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分别将不同活性氧在发酵第4天加入发酵产酶培养基中,一定时间后通过测生物量和漆酶酶活研究外界活性氧对白腐真菌漆酶合成的影响,并通过活性电泳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活性氧可以通过信号传导方式调控漆酶合成,超氧阴离子抑制白腐真菌产漆酶,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促进白腐真菌产漆酶。实验结果对漆酶合成调控、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以及生物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作者所在实验室保存的3株白腐真菌中筛选到一株液态发酵产漆酶的密孔菌Pycnop-orus sp.SYBC-L1,以漆酶活力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Pycnoporus sp.SYBC-L1分泌漆酶的培养基:麸皮水煮液60 g/L,葡萄糖60 g/L,豆粕粉15 g/L,CuSO_4·5H_2O 1.0 mmol/L;培养条件:初始pH 3.0,装液量50 mL/250 mL,30℃、200 r/min培养13 d,漆酶活力达24.95 U/mL,为优化前的36.16倍.  相似文献   

3.
从玉米秸秆的碱处理液中分离木质素沉淀物,进一步用于Coriolus versicolor液态发酵生产漆酶。研究结果表明,木质素沉淀物对漆酶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其添加量为0.6%时,在摇瓶条件下漆酶活力可高达7005.6IU/ml,比对照组的漆酶活力提高了4.04倍。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0g/L葡萄糖有利于菌种的前期生长,从而提高漆酶产量。在3.7L发酵罐中进行产酶试验,发酵罐最适通气量为0.75vvm,最适转速为300r/ min,漆酶活力可达到7506.2IU/mL。该试验结果对于降低玉米秸秆碱预处理液的环境污染,促进木质素沉淀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加速漆酶的规模化生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真菌发酵过程中采用诱导技术能促进生物活性成分的大量产生,并在液态发酵培养的菌丝体及发酵液中获取这些活性成分,具有产量高、周期短和可再生等优点,在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等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牛肝菌科真菌菌丝的液态发酵培养,胞外多糖、色素、三萜类化合物、壳聚糖及L-茶氨酸等生物活性成分的液态发酵培养及外源诱导培养现状,以期为真菌液态发酵和液态菌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真菌活性代谢产物提供一条工业化生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产漆酶真菌筛选及其固态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产漆酶真菌,优化固态发酵培养基组成,研究粗酶的酶学性质.方法平板筛选获得菌株,通过测定漆酶活性优化培养基的组成.结果获得了固态发酵条件下产漆酶活性较高的菌株.优化后培养基的组成:豆粕和木屑比例1:1,木糖0.5%,酒石酸铵2.0%,培养基含水量65%.漆酶最适温度60℃,低于50℃时漆酶较稳定,最适pH 3.5,pH 6.5~9.0之间漆酶稳定性较好.结论得到了产漆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培养基优化后漆酶活性提高7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灵芝1个野生菌株和9个栽培菌株进行平板初筛和液体发酵复筛,得到一株漆酶高产菌株。以该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不同浓度Cu2+和真菌诱导子对其产漆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u2+能够促进该灵芝菌株漆酶的生产,当Cu2+浓度为1.0 mmol/L时,灵芝漆酶的活性达到最高;真菌诱导子同样能够显著促进灵芝漆酶的生产,随着真菌诱导子浓度的升高,灵芝漆酶的活性也逐渐升高,当真菌诱导子浓度达到120μg/mL时,灵芝漆酶活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7.
1株真菌漆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漆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愈创木酚筛选平板筛选分离获得1株真菌漆酶高产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5.8S rDNA-ITS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栓菌属真菌。初步摇瓶发酵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至第10天时,漆酶活力达到20.3U/mL。发酵液经硫酸铵盐析和DEAE FF柱层析方法纯化后,该酶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5 kDa。性质研究表明,该酶在60℃以下及pH 3.5~5.0较为稳定,其V_(max)和Km分别为31.06 mmol/(L·min)和152μmol/L。筛选得到的栓菌菌株具有产酶速率快、发酵周期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猴头菌液态发酵过程中的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猴头多糖是一种具有抑制肿瘤、调节免疫等生理活性的真菌多糖。研究猴头菌液态发酵过程中的还原糖、氨基态氮及pH的变化,研究了猴头菌液态发酵的最佳发酵时间。结果表明,猴头多糖发酵的最佳培养时间是7 d。  相似文献   

