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昕  魏春雨 《建筑师》2012,(3):28-34
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用革命的方式设计建筑,从住宅、博物馆.艺术中心到教堂。他对空间的持续探索改变了建筑的建造方式及人们的生活。他曾称自己的建筑作品为“漫步式建筑”(Promenade Architecture).这一理论影响至今笔者带着“漫步”这个线索审视当代建筑,发现众多优秀建筑作品不同程度的演绎着空间的“漫步性”。本文通过剖析和解读东西方“漫步空间”的设计特征.挖掘其内在结构和差异,为当下及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爱萍 《山西建筑》2008,34(7):59-60
首先解读了西扎的速写,揭示其空间的动态特征,并通过案例分析,解读西扎作品中的“建筑式的漫步”,最后分析了其空间的复杂性与整体性在于空间界面的不确定性与材料组织运用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3.
"建筑漫步"是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①所提出的重要建筑理论,蕴含了其建筑作品复杂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该理论通过独特的时空观与叙事结构,引导体验者运用自身感知能力与建筑进行互动,从而产生全新的体验.文章通过解读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漫步理论,并结合其建筑作品中门、窗、楼梯与坡道几种经典建筑细部元素的设计分析,总结探讨有关"建筑漫步"理论的现实意义,以从业者的角度对建筑师与使用者之间良性关系培养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胡斌  张明子 《工业建筑》2013,43(6):157-159
在当代纷繁的建筑潮流中,BIG的理论和实践独树一帜。通过对其实验性作品的分析,领略他们解析人们生活方式和情感经验的创作风格,解读他们对建筑的独特理解和执着的建筑理想———以自由亲和的空间形式和丰富的空间体验赋予建筑强大的感染力,反映出人和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建筑流行以来,人们对于建筑功能、形式、空间及体验有了更多认识和探索。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是一个纯粹的、基于场地和现有环境的、关注人的活动与体验的建筑。文章试图层层深入,剖析建筑设计的巧妙,从不同方面使分析更加接近建筑本体,探讨设计如何在建筑作品中体现并被感知,各种相对独立的设计手法如何整合为设计力进而体现在建筑作品中,未经设计的空间如何在作品中得到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6.
杰弗里·巴瓦的建筑注重人在空间中的体验,他坚持认为建筑应该结合人的感官被直接体验,不能被随意赋予其他意义。基于此,巴瓦建筑中的结构设计也充满了对技术理性和艺术感性的思考。而在建筑结构中,柱子是最直接影响人的具身感知的部分之一,该文以巴瓦建筑作品中的柱元素设计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剖析、比较等方法,梳理巴瓦建筑中柱元素的发展脉络,分析归纳其4点特征,并进一步解读其柱元素设计对建筑空间的塑造及其对人具身感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藤本壮介通过对人的行为体验感受和原初场景的思考出发,寻求建筑新的普遍性,在近年的作品中,他由弱建筑的探索走向了云领域的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复杂性思维的阐述来破译其建筑生成逻辑,并以空间相关性为切入点分析其建筑中的局部秩序构建,在其一以贯之的"原初未来"思维下,对其设计思想和建筑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卢泳 《建筑技艺》2020,(5):106-107
运河万科中心·创新体验中心是一个大项目中的小建筑,建筑师探讨了建筑空间与其承载的功能、建筑个体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并通过再现现代主义建筑经典时空理念"建筑漫步",在建筑中穿行的过程融合了对建筑本身和对城市空间的双重体验。  相似文献   

9.
该文简要介绍库哈斯及他的乌德勒支教育馆的背景,沿感受﹑体验﹑理解的路径来解读这个建筑,引入了空间运动及建筑空间事件性的概念,来完成对空间的体验,建筑空间充满消解和不确定,是漫游式的空间。分析理解作为一个普通建筑的生命力﹑不确定性﹑空间模式及类似城市空间的性质,并试图从库哈斯的建筑及城市思想挖掘源头。  相似文献   

10.
感受体验与理解——析库哈斯的乌德勒支教育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要介绍库哈斯及他的乌德勒支教育馆的背景,沿感受体验理解的路径来解读这个建筑,引入了空间运动及建筑空间事件性的概念,来完成对空间的体验,建筑空间充满消解和不确定,是漫游式的空间.分析理解作为一个普通建筑的生命力不确定性空间模式及类似城市空间的性质,并试图从库哈斯的建筑及城市思想挖掘源头.  相似文献   

