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CO_2气体保护冷焊堆焊轴瓦的试验,表明用小规范细丝CO_2气体保护堆焊能够修复轴瓦磨损面,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电站中发电机、汽轮机、给水泵等设备运行时易发生轴瓦局部磨损和局部脱落(脱胎)损坏.介绍了轴承合金的补焊工艺及维修方法,维修时可用氧乙炔焰堆焊方法修复.  相似文献   

3.
刘耀东  王辉 《电焊机》2006,36(2):67-69
研究了一种新型合金溜槽堆焊焊条,用堆焊的方法修复已经磨损的溜槽以及在低碳钢槽体表面堆焊耐磨层。制造出新型高耐磨性的合金槽体。经反复试验筑得了较为理想的焊条药皮配方,所设计的新焊条不但具有较佳的工艺性能。而且堆焊层中合金元素的含量达到了设计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在冲蚀磨损和磨料磨损的条件下,堆焊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4.
安振之  张希川  张雷 《焊接》2001,(2):38-39
煤矿井口绞车的绞盘2.5 m、长2.8 m,绞盘与320 mm、长3.8 m的主轴用焊接方法相连接,绞车结构如图1所示。因主轴支承轴颈磨损严重,需要堆焊修复。若拆卸,需扒开绞车房,再割开绞盘,取下大轴,送往工厂焊接后车削加工。为了减少损失,决定现场修复。 绞盘两支承轴瓦间距3.5 m,绞盘重7 t。待修处轴颈图样标注尺寸为320+0.21 0 mm,长300 mm,材质为45号调质钢。因轴颈磨损严重,应在全轴颈表面堆焊3 mm厚的金属后再进行车削加工至图样尺寸。  相似文献   

5.
对材料为16Mn钢的连轧机底座的磨损机理进行讨论.在16Mn钢表面进行电弧堆焊1Cr13不锈钢和等离子堆焊铁镍合金粉末,并对堆焊材料进行磨损和抗腐蚀实验.通过分析其磨损量及磨损形貌,得到堆焊层的抗磨损和腐蚀性能,从而寻找出连轧机底座修复的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精锻机锤头加工和堆焊工艺进行研究,制定了合理的锤头锻造加工工艺,能够有效节省进口锤头所需的费用。同时,堆焊工艺在锤头磨损后能够进行修复,为锤头的再制造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工艺实验证明,按照加工和堆焊工艺制造的锤头,经过13天锻打约2000件车轴后的锤头表面只有细小裂纹,无明显的开裂及磨损现象,能够满足生产加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航空光电雷达电机换向器部位使用的纯铜材料在服役中容易发生表面损伤,传统红外激光沉积纯铜材料过程中激光吸收率较低。采用蓝光激光器对纯铜电机换向器失效部位进行送粉式激光沉积修复(所用粉末为 Cu-15Sn),研究蓝色激光工艺参数对修复形貌及修复区组织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附带能谱仪、显微硬度计、微型摩擦磨损试验仪表征和测试修复区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及耐磨性能。结果表明:蓝光激光可以在较宽的工艺参数窗口范围获得良好的修复层。 修复层为典型的枝晶结构,由铜固溶体枝晶和铜锡金属间化合物共晶组成;平均显微硬度为铜基体硬度的 2.24 倍,修复区相对耐磨性为基体的 2.37 倍。修复区相对于基体硬度和耐磨性提升的原因在于快速凝固条件下形成的细小非均匀枝晶结构(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的混合结构)和固溶强化效应。铜基体和修复区磨损机制均为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及黏着磨损。其中修复区主要为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铜基体为粘着磨损和轻微氧化磨损。研究结果能够为电机换向器部位纯铜材料的高效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推进蓝色激光沉积再制造技术在有色金属加工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JX07和JX08焊条对汽轮机叶片热锻模具5CrNiMo钢进行堆焊修复试验,对堆焊试样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JX08过渡和JX07盖面获得的堆焊接头,一方面保持了近表面的硬度,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堆焊接头的结合强度,不仅仅可以修复裂纹和磨损,还能很大程度上提升热锻模具整体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石明  张宁  吴肖  石娜 《热加工工艺》2014,(19):29-32
掘进机截齿堆焊修复要求熔深浅、稀释率小,等离子弧堆焊就具备这一特性。本试验通过对Q235钢板进行Ti(C,N)增强镍基粉末涂层等离子弧堆焊耐磨强化处理,分析堆焊层的金相组织、显微硬度,并对堆焊层和基体材料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对比分析经等离子弧堆焊处理后材料的耐磨性,并观察表面形貌,分析磨损机理。以此应用到掘进机截齿的堆焊和修复上,从而防止齿尖过早磨钝和硬质合金头脱落,提高截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堆焊技术是解决机械零件磨损的高效且经济的方法。飞轮主轴是机械压力机传动的核心部件,长期使用使飞轮主轴磨损。通过对飞轮主轴的堆焊法修复,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文通过两种堆焊工艺解决了不同程度磨损的修复问题,达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安振之  张雷等 《焊接》2001,(2):38-39
煤矿井口绞车的绞盘2 .5m、长 2 .8m ,绞盘与32 0mm、长 3.8m的主轴用焊接方法相连接 ,绞车结构如图 1所示。因主轴支承轴颈磨损严重 ,需要堆焊修复。若拆卸 ,需扒开绞车房 ,再割开绞盘 ,取下大轴 ,送往工厂焊接后车削加工。为了减少损失 ,决定现场修复。绞盘两支承轴瓦间距 3.5m ,绞盘重 7t。待修处轴颈图样标注尺寸为32 0 +0 .2 1  0 mm ,长 30 0mm ,材质为 4 5号调质钢。因轴颈磨损严重 ,应在全轴颈表面堆焊 3mm厚的金属后再进行车削加工至图样尺寸。图 1 绞车结构示意图1 焊接修复(1)确定轴颈支承回转中心 轴颈…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在高温,磨损工作条件下失效的零件进行表面修复,我们在研制的奥氏体基沉淀强化型焊条基础上,加入稀土元素钇,改善其堆焊层性能,进而研究了预处理对堆焊层组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轴类零件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磨损的情况,时轴类零件的磨损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近年来轴类零件修复技术的发展,包括喷涂技术、滚花技术、镀覆技术和堆焊技术,并总结了这些修复工艺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喷涂技术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零部件表面的一般修复,其缺点是修复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低;滚花技术适用于超差量不大、要求不太严格的固定配合零件的修复加工;镀覆技术适用范围广,镀后不变形,结合强度较喷涂高;堆焊修复技术结合强度高.这为磨损轴类零件的修复方法的选用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用药芯焊丝对发动机曲轴磨损进行修复,论述了药芯焊丝堆焊工艺及药芯焊丝化学成分.试验表明,超微颗粒SiC/纳米WC促进了堆焊层中原位反应,形成了弥散强化、固溶强化等多机制强化效应;SiC与金属基体之间不是仅仅机械结合,部分区域是以化学键方式结合,实现了结构上的连续性,修复的曲轴表面耐磨性相对于原件表面耐磨性提高了24%.  相似文献   

