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盾构始发竖井深达48.5 m,地下水位高,施工区地层大部分为全砂层,预防基坑失稳是施工的关键.竖井施工采取"逆作法",即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持续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竖井底部提前采用高压旋喷桩封底,最后从上至下进行开挖及衬砌浇筑至底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北岸竖井(出水口)采用圆形钢筋混凝土地连墙结构,地层主要为砂壤土、壤土和细砂.为确保竖井施工和盾构始发安全进行,对竖井内外部分土体进行高压旋喷加固.经钻孔取芯和压水试验检查,施工质量基本符合要求;但在开始进行盾构施工时,高喷加固体严重渗漏、坍塌,导致竖井外固化灰浆墙失稳.由此分析,在大深度土体加固或...  相似文献   

3.
盾构技术与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生勇 《中国水利》1994,(12):46-47
1994年1月下旬,水利部审查通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穿黄工程建议以孤柏咀双线输水隧道方案作为基本方案。由于穿黄工程需在软土地层中通过,报告中提出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以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关够工程——穿黄工程安全顺利地完成。 盾构法施工起源于欧洲,后来在日本有较大发展。盾构法施工的含义是指在“盾牌”的保护下挖掘隧洞。盾构技术即采用盾构机在地下土层中切削推进。施工时,在前部开挖地层,尾部拼装衬砌,然后用千斤顶顶住已拼装好的衬砌将盾构推进,如此循环交替逐步前进。这样,  相似文献   

4.
2006年1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北岸竖井地连墙洗槽施工正式开始。该竖井地连墙深76. 6 m、厚1.5 m,目前为国内最深的地连墙,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液压双轮铣槽机成槽施工。穿黄工程自2005年9月27日开工以来,广大的工程建设者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中线建管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周密组织,严格管理,克服了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北岸竖井修建在高地下水位、透水的黄河漫滩砂层中,竖井深度超过70 m,通过对其超深防渗灰浆墙、超深地下连续墙及满堂内衬等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丰富和完善超深竖井和防渗工程的施工理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该工程中涉及到的超深灰浆墙、超深地下连续墙、帷幕灌浆等的施工方法及施工要点。竖井施工质量达到了盾构始发及掘进施工要求。其中超深竖井与防渗工程施工技术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穿黄工程深厚覆盖地层下高压旋喷土体加固施工工艺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隧洞盾构始发端头高喷加固主要保证破除洞门处竖井地下连续墙时的安全和在盾构机进入掘削面之前能使地层自稳及防止地下水流入,存在加固效果、成桩直径等难点,为确保盾构机始发施工的安全,通过多种高喷工艺试验进行高压旋喷土体加固施工工艺及施工参数的比选。经试验分析,最终选定双高压旋喷桩地基加固技术并对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7.
唐瑾  车小磊 《中国水利》2006,(16):70-70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以西约30km处.从孤柏嘴处穿过黄河。南岸起自河南省荥阳县王村.北岸终点为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乡.工程总长度达19.3km。该项工程主要任务是安全有效地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在水量丰沛和需要时相机向黄河补水。穿黄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工程总投资3137亿元。由于施工工期长、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为确保穿黄工程按时、高质量完成.大量先进施工设备及先进技术被用于工程建设中。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渡槽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河段的地形地质条件,黄河的洪水泥沙特性和穿黄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的特点,进行了多种方案的研究比较,推荐采用三向预应力矩形薄腹梁渡槽,下部结构为柱式墩,混凝土灌注桩基础。经过较全面的设计分析研究,渡槽能够满足各种可能条件下的施工和安全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9.
