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数控加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传动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需要.介绍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形成和特点,分析了现有加工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在现有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其数控加工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就其中的刀具轨迹利用截平面法生成原理作出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2.
基于普通车床改造法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数控加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传统的包络法加工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在精度上的缺陷,探讨了其数控加工工艺.根据制定的加工工艺,提出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转角并将其应用到数控系统中的螺纹指令的原理来完成螺旋面加工,对原有的CA6140车床在结构上进行改造,通过对加工部件的选择、编程参数的计算、CNC程序的编制等来实现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数控加工. 相似文献
3.
4.
5.
针对新型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数控磨床研发中的难题,在蜗杆齿面的成形原理及传统磨削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齿面的虚拟中心距磨削原理及关键技术,论证了四轴四联动磨削方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新型磨床的结构布局及总体设计方案;针对产形面到摆头回转工作台中心轴线距离过大以及砂轮产形面上的磨削点到联动回转工作台中心轴线距离过大的两类难题,在结构布局上提出了砂轮倾角式磨头设计匹配磨头内藏式的设计方案,对于砂轮的修整及补偿方式提出了主轴平移修砂的设计方案,解决了在磨削过程中,因联动回转工作台回转误差所造成的砂轮磨削区域形位超差的问题并完成了机床虚拟样机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双节点圆柱蜗杆传动和环面蜗杆传动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活动标架法对双节点侧置双蜗轮渐开线蜗杆传动进行啮合分析,对接触线、诱导曲率及润滑角进行了计算。和传动比相同的平面二包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两方法传动啮合性能相当,但中心距则比二包小一个等级,加之工艺制造上的优越性,以此取代平面二包传动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新型包络蜗杆式分度凸轮机构装置的参数化CAD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分度凸轮机构设计计算繁杂和装置结构人工绘制困难等问题,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运用工程上常用的AutoCAD、Foxpro、BorlandC 等应用技术软件,建立了一套模块化的“新型包络蜗杆式分度凸轮机构装置”的参数化CAD系统;只要设计者提供必要的几个关键参数,便可实现从机构原理分析到装置结构图输出的全部设计及自动绘图过程,加快了图纸的生成速度,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有利于包络蜗杆分度装置系列产品的设计制造,并可拓展应用于其它各类分度凸轮机构装置的设计制造中。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了一种新型双级减速器-蜗轮齿轮双级减速器,减速器高速级采用蜗杆传动,低速级采用硬齿面减开线圆柱齿轮传动。提高了减速器的承载能力与传动质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扩大了减速器的应用范围。并对减速器的设计要点、流程及软件开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双辉等离子表面冶金Ti-Cu阻燃合金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解决整体阻燃钛合金存在的比强度低、加工性差及价格昂贵等问题,利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i-6Al-4V的表面渗入Cu元素,在其表面形成Ti-Cu阻燃合金层.研究了温度、保温时间、源极电压、工件电压、极间距等工艺参数对渗层显微组织、成分及厚度的影响,得出了适合的工艺参数.870℃渗铜3.5 h,渗层厚度可达到200μm以上.阻燃合金层的成分呈梯度分布,显微组织为基体组织加弥散分布的Ti2Cu金属间化合物.初步阻燃实验证明,渗Cu合金层起到了预期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Ti2AlNb基合金表面渗铬层结构及其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对Ti2AlNb基合金进行表面渗Cr处理,结果表明:经过离子渗铬处理后可获得约25μm的表面合金层;渗层中Cr含量随渗层深度呈梯度变化,且由于原子扩散能力的差异,在渗层的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相,结合XRD和XPS分析技术,证实表层以含Cr2Nb的Laves相和Al8Cr5相为主;渗层硬度值由外层的HV0.11 125逐渐过渡到基体的HV0.1400左右;渗Cr处理后合金室温摩擦因数由原来的0.24降低到0.15,由于硬质Cr2Nb和Al8Cr5相起到支撑载荷的作用,降低粘着磨损,室温磨损率降低60%以上;高温条件下由于氧化和摩擦磨损的共同作用,摩擦因数变化不大,磨损率降低20%。 相似文献
18.
A special target structure for erbium (Er)-zirconium (Zr) co-deposi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hollow cathode effec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are earth on the alloyed layer, Zr-Er alloyed layers with different quantity proportion of Er and Zr elements were prepared on Ti-based substrate using double glow plasma surface alloying.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alloyed layers were analysed by XRD and SEM-EDS. Results showed that Er element grows perpendicular to the Ti-based substrate in the alloyed layers,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owth structure had an opposite effect on the diffusion of the Zr element. Interestingly,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Er element increases, the addition of Er ele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s the crystallisation of the Zr-Er alloyed layer and reduces the diffusivity of the Zr ele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