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萧喻 《山西建筑》2010,36(34):30-31
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设计观进行了介绍,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他的建筑作品设计特点,结合其在包豪斯学院从事教学时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深入分析了他的建筑设计构想,以期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包豪斯设计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传播到中国,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进程。其中,包豪斯基础教学的引入,是最具历史意义的部分。本文聚焦拉兹洛·莫霍利-纳吉这位代表性人物,对他主持期间的包豪斯预备课程展开研究。从课程构建的多重训练方式出发,追溯其思想渊源,解析"完整的人"和"总体作品"这两个核心概念,透视预备课程在包豪斯教学体系整体架构中的基础作用,以剖析预备课程与建筑以及建筑师培养之间丰富而深刻的关联。同时,本文也检视莫霍利-纳吉教学探索中的视觉化倾向,揭示包豪斯内在矛盾性,为进一步反思包豪斯的中国影响提供关键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2)
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开端,具有多元共生、理论实践、实验创造等特征。文章从包豪斯发展的三个时期与每个时期包豪斯校长的设计理念角度,分析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内在精神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包豪斯教育体系奠定了西方现代设计的教育基础,也影响了世界现术设计艺术的发展。在我国,从"拿来"包豪斯到理性的借鉴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模仿西方,理性探索,本土回归,求知创新的改革转变。本文从历史对德国包豪斯的误读到如今理性的借鉴思考,认为艺术设计发展应符合时代设计发展的特征,具有现代手段的技术能力,理性的科学精神及专业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包豪斯作为一所早期的艺术设计学院,对于后期的现代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探讨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和贡献,对于更快更好的发展现代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包豪斯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出发,探讨了包豪斯教育的深远意义,重点探讨了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和贡献。最后得出:虽然在实际上包豪斯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深远的教育却一直影响着我们,它不但带给我们对于现代设计的卓越贡献,更留给我们一种精神。它不断的激励着我们,开创更加优秀的现代设计思路。在以后的设计中,我们要结合包豪斯教育理论并结合新时期的现代设计思想,秉承艺术与技术共进的思想,追求技术美感,由此创造出五彩斑斓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正>1919年,包豪斯学校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包豪斯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社会改革理想,主张打破设计教育中艺术和技术的界限,尝试将设计与制造结合,形成适合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包豪斯所带来的变革性的美学与教育思考,无疑改变了中国的建筑教育版图,催生了新的学科诞生.促进了设计与建造、精英与大众、院校和生产的结合。在包豪斯诞生百年之际.《时代建筑》试图反思其作为一种源于欧洲的激进的进步主义对美国、亚洲、中国和同济  相似文献   

7.
正抽象艺术的形成抽象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期,在社会需求增长的刺激下,欧洲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流派,抽象艺术家们旨在用艺术创造活动积极参与构建未来理想社会。这就与设计艺术发生了很大的联系,集中体现在三个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和德国的包豪斯设计教育。其中德国的包豪斯教育也是对我国设计教育影响最大。包豪斯学校是1919年在德国的魏玛市成立。包豪斯学院以培养设计师为目标,开创了一整套崭新的艺术设计教学计划和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3)
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开端,对现代设计思想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包豪斯,并从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需求、不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和注入新的营养等几个方面,分析对包豪斯的继承与扩容问题。  相似文献   

9.
