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调查及低碳出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珂  陈灏  王锡雄 《山西建筑》2012,38(14):1-3
以"广州典型社区居民交通碳排放"调查为基础,选取中等规模封闭式小区进行调查,总结出居民交通出行特征,出行意愿及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低碳交通出行策略,达到优化现有交通资源,降低交通碳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郭亮  黄博 《华中建筑》2014,(11):134-139
该文基于对武汉八个典型街区的街区用地模式、交通设施配置、交通管理组织、周边房产信息等要素与街区居民出行特征的调查与比对,分析了不同街区环境要素对居民低碳出行的影响机理,为适合低碳出行的城市街区用地与交通环境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袁乐  孔蔷娜  李钢 《浙江建筑》2014,(12):40-44
单位(公司)是产生通勤交通的重要角色,单位的交通策略对职工的出行方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此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为例,在对教职工出行方式意愿普遍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普及绿色理念、巧用经济杠杆、定制班车路线、综合配套保障等手段,实施绿色低碳导向的单位交通策略,鼓励教职工绿色低碳出行,取得了良好效果。最后指出绿色低碳交通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单位、个人多方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交通、规划、政策、法律等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4.
综观法国的《交通出行规划》,体现了当前法国城市在推行低碳交通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和策略方法。法国的《交通出行规划》的基本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不同交通系统之间的衔接与互补,二是充分考虑交通系统与用地规划之间的整合联系,并将发展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抓手。  相似文献   

5.
该文有针对性地从交通产生的机理出发,指出基础设施资源与居民出行需求之间的落差,正是全国广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拥堵、能耗及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公交优先"战略为切入点,综合分析了通过交通政策,智慧交通,以及规划设计三种研究思路的瓶颈,并结合单元城市的发展模式和智能城网技术,从构建职居平衡的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出发,提出了发展智慧低碳公交和慢行系统的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曹鸿雁 《华中建筑》2011,29(12):95-97
随着许多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数量的增长,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日益严重,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与城市旅游资源的保护发生矛盾。城市旅游交通低碳化转型将成为实现城市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如何在城市交通中落实低碳化理念,如何引导城市旅游交通向绿色环保交通转变,是旅游交通规划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蓬莱市城市旅游交通规划的实践,提出了适应低碳交通发展的规划策略框架,探索一条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旅游交通发展的新道路,为低碳交通的构建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熊薇 《华中建筑》2020,38(6):90-94
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要求规划从"增量"转向"存量",外延扩张转向内部提升,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城市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据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的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锁定作用。该文选择城市为研究层次,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低碳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等一系列的词汇已经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并被我们规划师和建筑师所重视。现代城市交通工具CO,的排放量仅次于建筑生产排在第二位,城市交通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必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由此带来的能源的大规模消耗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就城市慢行交通的角度出发,以唐山市机场新区城市设计中的交通规划为例,对其城市设计角度的慢行交通规划考虑,包括城市用地选择、道路路网、道路断面等的选择进行具体阐述,试为低碳的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居民出行模式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映射。运用北京市出租车GPS定位的轨迹大数据,揭示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通过社区发现的方法,对短距离和中距离的出行网络进行分区研究,发现北京市"北强南弱不均衡"和"内强外弱圈层式"的出行特征。在每个出行社区内,大多数节点的出租车流量较低,出租车流量最大的节点在区域内部发挥了中枢的作用。此外,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居民出行区中心"土地利用类型更综合,出租车流量处于较高水平,而一些位于城市拓展区的"居民出行区中心"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单一,引发了职住分离、潮汐车流等问题。建议从城市规划导向和实施上进一步完善城市次中心功能,构建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低碳出行与城市街道可达性的关联性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城市路网与中观街道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引导低碳出行的出行动线空间模式。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了高可达性的道路路网形式、适宜的街区尺度与道路间距,提出了"公交廊道+步行网络"的方格网城市路网模式。在中观层面上,从步行出行与自行车出行两个方面,提出了慢行友好的街道空间模式与街道断面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由追求建设速度转向建设品质,健康城市为目标导向的城市规划应运而生。健康城市包含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多个层面,而道路交通网络作为城市的骨架,是实现健康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中新生态城是以建设生态环境健康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新区,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居民出行方式的调研,对生态城的绿色交通规划进行分析,寻求规划的优点和不足,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现存的问题提出改善策略,以期为实现健康城市发展目标的城市提供更加完善的绿色交通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侠  陈晓键  焦健 《城市规划》2015,(12):64-72
城市小学教育设施是社会公益资源,其均衡配置对社会公平正义、家庭生活品质、城市结构组织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新区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家庭择校行为等,仅从空间服务半径尺度优化难以满足家庭对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需求。在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从小学家庭接送出行角度对小学可达性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家庭戍员出行特征及"住一教一职"空间联系模式会影响家庭接送主体、交通方式的决策,家庭出行时间成本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且家庭公交出行可达性满意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优化城市小学教育设施可达性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邓毛颖  谢理 《城市规划》2000,24(11):45-49
对比分析广州市 1 998年和1 984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 ,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广州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针对广州市居民出行总量增长、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私人交通方式比重较高、过江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 ,对广州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发展公交、就近就业、建设快速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管理及建设无障碍行人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低碳交通与历史城市老城区的保护与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娟 《山西建筑》2012,38(1):10-11
通过对低碳交通进行论述,结合我国城市特有的历史背景,提出了改善道路系统等方法并进行实例分析,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的问题,达到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星  过秀成  叶茂  任敏 《规划师》2010,26(2):40-43,49
对于城市规模处于迅速扩展的组团式城市来说,快速路除了承担传统交通功能外,还将作为组团间快速联系通道及引导城市扩展带动城市开发。在分析交通区位线的特点、功能的基础上,确定城市快速路交通区位线的影响因素,并将交通区位线应用于城市规模迅速扩展的组团式城市快速路布局中,具有适应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目前住区规划中不利于低碳出行方式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低碳出行的住区规划策略,即合理配置居区功能,实现步行可达;建立自行车道系统,方便自行车出行;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引导公共交通出行。并针对每一项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王佐  罗理 《建筑与文化》2016,(11):98-99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剧烈增长,导致交通拥堵、秩序混乱越来越严重,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三大新城之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面临着同样交通拥堵问题。随着人口和企业逐步增多、产业配套逐步完善、与周边的交通联系逐步增强,与此同时伴随着地铁的票制改革,开发区居民和就业人群的出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开发区内居民和企业职工的出行方式调查,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对潮汐交通拥堵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城市中心区域用地性质和交通特征进行的分析,提出各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已成为影响居民出行的主要原因;并以各交通系统容量为基础,探寻出一种对城市中心区交通出行方式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9月22日是"中国城市无车日"。今年城市无车日活动的主题是"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运载工具和耗能大户,机动车无疑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我国城市交通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