15.
在设备运转过程中,键槽部位会发生磨损,键槽磨损修复工艺多种多样,在使用堆焊修复时,应重点关注焊接质量,避免发生焊接缺陷造成轴头力学性能下降以及修复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应用相控阵超声技术的工件仿真模拟和缺陷三维动态显示功能,实现了对电机转子键槽堆焊修复部位内焊接缺陷的有效检测和精确定量,为轴类键槽堆焊修复的检测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堆焊是在零件表面熔敷耐磨、耐蚀、耐热等待殊性能的金属层来制造双金属零件或修复已磨损的金属零件,使获得一定的性能及零件尺寸的工艺方法。堆焊的方法甚多,应用最广泛的是手工电弧堆焊,它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使用  相似文献   

17.
IFA-W50载重汽车发动机曲轴,是一个重要部件。由于发动机的运转而引起曲轴轴颈和曲柄轴颈越来越大的磨损,致使需更换一根新曲轴。为了节约资金,提出堆焊修复新工艺,对已磨损轴颈加以修复后重新使用。堆焊的准备工作:曲轴材料为40Cr4或40Cr4V,曲轴承受动载荷和摩擦。为此,要求进行调质处理和轴颈表面的淬火处理。修复是采用熔化极自动氩弧焊工艺。选直径1.2毫米的DUR650-IG或WKZ50-IG堆焊  相似文献   

18.
徐世雄 《焊接》2000,(1):42-42
我们采用电弧冷焊成功地修复了日本产10 t五十铃汽车柴油机缸体瓦座磨损.缸体瓦座材质为FC30(相当于HT300),因为轴瓦缺油,高速轴与轴瓦磨擦发热致使轴瓦烧损松动,并与瓦座摩擦,导致轴瓦座磨损,同标准值差0.08 mm(图1),其修复工艺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马氏体不锈钢堆焊硬而合金进行了氮合金化,研究了其组织和耐高温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氮合金化马氏体不锈钢堆焊层显微组织主要为马氏体和铌、钛的复合碳氮化物;堆焊马氏体不锈钢硬面合金与碳钢的高温金属间磨损,为碳钢表面高温下形成的氧化皮,粘着于堆焊马氏体不锈钢硬面合金表面,导致堆焊马氏体不锈钢硬面合金产生磨粒磨损.氮合金化堆焊...  相似文献   

20.
纯铜表面渗铝-内氧化强化及磨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纯铜渗铝-内氧化工艺制备了Al2O3/Cu表面复合层,测试了表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并进行了黏着磨损、固定磨料磨损和松散磨料振动与非振动情况下的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纯铜渗铝-内氧化工艺能够获得Al2O3粒子弥散分布的Al2O3/Cu表面复合层,其各项性能指标优于纯铜;松散磨料的振动频率对纯铜和渗铝-内氧化后试样的磨损量的影响是有范围的,低频率(<5Hz)振动时,磨料的振动加剧试样的磨损,当磨料振动频率继续增大时,试样的磨损失重逐渐降低,即磨料的振动降低了磨损试样的磨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