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东地区泥盆系出露良好、发育完善,为我国泥盆系研究最早和比较深入的地区之一。1945年,孙云铸教授进行了系统的地层总结;对其中所含的生物羣如:腕足类、珊瑚、植物、鱼类、藻类,也都进行过程度不等的描述,为深入研究滇东地区泥盆纪地层打下了基础。解放以来,野外地质人员对该区泥盆系又进行了详细研究,测制了大量剖面,采集了丰富化石。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出现了更多的问题:诸如海相下泥盆统的存在;婆兮组的时代及其分布;泥盆系的上界问题等。在下、中泥盆统的争论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南盘  相似文献   

2.
自从1950年日本古植物学家橘行一氏(Koichi Tachibana)在日本的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东祝郡(Higashiiwan-gun)的上泥盆纪的Nakakura(中仓)层发现Leptophloeum 化石后,这一属植物在中国于1951年陆续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黄家磴层,江西安远的盘古山层,广东花县的打鼓岭层,甘肃天水的巴都系,其地层时代俱属于上泥盆纪。中国的上泥盆纪植物群曾经笔者描述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第1卷第2期。1954年Leptophloeum 化石复发现于前宁夏省(现属于甘肃省)中宁县的上泥盆纪的红色硬砂岩层,此种重要发现复经笔者报道于古生物学报第2卷第2期及中国科学第3卷第1期。笔者在1952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对于中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教授等于1958年冬及1959年春,在贵州独山大河口、四方坡、宋家桥、五里桥、香坝碾和都匀羊头脑等地的泥盆纪地层中采获。标本保存情况不一,有的只有外模,不易鉴定;保存较好的计13属23种,其中3新属、17新种及1未定种。兹将该地区地层及化石种属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描述的化石是采自贵州、云南和四川三省的下二迭纪栖霞灰岩中。1956年,贵州石油普查大队548队寄给本所一批标本,这些标本是采自贵州福泉县。其中有Hayasakaia 属的标本一块,与它共生的有栖霞灰岩下部的标准化石Stylidophyllumvolzi(Yabe et Hayasaka),Stylidophyllum chaoi Huang 和Paracaninia sp.等。1956年和1957年,北京地质勘探学院贵州地质实习队在贵州都匀、贵定、独山等县  相似文献   

6.
富贺钟地区钨锡矿床主要赋存于泥盆纪地层中,但泥盆系并非矿源层。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板溪群下部到康氏面附近的富矿地层和岩浆岩。具过渡型特征的花岗岩控矿十分明显。燕山中晚期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的发展,对成岩成矿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这一篇短文主要是描述茹廷锵同志1952—1953年在广西桂平县木圭区大产、沙岗一带上泥盆纪矽质岩系中采集的一些菊石。另外著者在横县六景圩附近中泥盆纪郁江层顶部采集的几块属于Lobobactrites 一属的标本,也描述了并包括在内。桂平县木圭区上泥盆纪的矽质岩系,就岩石性质而言,极似分布在广西中东部榴江、修仁、象县和石龙等县的榴江系。它们的地层层位也都是位于中泥盆纪东岗领灰岩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唐王寨地区逆冲推覆体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覆体的泥盆系地层生物繁盛,门类众多。下、中泥盆统有丰富的腕足类,次为珊瑚、双壳类、三叶虫和角石;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地层中发育大量牙形石,特别是Palmatolepis极为丰富。经分析研究划分出11个化石带和化石组合,聚类分析谱系图表现出来的10个化石组合与它吻合,可进行区域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泥盆系的地层单元及下、中、上泥盆统之间的界线进行了划分,对化石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一、绪言贵州泥盆纪的层孔虫,丁文江、王曰伦在1929年已有发现,所采标本由计荣森研究。计荣森在1940年发表的“中国西南部志留纪及泥盆纪层孔虫类之研究”的论文中,有5属8种产于贵州。Anostylotroma kueichowense Chi,Amphipora ramosa(Phillips)Schulz,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现以富有石油资源闻名于世。但在解放前,人们并不知道该地有油。在过去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反动统治及该地偏居一隅,交通不便,迄未对该地进行过地质调查,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脑海中浸染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唯心学说见解,误认为石油系由海产动物遗体分解而成,在陆相沉积中不产石油,以致盆地中的石油宝藏,一直无人知晓。四年前石油工业部组织了地质普查队,深入盆地,进行调查,为时不久,即发现油苗于第三系地层中。以后于1956年由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石油工业部合组综合研究队前往研究地质。1956—1957年间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分别派遣石油普查大队,到该地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勘探,找出许多储油构造,并于第三纪地层中勘探出油。从此柴达木盆地就以富有第三系油田而见闻于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南方早期泥盆纪地层中,具有大量长翼、褶饰简单的初级石燕种羣。康尼克(1846)、满苏(1908,1912)、葛利普(1931)及王钰(1956)诸氏对这些石燕的描述和分类进行过不少工作。其中描述得最多和在地层上最为重要的如Spirifer cheechiel(Kon.),Sp.tonkinensis Mansuy 等,不仅广泛地分布于我国南方,同时也见述于外国的一些文献中。  相似文献   

