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信息化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更早时间.但我们认为.1993年基本属于中国信息化的起点。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中国在同一年响应了这一时代挑战.发起了”金卡“、”金关”等一系列金字号工程。无论是对信息化观念的启蒙来说,还是对中国信息产业的促动和发展来说.首批启动的”金”字工程都是一个隆重的开端。这场隆重的信息化开幕式距今已经整整十年,中国的信息化运动也已经由政府推动转入了企业登台唱主角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屈指算来,自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来,全国上下的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已历时6年,期间经历了高潮迭起,也面临过“疲劳”和“低谷”,全面铺网、全员培训等等大型任务已告凯旋,资源共享、应用整合等口号也提倡多年。如何在每年不断变化的“关键词”中寻找到信息化新的切入点和兴奋点?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正是我们同业要静心思考的问题,以南京市一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总结和体会来看.扎实、深入服务于当前中国社会主流——现代化建设,不再为口号所迷惑、不再随各种思潮而盲动,当是现阶段信息化工作不变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息化》2012,(10):17-17
自1993年至今,我国“金字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从最早的三金四库一网到“十二金”,经历了蓬勃的发展。自20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金字工程”不断出现,远远超过了“十二金”的范畴,这成为我国重要行业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十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转瞬即逝.然而在经历的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值得诉说的事情。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中国在同一年响应了这一时代挑战。美国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仅限于信息基础设施,而我国提出的信息化还包括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等诸要素。  相似文献   

5.
寻觅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商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健 《软件世界》2002,(6):84-85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家大力推动“12大应用系统”建设开始,经历了分别以1993年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和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为标志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6.
荣誉榜     
在2009中国IT用户年会上,揭晓了“2009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年度先进单位”、“2009中国信息化建设年度优秀企业”、“新世纪十年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2009中国信息化建设年度优秀人物”和“新世纪十年信息化建设优秀人物”等奖项。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信主办的“中国电信与信息化十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电信与政府信息化交流研讨会”日前在杭州召开。来自中央各部委及各地政府信息主管部门的120位代表和企业信息化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上,中国电信介绍了为政府信息化量身定制的从组网服务到网络安全,从呼叫中心到视频会议。从系统集成到网络外包等一系列完整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应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以1994年数据局成立为起点到2004年。中国电信的信息化之路已整整走过十年。中国电信以此为契机。适时推出贯穿全年的“中国电信与信息化十年”大型纪念活动。从2004年4月开始,大客户事业部邀请行业主管部门、主要用户以及业内专家分别在成都、云南、上海、苏州、杭州、西安、  相似文献   

9.
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指导下,由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CECA)主办的“2006年度中国信息化500强大会”近日召开。大会发布了2006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发展报告,评出包括“最佳IT总体架构奖”在内的数十项国家级重大信息化测评奖项,双汇集团、联通及民生银行等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0.
街市并不平静,而时光已经流逝。走过了信息化概念爆炸、新名词和新理念频闪的时代,2005年,中国信息化在静水潜流中前进。一年的务实和理性,少了许多往日的浮躁和喧嚣,收获的是沉甸甸的业绩和脚踏实地的舒心。信息化概念不但被大家所接受,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且信息化概念已经在不断泛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把原先产业的楚河汉界的痕迹抹掉,从而又产生了更多的新产业机会,融合后的产业更具竞争力。回首2005,“自主”成为中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主旋律。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跨国企业要走进来,互相渗透的同时,都学会掌控自己的命运。企业不再听任对方“忽悠”,“我的地盘我做主”;而“市场换技术”回归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竞争对手称为友商;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强调科学与和谐;亚健康状态和过劳死也让人们寻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岁末之际,我们以“回归自主”为主题,以“创新2005、网络2005、本地化2005、动感2005、遗憾2005”为回放主线,从几个侧面展现信息化建设的绚丽画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日前记者从国务院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获悉,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2004年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把握全局、突出重点、解决矛盾、开拓创新的思路,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主要从十个方面对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进行了部署。  相似文献   

12.
从“感知中国”到“智能物流”,快速提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不断扩大的应用范围,逐步影响到中国各行各业。而智能物流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预计到2015年,中国智能物流核心技术将形成的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据悉,随着智能物流“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智能物流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客户需求对智能物流信息化进行定位,将是国际未来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也将成为国内物流园区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1993年,“三金”工程拉开了我国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序幕。13年来,领域信息化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也许有太多的困难需要克服,也许有太多的瓶颈需要突破,但对效能的追求始终是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灵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周刊》2006,(13):56-57
日前,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升级其“宽带商务”业务品牌。它整合了企业内外部的通信需求,同时融入了全面的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服务,为中小企业客户打造基于电信运营级平台的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从基础电信运营到整合的信息应用服务,中国网通“宽带商务”的全面升级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腾飞。  相似文献   

15.
教育行业信息化经过十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相对平衡增长期,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在建设新农村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中国教育信息化将会再次攀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网络特别是校园网络的不断建设发展,其网络结构层次愈加复杂,终端节点基数不断增大,因病毒引起的出口瘫痪和基层崩溃事帮时有发生,由于校园网络在规模、管理、需求上均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因此必须有量身定做的安全解决方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大众硬件》2007,(12):133-134
从国内互联网这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网吧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为一个产业.成为中国社会信息化重要的推动者。网吧的发展可谓潮起渤落、风雨连连之后逐渐演变为网络游戏运营商主要的市场营销阵地之一。从中国互联网的“开国功臣”到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网吧的经历从辉煌到失意。而网吧老板也从赚的盆满钵满的“天堂”跌到了要为柴米油盐操心的窘境。有的人会为现在网吧老板的境遇抱屈.理由是网吧毕竟为中国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进入网络社会、中国进入信息社会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大概1亿网民数量只占其中8%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是网民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12%: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甚至高达80%左右。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网吧的存在,中国的计算机整体水平与互联网产业将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脚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信息化》2008,(3):36-36
“十一五”开局第二年,中国信息化又迈出了积极而坚实的步伐,辞旧迎新之际,回味2007年,可圈点之处颇多。在中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2007年无疑又奏出了一个强劲的音符。  相似文献   

18.
一段时期以来,从官方、企业到媒体,似乎都卷入了一股信息化“大跃进”的漩涡,以“信息化”为关键词的大大小小的研讨会、报告会、新闻发布会等此起彼伏,充斥着公众的耳目。仿怫一夜之间,中国的信息化大业已经红旗飘飘,IT革命似乎即将成功,而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即将攀越世界之巅。  相似文献   

19.
底洁 《中国信息化》2007,(18):68-69
河南花都一个普通农民借助信息化手段,十年间完成了从花农到花商再到花木经纪人的三级跨越。这个9月,搭乘英特尔“世界齐步走计划”的快车,他接到了第一笔出口订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从1999年我国进行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到打造电子政府的“政府上网工程”,到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上网工程”,再到普及全民信息化意识的“家庭上网工程”,无不印证着我国城市信息化的建设脚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