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生肉制品的特点 生肉制品按屠宰后的处理方法可分为生鲜肉、冷却肉、冻肉等几种类型。生鲜肉(热鲜肉)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鲜肉”,是屠宰后未经冷却、排酸等工艺技术处理直接上市销售的生肉制品。生鲜肉虽然新鲜,但  相似文献   

2.
当您进入超市或农贸市场时,会发现在鲜肉销售窗口挂着“排酸肉”的招牌。这对吃惯了热鲜肉的消费者来说,就不太了解什么是排酸肉,它是一种什么工艺处理的肉,食用排酸肉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好处呢?排酸肉就是冷却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排酸肉就是冷却肉。它指的是在冷却条件下,完成肉  相似文献   

3.
肉类产业的发展方向 冷却肉被看好。近几年,我国肉类消费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呈现从冷冻肉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到冷却肉的过程。形成“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三足鼎立局面。冷却肉吸取了热鲜肉和冷冻肉的优点,又排除了两者的缺陷。保持了肉品新鲜度,肉嫩味美、营养价值较高。冷却肉的问世,被称  相似文献   

4.
1.冷却肉的概念 冷却肉是指屠宰后的肉经过冷加工,使肉的中心温度达到4~7℃,并在此温度下贮存、运输和消费的肉。目前国内肉类市场上与冷却肉共存的还有热鲜肉和冷冻肉两种肉销售,热鲜肉是指家畜屠宰后体温还没有完全散失的肉;冷冻肉是将热鲜肉进行冷加工,使其在低温下冻结的肉(通常肉的中心温度低于-15℃)。这三种肉各具特点,热鲜肉没有经历尸僵、解僵软化和成热的  相似文献   

5.
热鲜肉与冷却肉品质差异之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肉与肉制品中生鲜肉占比约80%,生鲜肉中热鲜肉占比约60%,而冷却肉占比不足30%。近年来研究表明,僵直前的热鲜肉更适合炖煮、炒制、涮制等传统烹饪方法,而解僵成熟后的冷却肉则更适合烘烤、烧烤等西式烹饪方法。基于热鲜肉和冷却肉各自不同的加工特性和优劣势,本文在综述热鲜肉与冷却肉品质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消费者饮食习惯、个性化消费需求和精细化烹饪方式的生鲜肉加工理论、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以期为生鲜肉生产“定制化”新业态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冷鲜肉保鲜技术的要求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良 《肉类工业》2009,(12):14-15
目前我国在市场上肉类销售主要有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三大类形式.热鲜肉是指宰杀完以后直接上市的猪肉.冷冻肉是指在-18℃的环境中冻结并保存的猪肉.  相似文献   

7.
再论冷却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再论冷却肉王英若(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北京100075)笔者从1978年开始撰写文章向国人介绍冷却肉,并与有关科研人员一起进行了“热鲜肉直接上市”、“热鲜肉、冷却肉和冻结肉保水能力的研究”以及“肉的成熟”等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1982年开展了用...  相似文献   

8.
冷却猪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供应,而且还用于出口。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向英国与西欧各国出口的猪肉冷却肉居多。我国一些城市,现在供应的冷却肉也逐渐增多,而在我市各大超市,市民也欣喜地看到小包装冷却猪肉摆在货架上。 为什么世界各国人民都喜欢食用冷却猪肉呢?冷却猪肉与鲜肉、冷冻肉有什么不同呢? 目前市场上销售鲜肉都是传统方法宰杀的生猪肉,由于宰杀后猪在自然状态的僵直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温度上升至40-42℃后降至常温的现象。在高温季节,仅以大肠杆菌为例,当向温达到37-40℃,大肠菌群完…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健康首选:冷却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几年,我国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从热鲜肉到冷冻肉,再从冷冻肉到冷却肉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格局。冷却肉安全卫牛、风味佳、营养好,具有了鲜肉和冻肉的优点,又排除了两者的缺陷,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有放心肉之称,市场反映强烈,发展势头迅猛,有关专家断言,冷却肉将成为21世纪中国生肉消费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们告别了难忘的2000年,迎来了崭新的2001年。仔细看一看各家的菜蓝子,不难发现肉食是大多数人喜爱的食品,尤其在这寒冷的冬日。羊肉、牛肉等都成为冬日进补的走俏食品,然而,在这些肉类食品的选购中,一些变化在悄然地发生着……冷却肉成为市场新宠新年伊始,人们对肉类的消费从冷冻肉过渡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转移到冷却肉,日益朝着“安全、卫生、营养、保健”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热鲜肉满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为什么说冷却肉甲天下呢?记者采访了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张子平工程师。据…  相似文献   