11.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入门者形成空间感知的能力,理解材料与构成的关系,熟悉基本表现工具及搭建技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从抽象的形态构成训练出发,培养解析重构的设计思维,初步建立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转换;通过设定场地和功能,以模型为空间操作手段,逐步引入行为与使用、空间形式及组合、材料及建构的设计概念,学习如何运用不同比例的三维模型来引导构思及参与设计搭建全过程,从中体验形态构成与空间结构的紧密联系,理解肌理感与材质的关系,深入完善细部节点与搭接方式,并以获奖学生实体建造作品为例,探索如何通过建造综合训练促进多元设计思维形成的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以弥补当下建筑教育中设计与建造分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erminologies regarding space syntax research through a simple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e concepts are elaborated for intricate configur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syntactical analysis can extract social information embedded 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the Malay Archipelago. The basic terminologies are outlined, and the sequential procedure for analysis is described along with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ctual social phenomena. Result shows that the syntactical properties of a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ithin a particular region reflect the traditions of the people in that region. This study serves as a basis for the futur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s of space syntax to diverse spatial configurations in the Malay Archipelago.  相似文献   

13.
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一代的建筑师,他的建筑理论引起建筑界的巨大反响。以“弱建筑”、“暧昧空间”等为出发点,他对于建筑空间秩序的解读非常独到,甚至打破了一些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本文分析了藤本先生的几个作品,从他独特的设计手法中探讨其空间秩序中基本几何形的应用及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浅析五感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用心感受城市空间、建筑空间、室内空间,五感在设计中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当视觉已经成为我们感知习惯时,以其作为主导的感知使我们产生错觉和感知错误时,我们该如何拓展其他感知的范围,增加空间的多重感知性。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五感的来源、五感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对不同感知的解析,阐述其在建筑设计中不同的感知形式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并强调五感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真文彦构筑建筑框架的前提是:他首先仔细考察并想象人们实际上会如何从视觉角度和动态角度去体验这座建筑。体验真文彦的建筑就是去接触在他的伤口中展现出来的那种独特的空间密度。接触在他的作品中展出出来的那种独特的空间密度。作者又以建于荷兰格罗宁根的漂浮建筑物,风的丘葬斋场和代官山集合住宅区第7期这三个项目来说明真文彦试图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来确定由这个时代的建筑所要求的空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new architectural works that were created within the ruins of castles and fortifications. The contribution addresses the question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indicate common features in these types of objects, by studying what changed and how it changed in the complexes of historic ruins by introducing a new layer: a new form in their space. The analysis covers eight complexes of castle ruins located in Europe, all being important elements of local historical heritage, all preserved in their historical forms as permanent ruins. Such places are characterised by high imageability, which is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interest, despite political or ideological changes. The need to introduce new functions,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is interest, raises questions related to preserving the ident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plac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research concerned examples from Europe, mostly post-competition works. Research and analysis have shown that all the objects are characterised by well thought-out urban solutions and carefully selected locations of new buildings within the existing historic ruins, thereby helping maintain the structural order between the existing and the new spatial forms. Interventions within the castle ruin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modern architectural language, using modern techniques and solutions, with great attention to detail. They are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traction of new forms and the creative reinterpretation of existing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d material solutions of the monuments. The consciously applied contrast of forms and materials means that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is being rediscovered, enriched with new, currently necessary functions. In all the described works,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spatial experiences within existing objects constituted a significant value. The examples analysed show that the experi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broadly understood historical,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context are conducive to the creation of valuable architectural work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xamples may contribute to a broader debate on the dialogue between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7.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通过借鉴认知学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设立以空间为核心的空间认知与设计训练系列教学单元,进行相关教学实践。教学单元系列由人体尺度认知、城市认知与分析、经典建筑作品学习与分析、立方体空间设计、空间组合和空间建造六个单元组成,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序列,同时在教学中贯穿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马跃峰  张庆顺 《新建筑》2010,(6):128-131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承担着设计的启蒙教育,其中的空间教学是核心所在。针对空间构成如何摆脱传统构成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适应建筑设计起步的问题,结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一年级教学实践与体会,从方法教学的角度,讨论了更为设计化的空间构成实验性教学策略,旨在加强空间构成练习的"设计"指向性以及构成教学与设计教学之间的契合度,使其走向更加符合建筑设计规律的理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住区开发建设的一个核心空间策略是各种异域风格主题的创造,它对中国城市空间形态以及空间生产观念正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这一住区空间建造方式的本质是创造了非现实的空间意象,用抽象和嫁接的空间意象来掩盖和替代城市空间作为居住体验以及城市文化发生和延续的基础。本文试图以西方城市设计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科中相关重要思想为理论依据、对当代中国城市住区中非现实空间意象构造的现象从其产生原因到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期望能为在城市和建筑学科领域思考“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城市空间和未来”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