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门窗》2014,(9)
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增加了对风景园林的需求量,因此,从当前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来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推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愈发明显,不仅仅改善了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对社会环保工作始终起着一定促进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风景园林学核心技术问题等,探讨了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几点建议,以促进中国特色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新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广思 《中国园林》2009,25(11):59-62
通过对综合、空间和实践等风景园林基本特征的提炼,肯定规划设计作为风景园林教学的核心,综述了几种风景园林以规划设计为中心统领各门基础与相关课程的方式,讨论了风景园林空间认知和表达的教学,介绍了风景园林空间层次和尺度在设计课程组织中的体现,最后分析了当前规划设计主导性认识不足的原因并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陈蓓 《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06-109
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也落后于社会的需求。为了解决社会的极大需求与专业教育极度落后的不平衡,从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改革入手,紧紧抓住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规划设计方法,提高其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水平,满足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7,(1)
本文围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主要问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问题的主要诱因、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对策及方案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笔者自己的拙见,希望能够对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背景、规划设计实践、规划设计理念3个方面阐述探讨冯纪忠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思想。冯纪忠深受家学渊源、文学艺术、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以风景园林"感受"为核心,冯纪忠在现代建筑空间与风景园林空间的逻辑完整性、建筑之内与风景园林之外的内外空间的流动性、风景园林的意动空间与时空转换、风景园林空间的感性与理性分析评价4个方面,倾注了50年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在时空转换与意动空间、因地制宜与因势利导、修旧如故和与古为新等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对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和建设目标进行了解,探究海绵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之间的联系,探究在风景园林视野下海绵城市在道路、水景、建筑、绿地以及湿地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实践,分析基于风景园林视野下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7.
作为参数化设计方法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运用的研究课题之一,采用跨学科的视角,首先着重阐释了图解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对不同时代的图解之间的传承性及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本文的论述重点,即参数化图解进行了概括性定义,之后分别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风景园林学科融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三个角度对参数化图解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运用进行了论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8.
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小琼  秦华  杨棚淅 《山西建筑》2009,35(13):346-348
探讨了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从而提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风景园林》2020,(1):8-11
《风景园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国际性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以及公共艺术学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的近现代风景园林历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风景园林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学术论文,以及风景园林总体设计和城市设计方案、风景园林设计和公共艺术建成作品等。  相似文献   

10.
杨艳 《城市建筑》2014,(2):18-18
地域特征是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地域特征的园林规划设计是中国古典园林、现代风景园林以及西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在风景园林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观赏价值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地域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地域特征所涵盖的内容,在阐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分析了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1.
风景中的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作者文化景观设计的作品,探讨风景建筑与周围自然风景、地域文化、地形地貌、景观元素的关系,以期对未来风景建筑设计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字景观是数字技术与风景园林 学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的飞速发展及其向风景园林行业的渗透, 风景园林进入到数字化时代。本文以风景 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为主线,总结国内外数字 景观技术在风景园林信息采集、景观过程 模拟、可视化、分析评估、参数化设计及公 众参与等方面的应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回顾与展望--中国LA学科教育研讨(2)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林广思 《中国园林》2005,21(10):73-78
通过对中国LA学科教育发展的全面回顾,论证学科诞生于1951年创立的造园组,分析讨论学科中译名的原则,提出学科的核心是空间规划与设计,认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景域,倡导建构具有中国人特点和中国地域特色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4.
园林与城市化面向21世纪的风景园林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景园林是一门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专业,随着社会的变革,它不断从庭园设计过渡到公园设计,至今转变成涉及园林城市化进程的风景园林专业.本文回顾了亚欧大陆园林历史并将其与欧洲和中国的城市设计相联系,探讨了中国如何建立一个多样化和创新的、适于园林和城市化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提出了对中国风景园林课程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唐红军 《中国园林》2003,19(12):66-68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园林植物特性的分析,指出了园林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植物的更新原则进行了归纳,最后对古典园林中,园林植物的日常养护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和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3个重要平台,生态特征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将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在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风景园林师已经为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及其嵌套特点,结合风景园林空间具有的景观构成、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动态体系,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微小绿地与群落4个空间尺度,建立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的“C-3P”(构成——格局、过程与感知)体系和框架,旨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的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认知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朱馥艺 《华中建筑》2004,22(6):130-132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重审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回顾东西方的成功经验,尝试以生态学结合景观建筑的方法进行设计和思考适用于中国国情下的环境建设,例举自己参与的环境工程买践项目,为改善我国刚刚起步的景观设计和环境工程规划提供一点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和城市化,给景观设计学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承担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重任.而面对这样的重任,景观设计学必须重归土地设计监护的生存艺术,挣脱空洞虚伪的"造园艺术"的羁绊,解开有闲士大夫审美趣味下的裹足,走向广阔、真实而寻常的土地,寻找大禹的精神,汲取在土地上生存的技术和艺术.现在到了该申明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延续和产物的时候了.景观设计学源于我们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存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中国及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阉割了.中国的问题已经和正在成为世界的问题,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学也必将是世界的景观设计学.  相似文献   

19.
刘管平的《关于园林建筑小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篇有据可查的系统性总结园林建筑小品的学术论文,其以详实的调研资料和系统的归纳总结为人称道,对我国的现代化造园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刘管平组织的园林小品编写,就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概念作了溯源多方比较和总结,以探讨其研究范畴和重点。并以刘管平的调研资料和理论框架为基础,介绍了园林建筑小品的主要分类和设计原则。这些理论精髓,在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非常值得应用到当下的风景园林实践和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我国城市景观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产生特色危机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景观规划界既要积极接受全球化所带来的外部信息,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理论与设计手法,结合国情大胆创新;又要在继承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的同时来发展传统,以开放性和独特性来规划出富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