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我国社区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上存在的现象可以在社区里反映出来,社区文化也是社区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社区建设,因此,研究社区文化,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发展的新方略,对于推动我国社区建设,进而推动整个社区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是单位中国,那在单位逐渐让位于社区的今天可以说我们步入“后单位时代”——一个单位和社区共生的时代。那么在后单位时代,怎么建设好我们的社区呢?笔者认为,社区意识的重塑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在单位制社区转型过程中,社区意识问题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引起关注。该文以东南大学社区为例,重点分析高校单位制社区作为单位制社区的典型,单位型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区意识淡薄的现象。通过对表征社区意识的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出高校单位制社区意识薄弱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对转型后的社区意识培育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城市管理体制也随之改革。社区建设是城市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城建的重要基础,所以,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社区建设还不够成熟,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尽快发展和完善基层社区的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经济发展、稳定社会、造福群众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丹  贺金红 《住宅科技》2007,27(10):32-35
公共交往空间领域的营造是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广场、街道、公私领域的渗透、景观环境的共享,可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居民能以社区为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才能建设好社会和谐发展的社区,才能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它是一种感受,是一个地区,彼此熟悉、共享场所、共享道路的惬意生活。公共交往空间领域的营造是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广场、街道、公私域的渗透、景观环境的共享,可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居民能以社区为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才能建设好和谐的社区,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区意识引导下的文态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区建设是一项广受关注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随着住宅消费观念的提高,从"居者有其屋"发展到"居者优其屋",只有"以人为本",进一步研究居民的社区意识,进行相应的文态空间建设,研究其作为住区中良性引导空间的存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场所理论应用于社区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所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人们不仅使用场所,同时还进行着与场所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看到的城市、建筑和环境甚至花草树木都是有情的,所以场所也是有情的.社区就是一个场所,我们经常提到的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社区情感空间、社区依附、社区感等概念有着与场所理论概念相似性特征.本文试图从场所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和分析其在社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而且从人对场所的真实感受、人与场所的关系出发进行社区应用研究,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对当前的"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场所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空间,人们不仅使用场所,同时还进行着与场所的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受。因为我们看到的城市、建筑和环境甚至花草树木都是有情的,所以场所也是有情的。社区就是一个场所,我们经常提到的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社区情感空间、社区依附、社区感等概念有着与场所理论概念相似性特征。本文试图从场所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和分析其在社区研充中的重要意义。而且从人对场所的真实感受、人与场所的关系出发进行社区应用研究,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对当前的“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社区建设还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对社区建设在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自觉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民政工作的总抓手和重中之重,探索多元化筹措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路子。要在全国近700个城市,800多个市辖区,8万多个社区居委会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建设,以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陈禹彤 《城市建筑》2023,(5):121-125+139
我国在经历了建设发展的蓬勃期后,不少居住区已老旧不堪,基础设施相当匮乏,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此外,公共空间衍生出不少失落空间,难以倡导社区互动,培养社区意识。相比以往的“大拆大建”,我国城市现已步入存量优化阶段。出于经济、民生、文化的多重角度,城市微更新是城市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选取青岛市武夷山路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社区营造层面,通过调研分析、设计优化,采用底层公共化重塑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促进人口构成丰富的社区互动,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交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徐州、北京两地社区调查研究为倒,分析社区虚拟交往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作用。信息技术拓展了社区蜜往的范围,增加了社区变往的方式,对社区活动、社区参与以厦社区意识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已经成为左右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重构社区和社区之中的人际交往,使人们可以在物质和数宇共同构筑的世界里“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3.
一、小城镇社区 加强小城镇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消除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乡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小城镇社区作为一种城市社区的新类型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是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消防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区的消防工作规范化,建立一套适合社区的消防管理体系,保证社区居民的消防安全,对发展社区,完善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鄂州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新社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新社区建设,既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点,也是一大难点。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21):82-83
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是我国社区发展的重要一环,而现在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基本概况研究,和对与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得出对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不细致深入,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重城市轻农村、国内和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交叉研究较少等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居住社区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蒲向军 《华中建筑》2008,26(6):91-93
城市生态居住社区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建设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阐述了城市生态居住社区的内涵和建设目标,提出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居住社区物质环境建设中的规划设计和住宅设计策略,并对城市生态居住社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张晓东  杨青  严莹 《建筑经济》2021,42(4):78-82
基于“城市双修”理论,构建老旧社区更新框架。在剖析老旧社区现状及更新问题的基础上,以打造“宜居社区”为目标,在社区生态修复方面,提出修复生态景观,加快海绵社区建设,开发低效地;在社区修补方面,提出提升建筑功能品质,优化环境与公共空间,培养社区意识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未来社区是夯实共同富裕城乡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空间。生态化是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特色,也是推动城市生态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抓手。本文从未来社区生态化建设角度分析未来社区生态化建设技术路径、技术体系和应用要点,并结合浙江省未来社区实践经验,提出未来社区生态化建设全过程工程监管和评价要点。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5,(1)
农村发展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社会资本,对此,精英返乡有着积极意义,他们能够利用自身条件优势组织村民进行乡村营造。返乡精英是乡村社区组织的核心,能够建立内外社会网络联系,帮助村民建立社区意识、维护乡村的社会规范,在政府与乡村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陈统奎返乡营造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返乡精英在当代乡村营造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