9.
叶婷婷  张建芬  陈虹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20):104-108,115
本研究从杭州西溪湿地采集到一株白腐真菌的子实体,并分离其菌丝,编号为H-1。结合形态学特征、ITS序列分析和进化树分析,菌株H-1与Trametes sanguinea的同源性最高,鉴定为血红栓菌Trametes sanguinea H-1。进一步研究在液态发酵条件下碳源、氮源、诱导剂和摇瓶装液量对T. sanguinea H-1胞外漆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小麦淀粉为碳源,酒石酸铵为氮源,硫酸铜为诱导剂,250 mL的摇瓶装液量为100 mL,血红栓菌H-1产漆酶的酶活力最高,其酶活力达到3527.8 U/L。native-PAGE分析,其漆酶可能大小约为45 kDa的单一蛋白。血红栓菌H-1漆酶对刚果红脱色率达到65.4%,对孔雀石绿脱色率达到47.5%,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达到31.3%。本研究可为血红栓菌H-1在染料废水脱色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菌株对桉叶残渣的降解、纯酶与桉叶木质素吸附和降解以及底物和产物变化3个角度,比较研究了木霉LaTr01和灵芝TR6产真菌漆酶降解桉叶木质素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残渣木质素的降解程度与菌株产漆酶的能力紧密相关,菌株在以桉叶残渣为底物的固态发酵过程中,灵芝TR6产漆酶酶活较高,但木霉LaTr01具有表达量大、胞外分泌率高、产酶速度快等特点;两种纯化真菌漆酶在精制桉叶木质素上的吸附更贴近非均匀表面两阶段多层吸附,符合Sips吸附模型,灵芝TR6被桉叶木质素吸附量较多,酶解效果就更明显;底物光谱分析和产物GC-MS法检测表明,两种漆酶对木质素降解后底物的官能团在种类上没有变化,数量上有一定的差异,降解途径都是侧链氧化去甲基化和芳香环骨架断裂。两真菌漆酶降解桉叶木质素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分子结构导致的与底物易接近性,从而进一步导致降解酶解率、产物种类和数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Brewers’ spent grain (BSG) is the main solid by‐product of the brewing process and is typically disposed of as cattle feed. In this study, BSG was evaluated as a substrate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lyphenols and the lignin‐degrading enzyme laccase using fungal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by Trametes versicolor. Laccases are finding increasing applications in the food industry and polyphenols have benefits for human health. After 14 days of fermentation with T. versicolor, there was a 3.4‐fold increase in the extraction of total polyphenols compared with untreated BSG. Using BSG as the sole source of carbon and nitrogen, maximum laccase activity was achieved after seven days of treatment with an activity of 560 U/L. Based on these results, BSG is suggested to be a good lignocellulose waste material to produce value‐added products such as the enzyme laccase and polyphenols. Copyright © 2018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 & Distilling  相似文献   

12.
从土壤中筛选产漆酶微生物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漆酶催化特定底物氧化还原反应结果的特征,设计了1个以采用愈创木酚和α-萘酚作为产酶菌株限制性驯化因素并结合木质素作为产酶诱导强化剂的筛选摸版,在对保藏和外购的常见微生物菌株进行产酶性能分析,发现不能产酶或活性很低后,从土壤中分离得到40株产酶微生物。在经过进行选择性初筛分析和摇瓶发酵测定酶活的复筛试验的一系列反复筛选驯化比较,得到了3株分泌酶活量较高的丝状真菌W—E2、W—H1和W—12菌株,其胞外漆酶活力分别为155.4 U/mL、172.3 U/mL和188.2 U/mL,显示出了十分有效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李振光  沈明浩 《纺织学报》2011,32(12):64-70
本实验研究了碳源、氮源、诱导剂、金属离子、pH等培养条件对栗生灰黑孔菌Melanoporia castanea (Imazeki)T. Hatt. & Ryvarden产漆酶的影响。并利用Minitab15软件、Plackett-Burman PB 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栗生灰黑孔菌Melanoporia castanea (Imazeki)T. Hatt. & Ryvarden产漆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最佳液态发酵培养基组分为:玉米秆粉9.976g/L,黄豆粉9g/L,ZnSO4•7H2O 0.3µmol /L,对苯二胺0.5mmol/L。2、最佳培养条件:温度28℃,转速180r/min,PH值为5.913,装液量60ml/250ml,接种量10%。在以上条件下培养漆酶酶活可达到431 U/ml。  相似文献   

