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方法属于炭素制品生产工艺,说明以焦炭为基体,沥青作粘结剂的压后生坯在炉室中焙烧的温升方法。其目的是缩短了焙烧时间。缩短焙烧周期的关键在于二次维持,二次维持温度应与焦炭沥青压后生坯在焙烧中的物理化学转化温度相一致,利用焙烧温升方法可达到缩短焙烧周期的目的。炉室中的焦炭沥青压后毛坯在升至最高温度之前要进行两次恒温维持。将毛坯装炉,在炉室中用从更热炉室中出来的烟道热气加热毛坯。第一次维持是在510℃~540℃下,维持48h~96h。二次维持是在1060℃~1090℃,维持时间为24h~48h。例:采…  相似文献   

2.
熔化沥青对焦床的渗透与沥青的热力学性质及沥青—焦炭的接触面有关,同时还与液体的流变学有关,本文研究了上述性质与沥青分子性质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弄清焙烧过程中生制品的线性变化,因为根据这些变化可间接地判断出混捏-成型阶段某一种制作因素产生影响的程度,又可以预测最理想的焙烧工艺制度和焙烧与石墨化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研究的对象是直径32毫米的生制品。由1:1石油热裂电极焦和石油热解电极焦加齐略宾斯克冶金工厂焦化厂生产的高软化点煤沥青(2号沥青)配制的糊料,经挤压成型法压制而成。用同一厂生产的中硬沥青(1号沥青)制成的制品作对比试样。两种沥青的突出特点是甲苯和喹林不溶物含量高,而挥发物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煤焦油沥青和石油沥青作粘结剂的焙烧碳制品物理特性的研究,探讨了它们在碳制品制造中的适用性和相关性。本文说明了煤焦油沥青是最适宜的粘结剂。用与煤焦油沥青相同软化点的石油沥青作粘结剂制得的碳制品的质量差,但将石油沥青软化点从78℃提高到150℃或在低软化点沥青中加入10%碳黑,则提高了焙烧碳制品的密度、强度和电阻系数。在高软化点石油沥青中加入10%碳黑形成的碳制品,能进一步提高其密度和强度值。这些值可以同用煤焦油沥青得到的值相比。但是,电阻系数有所提高。高芳香性的石油沥青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粘结剂加以使用。  相似文献   

5.
在焦炭—沥青混合形成中,当骨料的比表面值不变时,无论是生制品,还是热处理后制品的结构和性能的形成均取决于焦炭和沥青的配料比,而当骨料的比表面扩大或缩小时,则要求相应地改变混合料中粘结剂的含量。确定焦炭比表面值与沥青含量的关系时,一方面要使粘结剂能在骨料表面上均匀分布,另一方面要使焦粒间的较大间隙减少,因为在热处理过程中粘结剂在这些间隙中焦化成焦,而骨料比表面离的较远不产生影响,而且在材  相似文献   

