块底柱和底部结构(其中开掘了漏斗或堑沟)完整性,以及不允许崩  相似文献   

6.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生产安全性高、开采强度大效率高、回采工艺简单,在地下开采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损失贫化大的问题限制了该方法在贵重金属矿山的应用。介绍了目前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法损失贫化控制中采场结构、回采巷道参数布置、边界矿量回采、覆盖层结构与放矿生产管理4个方面的研究现状,系统分析了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控制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指标的方向,对矿山进一步控制损失贫化指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爆破参数选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大结构参数下,回采爆破参数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基于扇形炮孔爆破实际问题,结合结构参数对爆破的影响,详细阐述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爆破参数的合理选取,并简介了其炮孔布置图的绘制,对目前相关矿山生产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和睦山铁矿-200 m中段后和睦山矿段主体的采矿方法,但存在采场结构参数(分段高度为12.5 m,进路间距为12 m,进路规格为3.2 m×2.8 m)不合理问题,2条相邻进路之间的脊部矿石在下一分段难以回收。为尽可能回收脊部残留矿石,通过对椭球体放矿理论的研究,确定适合后和睦山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场结构参数。结果表明:(1)采场合理的分段高度取值范围是12.15~12.57 m,目前后和睦山矿段采用的12.5 m分段高度是合理的;(2)通过最优回采进路间距经验公式计算,回采进路间距以8~10 m为宜;(3)根据最优放矿步距的计算公式和合理崩矿步距选择原则,确定了后和睦山矿段崩矿步距为1.7~2.6 m。  相似文献   

9.
结合某锡矿急倾斜薄矿体的赋存形态和矿岩稳固性,对崩落采矿法、空场采矿法、充填采矿法进行初选,对初选出的浅孔留矿法和分段矿房法从采场生产能力、采准工程布置、回采工艺和矿石综合回收率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选择浅孔留矿法开采,并对所选的采矿方法进行了底部结构优化,降低了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优化后的平底结构浅孔留矿法对类似生产条件矿山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伍瑶前 《矿业工程》2009,7(6):62-64
介绍了具体设计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设计方法,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设计提供了重要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段崩落采矿法通常分为两类,一是以瑞典为代表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端部放矿),一是以苏联为代表的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底部放矿)。近些年来,这两种方法都有长足进展:1.随着高效率高精度深孔凿岩设备的问世,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分段高度已增至20m,炮孔直径加大到75~105mm,采准工程明显减少,采  相似文献   

12.
长龙山铁矿保有资源储量不多,进入开采末期后,急需对边缘残留矿量进行回采。通过地质勘察,-82~-107 m段矿体探明资源储量为28.46万t。通过回采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82m以下边矿采用分段高度为18 m、进路间距为12.5 m的采场结构参数,出矿进路规格为3.5 m×3.2m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方案。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边矿回采问题,取得了良好的资源回收效益,开采年限延长了 3 a以上。  相似文献   

13.
姑山铁矿后和睦山矿区卸压开采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姑山铁矿后和睦山1^#矿体矿岩软破的开采条件,提出用分段崩落法取代空场法开采倾斜中厚矿体的技术方案;应用FLAC^3D对分段崩落法的卸压范围进行了数值分析,据此确定出适于卸压的采场结构,由此形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倾斜矿体的卸压开采方案。该方案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相似文献   

14.
放矿截止品位应该如何确定有人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工作。我想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提出一些见解。以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中,回采工作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进行的。我们把这种单元叫做回采单元。每个回采单元是一条回采进路所分摊的那条工业矿石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残矿回采方案进行科学评判, 以新疆某铁矿为工程背景, 首次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构建残矿回采方案优选模型。从安全、经济、技术3大因素综合考虑影响残矿回采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通过层次分析法和MATLAB辅助计算确定合理的指标权重向量, 然后利用灰色关联TOPSIS确定3种待评方案(中深孔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法, 中深孔崩矿嗣后充填法)与灰色关联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为0.3025, 0.7975和0.4438, 故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法回收残矿是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国内黑色矿山采矿工艺逐渐由崩落法转为充填法,其中崩落转充填过渡分段顺利回采是维持采场及地表安全的关键,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以大冶铁矿为工程背景,设计了进路-崩落联合采矿法对大冶铁矿-108~-120 m水平过渡分段矿体进行回采,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过渡分段回采过程进行模拟,验证其安全性,工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指标,累计回采矿石34.65万t,回采率83.46%,贫化率为14.55%,实现了崩落法向充填法的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17.
回采矿柱是一项技术复杂,安全条件差,贫损较大的采矿作业。特别是矿柱比重较大的采矿方法,合理选择矿柱回采方案对有效的开采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铜官山铜矿原用水平分层充填法回采矿房,矿柱未作具体方案设计,只提了一句分层崩落法回采,使我们碰到不少问题。在矿党委领导下,三结合试验小组和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通过多次试验和总结,试验成功了顶底柱间柱一次回采分段崩落法方案,逐年推广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金川龙首矿西二区上部中段由下向分层胶结充填法转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为例,研究了限制性空间内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各分段的矿石回采和回收特点,构建了一种以分段为放矿控制单元的组合式放矿方案:第一、二分段采用总量控制方式出矿以确保顶板安全冒落形成覆盖层;第三分段采用低贫化方式出矿以避免无效贫化,实现矿石的高质量回收;第四分段采用正常回采进路低贫化放矿+辅助回收进路截止品位放矿以实现矿石的充分、有效回收。设计并开展了3种不同放矿方案的物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组合式放矿方案在限制性空间实现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和损失贫化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使矿山整体开采经济效益处于较优水平,为后期工程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某铜矿500 m水平西部区域为破碎难采矿体,采用低分段空场小步距嗣后充填法进行开采,对回采方案中的采场结构参数、采切工程布置、回采工艺、顶板管理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低分段空场小步距嗣后充填法和原采矿方法分段崩落法进行了开采技术经济指标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低分段空场小步距嗣后充填法相比于原分段崩落法开采,虽生产能力有所下降,采矿成本有所增高,但实现了本区域恢复开采,工人作业环境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矿石贫化率降低了54.9%,出矿品位提高了40%,损失率降低了17.2%。  相似文献   

20.
在小汪沟铁矿216m水平分段边缘矿体中,由于矿体形态和周围工程的约束,采用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回收该部位矿体。通过对回采工艺的优化设计和出矿效果的定量评估,证明有底柱分段崩落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边缘矿体回采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