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台兴油田阜三段油藏储层非均质严重,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其储层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阜三段(Ef^3)为一套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3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分析了研究区主要含油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讨论了不同沉积微相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挖潜对策,为该油田调整方案制定及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卫城油田卫81块沙四段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田处于中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Es4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解洲沉积,骨架砂体为河道砂、河道间砂、前缘砂(席状砂)、远砂坝。动态资料及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等项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沉积微相与油层的水淹程度和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潜力较小,前缘砂和河道间微相油层水淹中等,剩余油潜力较大;远砂坝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低,剩余油有一定潜力。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确定了5种改善水驱效果的方法,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1油藏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1油藏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辨状分流河道、心滩、泛滥平原3个微相,辨状分流河道和心滩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分析了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讨论了沉积微相与舍油性的关系,以及不同沉积微相刺余油的挖潜时策,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沉积微相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微相砂体间储层物性的差异,决定了储量动用程度的差别。双河油田非均质严重,目前综合含水高达93%,采出程度35%以上,储量动用很不均衡。在对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动态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内部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对不同微相砂体提出了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5.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 ;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 ,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7.
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精细骨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集层的微相砂体几何规 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和调整注采井网的基础。为了满足油田开发后期预测剩余油分布的需要,根据双河油田地质条件提出了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层精细骨架模型建立方法。精细骨架模型是建立在沉积学原理、微相砂体识别标准、微相砂体分布规模、河道密度和特殊砂体的形成条件等地质研究基础上的,然后综合运用各种地质知识确定微相砂体的边界和内插微相砂体。通过解剖双河油田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微相砂体的宽度与厚度的关系和河道发育定量规律,并建立IV油组2小层骨架模型。提出的方法对其它同类油田的储层精细描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葡北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结构分析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北油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以水下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的砂体内部,约占总剩余油储量的46.5%,因此河道砂本内部非均质的描述将是油田储层描述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测井模式、砂体的纵向组合关系及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了剩余油与砂体构造的对应关系,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垂向侵蚀切叠型砂体、空间对接、河道砂内夹层及河道分岔部位,为指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Es^下2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特点,对其储层沉积特征、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及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Es^下2亚段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骨架砂体为水产延少、水道间砂、前缘砂、远砂坝。动态资料及油表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沉积微相与油层的水淹程度和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密切相关: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潜力较小;前缘砂和河道间微相油层水淹程度中  相似文献   

10.
以岩心、测井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沉积特征等,确定扶余油田中城区扶余油层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并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测井相识别模式。研究认为Ⅰ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席状砂和湖泥等6种沉积微相;Ⅱ、Ⅲ、Ⅳ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识别出分流河道、溢岸砂、决口扇、分流河道间湾等4种沉积微相。结合砂体以及沉积微相分布规律,总结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确定了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流河道是油气的富集区和剩余油挖潜的最有利部位,为研究区剩余油进一步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夫特砾岩油藏微相韵律特征及对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测井解释资料,开展了对夫特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的划分及韵律特征的研究.他们认为,阿三段沉积时期,该区接受来自两个物源方向的碎屑沉积,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储集岩体.其中主体的砾岩储集体属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并可细分为6种微相.不同的沉积微相中,砂体的展布、物性和油层发育程度不同,且具有不同的韵律模式;而不同沉积微相、韵律特征的储集层具有不同的开发特征.