包豪斯思想对于同济大学建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包豪斯注重时代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精神内涵,深刻影响了同济建筑教育思想的生根和发展。随着老一代建筑教育家的不断耕耘,注重空间设计、融合在地文化与新技术工艺的思路,启发了同济建筑建构教育体系的延伸与发展。十余年来,随着数字化设计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促进了同济包豪斯思想与数字技术文化的融合,并呈现出鲜明的发展特色。文章通过系统介绍近年来开展的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模块建设、书籍编撰出版、期刊论文发表,建设“数字未来”全球线上、线下一体学习平台,以及建筑实践探索等持续性的、系列化、立体化的行动,完整论述了同济大学对建筑包豪斯思想的传承、探索与发展,指出了在继承同济学派注重空间建构特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同济建筑教育思想与实验探索正在与时俱进、持续关注数字智能技术赋能下,设计科学与文化艺术融合的时代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溯了"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国建筑教育的两次引进。第一次是1940年代美国包豪斯教学对于圣约翰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基础课程的短暂影响。第二次是1980年代之后"三大构成"对于大陆建筑院校全面的冲击。两次相隔近四十年的教学变革组成了包豪斯抽象形式训练向建筑学转化的历史,也揭示了国内建筑基础教学从布扎传统向现代空间教育逐步转型的独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丛 《建筑师》2007,(5):91-95
建于1953年的原同济大学建筑系大楼——文远楼一直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也是惟一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建筑",然而,重新审视其建造背景及处理手法,不难发现其与格罗皮乌斯的设计及教学理念相去甚远。本文便从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教学、设计者背景、现代主义在设计中的体现四方面对文远楼的"包豪斯风格"进行重新阅读,发现其定论有失偏颇而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轶伟  曲菲 《建筑师》2021,(4):68-78
本文对包豪斯预备课程在美国建筑院校的教学史料进行梳理,以移植与转化两部分进行传播历程的概括.移植部分聚焦于阿尔伯斯和莫霍利-纳吉两位第一代包豪斯教师在艺术类设计基础教学的探索,通过教学档案和文献研究剖析了基于材料的包豪斯练习和抽象形式理论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影响;转化部分通过三种不同的教学主张来呈现以"基本设计"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建筑设计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而"包豪斯"(Bauhaus)则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开拓者和彻底的革命者。如今,现代建筑风格已经深入到世界各地,其简洁实用的造型方式早已深入人心。然而,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原有的特色与风貌湮没在盲目追求国际化和时尚感的浪潮之中。到处是国际化的现代建筑,各地的建筑风貌越来越趋同,新建筑的风格、体量等与周边的历史环境格格不入,历史名城被铺天盖地的现代建筑侵蚀,令人痛心疾首。该文通过对荐福宾舍的论述,以及与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比较分析,阐述了在历史风貌过渡区坚持"中而新"设计理念进行新建筑设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旨在为我国类似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是包豪斯学院首任校长。文章通过回顾包豪斯诞生的历史背景,解读包豪斯校舍的设计思想及其表现手法,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和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深刻剖析了我国当前建筑设计中存在的文脉根基和灵魂缺失、创新意识和思想贫乏、拼贴和模仿泛滥、批评准则混乱和格调低下的建筑层出不穷等问题,指出重温格罗皮乌斯的责任感和大众情怀,建筑功能、技术和效益不可偏废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仍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瑛  潘莹  王璐 《华中建筑》2009,27(10):169-171
“三大构成”系列是我国大多数建筑院校低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一个重要的训练环节,但是源于“包豪斯”的这个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在我国建筑院校中一直以来却是以美术院校的构成训练为参考,从教材到课题设置均是基于工艺美术的标准,实践证明这正是建筑类院校的学生无法在建筑创作中正确体会和运用构成知识,创造优美协调的建筑形体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目标明确地提出了基于建筑学的构成系列训练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建筑院校学生掌握构成系列知识来进行建筑的分析和创作,有着非常直接的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试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尊崇"学院派"的"宾大体系"和以土木工程技术及包豪斯为背景的"非宾大体系",此种划分旨在对两种建筑教育模式的师资背景、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相互参照;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对于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The Orders, the long-time emblematic centerpiece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were banished from studio in the United States a half-century ago. They were exiled to the curriculum's sparse offerings in history when the Bauhaus system of education in architecture displaced the Beaux Arts system. The Orders stand for an entire system of design based on recognizable building components, proportionality, and coherence. Their presence would improve the formal qualities of designs across the entire spectrum from buildings addressing the increased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qualities in buildings to those pushing forward the legacy of Modernism's founders, men who themselves knew the Orders well.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Orders, the long-time emblematic centerpiece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were banished from studio in the United States a half-century ago. They were exiled to the curriculum's sparse offerings in history when the Bauhaus system of education in architecture displaced the Beaux Arts system. The Orders stand for an entire system of design based on recognizable building components, proportionality, and coherence. Their presence would improve the formal qualities of designs across the entire spectrum from buildings addressing the increased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qualities in buildings to those pushing forward the legacy of Modernism's founders, men who themselves knew the Order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