11.
多少年来,人们吃肉只知有鲜、冻之分,岂不知如今又有一种肉,既能保留鲜肉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又能在一定条件下有较长保存期。这种既扬鲜肉、冻肉之长,又避鲜肉、冻肉之短的肉,就叫“冷却肉”。 肉类的消费,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消费质量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纵观我国几十年来肉类消费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冷冻肉”“热鲜肉”和刚刚兴起的“冷却肉”。 新中国建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生猪饲养方式落后,出栏率低,肉类产量不能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直到  相似文献   

12.
肉品从屠宰后至食用前的温度状态而言,大致可分为热鲜肉、冷冻肉和冷却肉三种。现屠现卖的“热鲜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直到19世纪中叶机械制冷方法发明以后,大规模的“冷冻肉”才成为可能。将肉冷冻到-18C,并在该温度下贮藏来保藏肉类的方法已有一百多  相似文献   

13.
热鲜猪肉(俗称“热气肉”),由于未经分割加工、冷却灭菌、包装工艺,肉温偏高,尤其夏秋季节,肉温普遍高于32℃,最适宜生长繁殖致病细菌。且在流通环节易受到污染,肉品卫生安全不能达标。在欧美发达国家,上市猪肉几乎100%为经冷却灭菌、包装的冷鲜猪肉。我国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热鲜肉的市场占有率仍高达60%以上。散装猪肝未经严格检验检测,“瘦肉精”残留量较高,易引起食物中毒。散装猪血因采血工艺和加工环境卫生条件不符合卫生标准,早在10年前就禁止销售。政府法令明文规定,猪肝、猪血必须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经包装后才能上市销售。  相似文献   

14.
王仲礼 《肉类研究》2003,17(4):50-51
评述了冷却肉、热鲜肉、冷冻肉各自的优势,综述了肉制品加工中防腐保鲜剂的科学使用以及冷却肉的包装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制约我国冷却肉生产发展因素探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却肉也称之为冰鲜肉、冷鲜肉,它是指对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屠宰加工后获得的可食用胴体进行迅速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以后腿内部为测量点)在24小时内降至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零售过程中保持在0℃~4℃范围内的畜禽肉类。在肉质卫生安全性、感官质量与营养价值方面,冷却肉优于热鲜肉;在营养价值方面,它又优于冷冻肉。近二三十年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肉类市场上鲜肉的形式已由热鲜肉、冷冻肉为主体演变成以冷却肉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肉类的卫生安全性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后,国内科技界与企…  相似文献   

16.
冷却肉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将提高、逐渐代替热鲜肉是我国肉类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大趋势。发达国家冷却肉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冷却肉将代替热鲜肉,主要原因是(1)冷却肉的生产、贮藏、运输和销售均在冷链条件下进行,能科学控制温度,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保障鲜肉食品的卫生质量。(2)采用冷却生产和销售模式,可有效保留肉食品中的营养和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7.
宋雪辉 《肉类工业》2012,(10):23-24
冰鲜肉是严格按照屠宰工艺卫生规范要求生产,将获得的屠体进行双级冷却、排酸处理,其后续加工流通过程不脱离冷链温度,出厂肉温控制在0℃的畜禽肉,与国内销售的冷却肉系同类,故也称冷却肉、冷鲜肉或保鲜肉。近年来,国内市场热鲜肉仍占居销售优势,甚至比冷却肉超值500形t,其中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冷却肉出水及表面冷凝水有反感,另外冷却产品加工成本一般会高出热鲜肉30%以上,种种因素制约企业推广冷却肉。  相似文献   

18.
1 冷却肉 冷却肉是指动物在检疫,屠宰之后,迅速将胴体温度降至0~4℃之间,然后,严格控制在这一温度内而进行分割、剔骨、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加工流通程序,直至最终进入烹饪、食用的肉品。冷却肉相对于我们传统的鲜肉(热鲜肉)来讲是冷肉,而相对于冷冻肉来讲是鲜肉,所以,它又可以称作冷鲜肉。因为生理机能的原因,动物在被刺杀放血后即进入僵直过程,这个阶  相似文献   

19.
《肉类研究》2005,(6):i001-i001
近几年,伴随着冷却肉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出现,我国肉类消费结构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在食品安全日益受人瞩目的今天,冷却肉一枝独秀,已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2004年的一项行业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收入较高的发达城市,冷却肉已占到人均年消费肉量的10%~15%。冷却肉的问世曾被称为“肉类消费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冷却肉将成为我国未来生肉消费主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伴随着冷却肉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出现,我国肉类消费结构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却肉甲天下”的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在食品安全日益受人瞩目的今天,冷却肉一枝独秀,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