14.
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 SYBC-L12能以水稻秸秆作为底物和支撑物进行固态发酵并且具有较高的产漆酶能力。以水稻秸秆为基本培养基,漆酶活力为指标,对产酶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单因素优化,优化后的漆酶活力约为优化前的10倍。所得漆酶在常温下对蒽醌类染料、三苯甲烷类染料、亚胺醌类染料具有较强的脱色作用,其混合物也可被漆酶大部分脱色,在较高温度下,漆酶可将偶氮类染料部分脱色。此外,科学试验使用的工业废水样品中常见金属离子大部分对脱色作用没有抑制。因此,漆酶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催化剂,对工业污水的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周骏  梅艳珍  杨腾  康莉  戴志东  戴传超 《食品科学》2014,35(15):183-187
通过建立内生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 liquidambari)B3产漆酶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发现B3菌漆酶生成与菌体生长呈现部分生长偶联型。应用MATLAB软件将实验数据与符合B3菌菌体生长的Logistic模型、漆酶生成的Luedeking-Piret模型和基质消耗的Luedeking-Piret-Like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求得最优参数估计值和发酵动力学模型。分析动力学模型的拟合曲线,发现模型的曲线与实验值能较好地拟合。验证实验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大部分都低于10%,说明该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B3菌的实际发酵情况。  相似文献   

16.
云芝菌固态发酵产漆酶及其对二氯酚脱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云芝菌固态发酵产漆酶,当玉米皮和麸皮的比例为6:4,培养基含水量65%,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时,发酵10 d,漆酶活力可达到1.51×10~5U/g(干曲)。利用云芝漆酶对2,4-二氯酚进行脱氯反应,其适宜温度为35℃,pH 6.0,当底物浓度为1 mmol/L时,反应8 h,2,4-二氯酚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7.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 Prickly palm cactus husk was used as a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support-substrate for production of the ligninolytic enzymes laccase, peroxide manganese, and lignin...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三相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对Trametes hirsuta BYBF进行了产漆酶的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球在流化床内稳定,能达到较好的流化状态,其最佳的条件为接种量10%,通气量0.3L/min,发酵5d后酶活即可达到3.36U/mL。并对白腐菌进行了重复分批培养,与摇床发酵相比,不仅提高了漆酶活力,而且也大大缩短了产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响应面法对Coriolus versicolor ZZH-2产漆酶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用Plackett-Burman(PB)法筛选出3个影响较大的重要因素,分别为酵母膏、羧甲基纤维素钠和L-天冬氨酸。在此基础上,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并利用中心组合实验以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即酵母膏13.82g/L、羧甲基纤维素钠13.29g/L和L-天冬氨酸1.44g/L,在优化培养基后漆酶酶活达到9693U/mL,比优化前提高了1.7倍,其实验值与理论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方法,研究了温度、培养基初始pH值、装液量和摇床转速等条件对漆酶产量的影响。采用盐析、透析、离子交换层析(IEC)、葡聚糖凝胶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等技术将发酵得到的漆酶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28℃,培养基初pH为5.8,摇床转速180r/min,装液量130mL/500mL。对发酵所得粗漆酶液进行了分离纯化,最终漆酶的回收率为24.4%,纯化倍数为8.3。纯化后的漆酶经SDS-PAGE检测,证实为单一蛋白,并与标准蛋白比较计算得到此漆酶的表观分子量为约为69.3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