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生物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浓度极高,持续时间长,若不加处理而直接排放,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分析了渗滤液处理工艺的现状,并结合国内外的工程实例,重点阐述了渗滤液生物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采用间歇式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装置,用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对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处理,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对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水氧化对渗滤液COD和TOC的去除率随着反应温度、压力、停留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渗滤液原水COD、TOC和BOD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 119、2 289和971 mg/L时,在反应温度405℃,压力25 MPa,停留时间37.1 s的条件下,经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后,渗滤液中COD和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8%和97.6%。此外,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能明显改善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反应后渗滤液的生化比由0.12提高到0.55。  相似文献   

3.
改性蛭石对垃圾淋滤液中氮磷的吸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膨胀蛭石进行了酸、碱改性实验,并研究了膨胀蛭石、酸改性和碱改性膨胀蛭石对垃圾淋滤液中总氮、总磷和NH 4-N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酸改性膨胀蛭石对三项指标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总氮、总磷和NH 4-N的去除率分别为11%、22%和27%;碱改性蛭石对总氮和NH 4-N的去除效果优于酸改性蛭石,分别为18%和24%;证明利用酸碱改性膨胀蛭石组合处理垃圾淋滤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垃圾渗滤液的磷酸铵镁沉淀法预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磷酸铵镁沉淀法 (MAP)去除氨氮、COD以及难降解有机物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在投加药剂Mg∶N∶P摩尔比为 1∶1∶0 7,pH 9~ 9 5的条件下 ,垃圾渗滤液氨氮的去除率在 70 %左右 ,COD的去除率为 10 %~ 2 0 % ,而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达到了 4 0 %~ 5 0 % (以UV2 6 0 表征 )。并且经MAP法处理后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UV2 6 0 /COD值从 9 1× 10 - 4降低到 (6 1~ 6 5 )× 10 - 4。  相似文献   

5.
基于McEnroe给出的衬里上排水层饱和深度的解析解,分析了垃圾填埋场衬里上渗滤液最大饱和深度和设计参数入流量、排水层渗透系数和衬里坡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给出了渗滤液最大饱和深度及其在衬里上出现位置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衬里坡度对最大饱和深度出现位置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在成层介质中适用于扩展Dupuit假定的一种简化计算渗滤液最大饱和深度的方法。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便于在工程中使用。  相似文献   

6.
对垃圾渗滤液进行超临界水气化试验,考察不同催化剂K_2CO_3、Na_2CO_3、NaOH和KOH对H_2产率以及对渗滤液中COD、TOC、TN和NH_3-N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450℃、28 MPa、15 min的反应条件下,4种催化剂对H2产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NaOH、KOH、K_2CO_3和Na_2CO_3,且在NaOH添加量为5 g时,H_2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54.45%;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渗滤液中COD、TOC、TN和NH_3-N的去除率均随着催化剂的加入而有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7.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柯水洲  欧阳衡 《给水排水》2004,30(11):26-33
垃圾渗滤液污染物浓度高 ,水质水量变化大 ,是国内外污水处理的难题。综述了垃圾渗滤液的生物、物理化学、土地和循环回灌处理法 ,分析了各种处理方法的特点 ,讨论了国内外渗滤液处理研究的进展 ,列举了我国几大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认为生物法与物理化学法结合将是未来渗滤液处理研究的主要方向。经济高效的脱氨氮方法能大大提高后续生物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垃圾渗滤液污染物层状砂箱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自制的二维砂箱模拟垃圾渗滤液污染物在层状含水层中的运移,得出了渗滤液中Cl-,SO2-4、总硬度(CaCO2)在地下环境中的迁移和时空分布规律,该实验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层状层中污染物渗漏的基本特征,对预测、控制渗滤液污染地下水提供了一种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产生的不同途径,以垃圾填埋过程及场外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以入渗系数法为基础,提出了逐年平均法预测渗滤液产生量的公式,以此确定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的设计规模。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预测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膜生物反应器对垃圾渗滤液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不人为排泥的情况下,反应器连续运行60d。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短期内可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COD_(Cr)<300mg/L,NH_3—N<20mg/L,未检出SS和大肠杆菌)。并对其污泥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南方地区垃圾渗滤液、粪便污水和城市污水水质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污水主要高浓度污染物为氨氮和有机物。采用倒置A2/O工艺对混合污水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倒置A2/O工艺,控制垃圾渗滤液、粪便污水与城市污水混合比,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出水CODCr、NH3—N和TN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状及新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及渗滤液的总体性质,总结了国内外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常用工艺,并进行了性能比较,对不同工艺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垃圾渗滤液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流固耦合和溶质运移理论,建立了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运移耦合模型,用SOM法对所建的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利用该数值模型对垃圾渗滤液在地下水中迁移行为进行模拟,预测了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耦合、非耦合模拟结果结合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并对污染晕的大小、分布范围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耦合模型模拟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与监测值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耦合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多级深度生化物化(MBP)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垃圾渗滤液多级深度生化物化处理(MBP)工艺的组成和特点,该工艺生化段主体为立环氧化沟、富氧曝气池和臭氧氧化池;物化段主体为活性炭过滤池、CMF和两级RO反渗透。以滨海新区汉沽垃圾处理场为例,介绍了该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近期处理规模为55m3/d,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直接运行费用为17-22元/m3。  相似文献   