6.
由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和吉林炭素厂共同开发的碳素浸渍品的二次焙烧新技术,于1985年在吉林碳素厂实施,并建设了第一套能力为10000~13000吨/年的二次焙烧专用装置。同时正式向国家申报了专利,专利号为85104678。现将该专利的要点大致介绍如下: 通常的二次焙烧方法是把一次焙烧品经沥青浸渍后的碳素制品(以下简称浸渍品),放在陶瓷或金属匣钵里,在隧道窑中进行二次焙烧。目前正成为制备大规模、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碳素制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孙戈 《炭素》1990,(1):12-16
被沥青均匀包覆着的炭素颗粒,经压制后形成一定形状的整体。在焙烧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沥青中的分子或功能团的活性显著增加。先后出现:沥青的液相迁移、进行复杂的缩聚反应、气体和低分子物质脱离,分子的重新排列、表面扩散等等,实现沥青成焦过程。由于沥青残焦的存在,使炭素颗粒牢固而坚实地连结在一起。 遗憾的是对沥青成焦过程中微观现象的研究,由于测试仪器等原因,尚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所见文献甚少。但是我们从实践中知道:沥青的焦化过程,是一种连续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即本身是一种可测定的物理量。这样就可以将焙烧过程分成若干个温度单元进行物理量的测定,如机械强度、电阻系数、气孔率、体积收缩、挥发分等,从一个侧面了解沥青焦化的全过程。这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煤沥青对焦炭的浸润性及其在核石墨制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炭素材料,核石墨是高温气冷堆和熔盐堆的关键材料.在炭素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粘结剂沥青对骨料焦炭颗粒的浸润性对炭素材料的生产工艺以及最终产品的强度、耐磨性都有重要影响.在研究中,人们先后采用润湿角法、液滴测试技术、渗透层厚度法以及结焦实验对煤沥青/焦炭的浸润性进行表征和检测.沥青的化学组分和结构、焦炭的粒度、表面官能团决定了沥青的表面张力、沥青的黏度以及沥青液滴在焦炭基体上的接触角,是影响沥青浸润性的主要因素.提高沥青浸润性的常用方法包括控制沥青组分,采用表面活性剂改变沥青的结构或将润湿沥青和非润湿沥青进行混合.文章的最后对我国国产核石墨研制中煤沥青浸润性的改善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炭素沥青烟气湿法净化方法存在净化效果差,管路易堵塞,设备运行不可靠等不足,为了彻底解决炭素生制品制造沥青烟气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中铝贵州分公司开展炭素生制品制造沥青烟气处理系统新技术开发,设计开发一套沥青干法净化系统,充分利用球磨系统中的微粉作为吸附剂对沥青烟气进行吸附,吸附后微粉返回流程作为原料循环使用,系统成功运行,沥青烟气含量由项目实施前的288 mg/m~3下降到目前的未检测出水平,达到《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5—2010)沥青烟气排放浓度限值20 mg/m~3的标准,从而彻底解决了沥青烟气对职工身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0.
煤沥青的加压炭化及炭—石墨制品的加压焙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粘结剂沥青、浸渍剂沥青的加压炭化和炭—石墨制品的加压焙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不同的加压气体、不同的起始压力,不同的加压的最高温度,不同的升温速度探讨了这些因素对沥青析焦量、炭化产物的石墨化性能、机械性能等性质的影响,对这种影响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它们的机理,并从实验结果及其分析中得出了炭—石墨制品加压焙烧的最优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1.
12.
李应海  刘爽 《煤化工》2010,38(4):45-47
通过开展相同配煤比捣固炼焦与顶装炼焦200kg小焦炉实验、半工业性试验及5.5m焦炉工业生产等对比试验,可知捣固炼焦较顶装炼焦所得焦炭质量有明显改善,捣固炼焦有利于扩大炼焦用煤资源,降低生产用配煤成本。在攀钢大型高炉进行顶装焦炭与捣固焦炭应用效果对比后,可知使用捣固焦炭比用顶装焦炭高炉综合冶炼强度有所提高,增铁节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Lezze.  M 《电碳》1996,(1):18-21
焙烧过程中炭素生坯线性尺寸变化情况是在实验室和工业用炉中进行测量的。通过伸长、缩短,再伸长,再缩短,最后尺寸稳定这几个阶段及变化情况,来说明温升到800℃的过程中材料结构和气孔率变化情况和产生结焦情况。  相似文献   

14.
XE—37是一种具有高DBP吸收值和低比表面积的炭黑,它的补强作用比炭黑N550低。在EPDM配方中测定了炭黑XE—37的性能,并与其它的软质炭黑如N683进行了比较,重点放在流变特性上。结果表明,炭黑XE—37产生的门尼粘度比炭黑N683和DurexO低。在实验室挤出机中,炭黑XE—37的挤出速度比炭黑N683和Durex O快。 由于炭黑XE—37的比表面积较低,所以它引起的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300%定伸应力都比炭黑N683低。而炭黑Durex O产生最高的扯断伸长率,以及最低的拉伸强度和300%定伸应力。炭黑XE-37和Durex O的压缩变形都比炭黑N683小,炭黑XE—37的回弹性介于较高回弹性的炭黑Du-rexO和较低回弹性的炭黑N683之间。  相似文献   

15.
16.
尼龙-54通过化学改性,获得了醇溶性和弹性伸长,采取一定的配合技术配制的涂料,经过涂覆、干燥、硫化后,可制成具有一定交联密度和弹性的柔软膜层,这种材料用于贮油胶布制品,能显著提高制品的耐燃油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有机合成中,钾—石墨和其他金属—石墨可作为还原剂或催化剂。本文主要介绍钾—石墨和其他金属—石墨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用MИM—8大型卧式显微镜观察研究了生坯、焙烧、石墨化的炭黑基、焦碳基和石墨基三种试样中粘结剂沥青的形态。 此外,本文根据焙烧前和焙烧后的试样的金相结构变化,提出在焙烧过程中对焙烧后粘结剂焦碳形态有重要影响过程是:伴随着粘结剂的流动,产生一个对基体碳素材料颗粒表面有选择性的化学吸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粘结剂焦碳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9.
喀赞其水泥厂是一个有二座机械化立窑和二磨的生产水泥产品的企业。其烘干设备是一台Φ2.2×12m的烘干机。在生产过程中烘干机燃烧室的拱顶部分耐火材料损坏严重,尤其是在冬,春季节,由于石灰石较湿,烘干机开机作业时间较长,燃烧室顶部(拱顶)耐火砖经常脱落,导致停产维修。基本上每年维修一次,直接维修费用达1.5万元,停产造成的间接损失费用也很大,由此造成生料成本的增加。烘干机燃烧室原设计拱顶结构图如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室内温度变化较大,特别是入口处,造成拱顶耐火砖松动,最后导致垮塌,而不能正常使用。我…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介绍新钢炭素有限责任公司DCS系统在炭素焙烧工艺中的应用情况,DCS系统特别适用于炭素行业焙烧工艺中对温度系统的控制,对提高焙烧品质量、改善工艺装备水平起到了示范作用。对炭素工艺低成本改造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