平面油水运动规律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纵向油水运动规律主要受渗透率韵律模式的影响.最终,作者运用微相与韵律模式研究成果对油藏的注采井别、层系提出了合理的调整建议,并见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测井资料解释的储集层描述是油藏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主要目的层段(中侏罗统三间房组)岩心资料与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对应分析,建立测井相模型,确定储集层地质参数的地区经验解释模型,从而进行储集层物性、含油性、油气产能评价以及沉积微相研究。研究认为:三间房组沉积体系的主体亚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为5种微相)、前辫状河三角洲以及带供给水道的远岸浊积扇体(分为3种微相);影响储集层参数及油气产能的主要因素是沉积微相类型。图2表2参4(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气田尚处于开发前期,储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认识不清。为指导后续开发,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录井等资料进行了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研究,明确了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下白垩统登娄库组储层为辫状河沉积,可细分为辫状河道、心滩、决口扇、泛滥平原等4种微相;沉积微相具有继承性,总体呈SE→NW向,辫状河道和心滩是沉积主体,决口扇分布局限且与泛滥平原共生。其中,d4-2→d3-2沉积期河道带不稳定、横向摆动和局部调整频繁。d3-1沉积期河流作用弱、泛滥平原发育,河道整体向西南部迁移;d2-3→d1-1沉积期河道稳定、横向摆动幅度小。辫状河道及心滩对油气富集有利,93.4%气层为河道及心滩砂体。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中央坳陷区发育大面积岩性油藏,储层主要为薄层河道砂,岩性圈闭的有效识别是勘探部署的瓶颈。为了解决扶余油层薄砂岩储层岩性圈闭识别难题,应用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形成了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细分层沉积微相划分、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精细地震解释、大比例尺沉积微相制图、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等6项关键技术。通过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微相,井震结合砂体预测,研究大比例尺沉积微相,认清了扶余油层沉积演化与砂体展布特征,有效地识别了岩性圈闭,大幅提升了钻探成功率,新发现石油储量1亿吨。应用实践证明,地震沉积学是薄砂岩储层岩性油藏勘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Considering all different formations in Zagros Basin, the Cretaceous column has a remarkable position. Fahliyan Carbonate Formation with the age of Neocomian (Lower Cretaceous) is a main reservoir of Khami Group and is extended in whole Zagros Basin. Considering Fahliyan performance as a high-quality reservoir and Marun Oil Field as one of the top biggest oil fields in Dezful Embayment, southwest Iran, a detailed study looked quite necessary in this area. This research was mainly done based on petrographic methods. Moreover, well logs were used as a subsidiary tool to assess the reservoir potential of microfacies. After recognition of microfacies and evaluation of lateral and vertical variations (using Walter's law), the depositional model of Fahliyan Formation was proposed. At the final stage, compartments with more reservoir potential were proposed.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ain tasks done through this study are study of different kinds of microfacies, study of diagenetic processes, study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assessment of microfacies with reservoir potential using thin sections and well logs.  相似文献   

16.
渤中25-1南油田明下段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通过对研究区明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微相类型、层内韵律特征、隔层分布特征、砂体的几何形态、钻遇率、孔渗特征等研究,定量或半定量表征了该区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揭示了研究区主力含油层段受沉积微相所控制,具有较强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油田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15口取心井岩心、测井、沉积构造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并采用沉积学原理和方法对绥靖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了三种沉积微相:分流河道、天然堤和分流间洼地微相;分流河道和天然堤微相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7油层组各小层(长71、长72、长73)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有利沉积相带的控制,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微相和天然堤微相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薄互层储层预测方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陈守田  孟宪禄 《石油物探》2004,43(1):33-36,79
针对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三角洲沉积薄互层储层的特点.研究不同微相的砂岩与测井特征、地震属性的关系.探讨利用沉积微相、波形特征定性预测砂岩储层发育带的技术。利用地震属性预测技术定量预测储层厚度结果表明,本区整个油层砂岩总厚度与地震属性有很高的相关度.厚砂层的颅测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碎屑岩系的八大沉积作用与其油气储层表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无论是油气田的勘探还是开发都离不开对储层的综合评价、建模及预测.碎屑岩储层的研究,又离不开对沉积(微)相的分析,可以说都是在相控基础上的评价、建模及预测.尤其是在油气田的开发中,对老油田的挖潜和提高采收率,均涉及到影响剩余油的分布或(和)注入剂波及系数的储层非均质性.然而,造成所有这一切结果的根本因素是形成沉积砂体的成因机制——即沉积作用(或方式).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并总结了形成碎屑岩储层的八大沉积作用:“垂、前、侧、漫、筛、选、填、浊”与其所形成砂体的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构形及地球物理响应关系,并对各自形成的地质条件进行了探讨,意在全面更好地表征它们的地质、地球物理及储层特征,为理解和研究碎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剩余油的分布等提供成因机制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