15.
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分析河北省生活垃圾及其渗沥液化学成分入手,确定生活垃圾及其渗沥液的主要成分。通过实例,采用污染指数法,分析研究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并总结河北省18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的污染规律。结果表明:生活垃圾填埋场总体上已对地下水造成了较严重污染,其污染程度因垃圾填埋场所处的地貌单元不同而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膜蒸馏在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时渗透通量的稳定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超声强化直接接触膜蒸馏(US-DCMD)装置,试验研究了超声对膜渗透通量的影响,并采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等手段分析超声对膜面污染层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60W的超声辐照条件下,渗透通量最高提升19.4%,并在膜溶液浓缩系数达到4时,相对渗透通量最高维持在77.1%,而未施加超声的相对渗透通量在膜溶液浓缩系数为2时降至20.7%;膜面的主要污染物为CaCO_(3)及腐殖酸,其中CaCO_(3)是限制膜渗透通量的主要因素;超声使污染层钙的质量分数从25.6%降至15.0%,并且不会引起有机物的降解或改性;超声辐照使膜面污染层不均匀且存在裂隙,减少了污染层厚度,维持了渗透通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该文结合我国的标准提出了垃圾填埋场选址中应该注意的地质问题,主要包括第四纪地层、基岩和地质构造对选址的影响,并说明了城市垃圾场地质勘察的工作程序、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the critical interface in a geosynthetic multilayer liner system by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face shear strength of liner components, leachate level, leachate buildup cases, and peak and residual interface strengths. According to current landfill design procedures, conducting stability analysis along the same interface at both the back slope and base may result in a non-conservative result. The critical interfaces with the minimum factor of safety are generally found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long the back slope and base. The critical interface for a multilayer liner system cannot simply be assumed during stability analysis. It can shift from one interface to another with changes in the leachate level and with different leachate buildup cases. The factor of safety for an interface with a high friction angle and low apparent cohesion generally drops much more quickly than it does under inverse conditions when the leachate level increases. The failure interface in a liner system under residual conditions is usually different from the failure interface under peak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constructed wetlands (CW) to treat a sanitary landfill leachate containing high nitrogen (TN) and bacterial contents. Under the tropical conditions (temperature of about 30 degres C), the CW units operating at a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f 8 days yielded the best treatment efficiencies with BOD5 removal of 91%, TN removal of 96%, total and fecal coliforms (TC and FC) removal of more than 99%. Cadmium removal in the in the SFCW bed was found to be 99.7%. Mass balance analysis, based on TN contents of the plant biomass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and oxidation - reduction potential (ORP) values, suggested that 88% of the input TN were uptaken by the plant biomass.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results revealed the predominance of bacteria including the heterotrophic and autotrophic bacteria responsible for BOD5 removal. Nitrifying bacteria was not found to be present in the SSFCW beds.  相似文献   

20.
针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等环境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等问题,提出由环境友好型材料雾化钢渣(PS球)和废旧轮胎橡胶构建双层生物可渗透活性反应墙系统(DBPRBs),通过可行性分析表明该系统具有生物-非生物强化协同去污能力,该新型系统的构建和研究成果将进一步揭示污染地下水的PRB修复机理,对我国地下水污染的PRB修复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