12.
1960年7月,我院贵州地层队在平塘县甘寨地区实测了一个石炭系至二迭系剖面,收集了各门类化石,其中(?)类化石由笔者鉴定。本文主要是将该剖面上二迭统中几个新(?)类予以描述。这些新(?)类包括一个新属新种Haoella sinensis,另外还有四个新种分属于四个旧属。它们都是产于该区晚二迭世吴家坪组上部的矽质灰岩中。含(?)地层的程序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56年8月我所中苏合作古生物组项礼文等在苏联三叶虫专家叶戈洛娃的领导下到秦岭中苏合作秦岭地质测量大队工作,并在河南淅川县下石炭纪地层中采集了大量管状珊瑚化石。与这些管状珊瑚化石一起采到的还有Kueichoup-hyllum sinense Yü,Kueichouphyllum sp.,Yuanophyllum sp.,Arachnolasma sp.等,其地层时代当属下石炭纪维宪统。一年来作者在整理这项材料时,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其中包括一个新属和三个新种,并系首次发现。因此,提前给予描述和发表,希望对今后秦岭地区地质测量的开展可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引言中国南部二迭纪床板珊瑚化石,前人曾做过较为详细的研究,并确定其对划分二迭纪,主要是早二迭世地层的重要作用。解放后,在我国南部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普查和区测工作,各野外队送来大批的床板珊瑚标本。在鉴定过程中,作者发现许多新的材料,分别描述,草成本文,希望有助于二迭纪地层的划分。在研究过程中,承苏联索科洛夫教授审阅了图版部分,孙云铸教授审阅了中文稿,并提出了许宝贵意见。本院地质所制片室和照相室同志分别代为制片和照相,作者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16.
1953年夏,重庆大学地质系乐森璕教授在四川江油县观雾寺附近铺路石板上发现了盾皮鱼类(Placodermi),化石。此类鱼化石在我国仅发现有棘鱼目(Acanthodii)及胴甲目(Antiarchi),而且材料比较破碎。关于节甲目(Arthrodira)的化石,这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现。节甲类鱼化石发现在欧洲的约达46属;在北美的约达35属,包括的种很多,在亚洲方面如西伯利亚等地也有—些发现。此类鱼化石今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发现,对于泥盆纪地层的区域对比,该类鱼的地理分布及系统演化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寒武纪三叶虫分布颇为广泛,种类极其繁多,并经过很好的研究。寒武纪三叶虫的研究对中国古老地层的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最早开始研究三叶虫的中国古生物学家是孙云铸教授。他在1924和1935年发表了两本关于中国北部寒武纪三叶虫方面的巨大专刊,并在专刊中描述了许多新属和新种。孙云铸详细地研究了上寒武纪的地层,并划分出化石带。这种划分甚至在目前应用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变。此外,有关动物化石羣以及在地层方面,他都提出过许多新的和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19.
进行1∶5万区调工作时,发现新疆阿克陶县恰尔隆南克英组顶部存在一个不整合面,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古风化壳与底砾岩、地层缺失及地层化学异常等。研究表明,它是震旦纪—泥盆纪由于海平面相对下降,沉积相由滨海—浅海相朝沉积盆地演化中造成沉积中断而形成的。实测剖面、填图工作、化学地层及古地理特征均反映出该界面的存在。这一发现对阐明西昆仑石炭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否定了前人区域断裂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1957年春,地质陈列馆胡承志、牛业华在云南路南老第三系地层中采集了一批哺乳类化石,其中的一部分标本已经研究发表(周,1958)。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又描述了一个完整的雷兽类的头骨,代表一个新的渐新世种。此外,尚有一些未经描述的材料,也将陆续予以描述发表。路南老第三系地层,经过对最近采集的一些哺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这是到目前为止,代表华南地区最完整的一个老第三系剖面,包括从上始新统至上渐新统间的全套地层,和几个不同时代的脊推动物化石层。进一步的地层调查和化石的系统采集,将对华南老第三系地层的了解和区域对比提供重要的基本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