《海河水利》2005,(4):27-27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预计今年8月开工,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道掘进采用了泥水平衡盾构施工,管片安装前检查项目主要有三环拼装试验、检漏试验等,管片运输包括水平运输、垂直运输等;止水条粘贴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监理工程师必须进行旁站监理,现场拼装时要满足下一环掘进,确保有足够的盾尾间隙;必须按程序逐步拧紧管片螺栓,背后注浆要选取合理同步注浆参数,确保管片受力均匀并尽早稳定.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道盾构注浆浆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隧洞盾构施工工法要求,对研制开发的水泥-膨润土-水玻璃系双液塑性壁后注浆材料,通过室内模拟注浆试验,重点探讨了材料组分对注浆材料流动性、稳定性、凝胶特性、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凝胶时间可控制在10 s左右;不同配比注浆材料1 h单轴抗压强度为0.08~0.12 MPa,28 d为7.81~8.52 MPa;渗透系数为2.0×10-8 cm/s;模拟注浆时浆液不被水稀释,充填良好;且不会对地层产生劈裂,也不会向开挖掌子面渗漏.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隧洞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始发是整个盾构施工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处理不慎极容易出现涌水、涌砂现象,对工程和机械设备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为确保盾构始发安全,采用冻结法对高喷加固区与工作竖井地下连续墙之间进行冷冻封水加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了在该工程中冷冻封水措施的方案布置、关键技术问题和实际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于澎涛 《中国水利》2006,(20):29-3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施工中存在着地质条件差、工程结构复杂等问题,因此施工难度很高。结合实际施工特点和技术研究应用,介绍了地连墙技术、盾构始发加固技术、盾构施工技术、内衬混凝土施工技术、隧洞防渗等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全线自流,各渠段水头分配很严格,穿黄隧洞作为路线上的关键工程,正确估算其水头损失非常重要。文章利用1:29.17的正态模型对穿黄隧洞的沿程水头损失系数λ与Re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穿黄隧洞的总水头损失进行了测量,并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所获得的设计与校核流量下的总水头损失值,可供工程设计、校核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隧洞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四"中线工程输水能力及冰害防治技术研究"所取得的部分水力学研究成果,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模拟平台的研制、中线工程数值仿真软件开发、分水口和节制闸的水力敏感性分析、闸前常水位控制算法、穿黄工程节制闸闸前水位确定、冰期输水能力及冰期运行控制等,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中线工程的实际情况,可应用于中线工程的运行、调度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如何穿越黄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30多年来,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穿越黄河的位置、方式、线路及设计方案,有关单位做了大量的规划、研究、论证和勘测设计工作,尤其是克服孔隙水、岩溶裂隙水及黄河水“三水相通”的不良水文地质条件,在黄河以下基岩中成功开挖了穿黄勘探试验洞,最终明确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黄河下游中段山东省东平和东阿两县境内的解山与位山之间黄河以下基岩中,以隧洞方式穿越黄河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穿黄河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该工程除穿黄河隧洞围岩为基岩外,其余建筑物位于黄河滩地,地基分布第四系全新统砂性土和砂土,且处于7度地震区,因此地基饱和砂性土地震液化问题不容忽视。对穿引黄渠埋涵和滩地埋管地基土采用综合手段进行地震液化判别的过程进行论述,并对可液化土层提出地基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问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遇到的三大关键技术难题之一,研究揭示沿线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对保证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2012连续3年在丰、枯水期,利用22眼监测井对中线沙河至黄河段沿线分别开展了地下水位监测,并收集整理了沿线40km范围内的11眼国家级地下水位长期监测资料。通过对这些监测数据分析,初步认为中线沙河至黄河段沿线地下水位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上比较平稳,但由于沿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膨胀土渠段、上层滞水分布广泛等),存在较多风险渠段,如遭遇强降雨等外界不利因素,地下水仍可能会对工程安全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京石段应急工程实行征迁安置监理,是国家确定的工作程序。南水北调工程征迁安置与水库移民搬迁安置虽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点更多,对征迁安置实施和征迁安置监理都是新课题。结合京石段征迁监理实践,总结经验,对进一步做好征迁安置监理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项目法人合同管理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是新世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合同管理是中线干线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阐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项目法人成立以来的合同管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