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测井技术》2009,(5):50-50
<正>王启民,1961年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凭着"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英雄气概,在石油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8项重大开发试验项自,参加  相似文献   

2.
铁人工进喜逝世27年后,大庆油田又涌现出了一位新铁人:王启民。与老铁人不同的是,王启民不是一线的钻井工,他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油田开发。 两位铁人相同的是,他们都为大庆油田的发展耗尽心血。在铁人王进喜诞辰80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倾听他的心声。 记者:王进喜是1960年代的老铁人,您是1990年代的新铁人,您与他有何不同? 王启民:我和铁人都是在1960年来大庆的,我比他小13岁。当时,我还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中的大庆油田,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现并投入开发的经济效益最高的国内最大油田,也是世界上陆相沉积盆地中发现的特大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树立了陆相大油田的旗帜,其成矿理论和勘探经验,对石油地质科学和油气勘探学是一大促进,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和勘探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579-579
孙玉凯,男,高级工程师,1964年2月生于河北省南皮县,1982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同年分配到大庆油田工作。1982年至1990年在大庆油田采油七厂从事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任地质大队副大队长。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农场从前为石油工人加的是"口粮油",现在,它还在为石油工人们加着一股"精神油"。半个世纪前,中国曾经被一顶巨大的帽子笼罩着,这顶帽子叫"资源贫瘠"。大庆油田的发现彻底开启了一个"以石油起誓"的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黑龙江省石油学会地质分会于1985年9月20日至24日在大庆油田联合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碎屑岩沉积相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和中国科学院系统的42个单位共114名代表。大会宣读了“论松辽盆地的演化和区域构造对沉积建造的控制”等12篇论文,之后分三个小组,即:盆地分析及相模式;湖盆、沉积砂体沉积相及相模式;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继续宣读了论文共45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高速度、高质量地开发建设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过程。十七年来,我们在地质理论、开发工艺技术等方面,有许多赶上或超过了国内和世界先进水平。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实践,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者和外国资产阶级学者强加给我们的“中国贫油”的谬论,完全粉碎了外国资产阶级地质学家所谓松辽盆地“不会含有大量石油”的谰言。全面调查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石油学报》2002,23(2)
大庆油田 2 0 0 1年共生产原油 5 15 0 16万t,自 1976年以来连续 2 6年年产原油突破 5 0 0 0万t,续写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到 2 0 0 1年年底 ,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 16亿多t。大庆油田开发建设 4 0多年来 ,共发现油气田 2 0多个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5 0亿t ,形成了先进的油田开发地质理论和配套技术系列 ,其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等一同载入中国科技发展史册。经过长期高速、高效开发 ,目前大庆油田综合含水、采出难度越来越高 ,未动用的储层丰度低、渗透率低 ,油田开发已触及目前世界油田开发禁区 ,达到了传统开发技…  相似文献   

9.
文化兴企     
石油工业的创业史,就是石油企业文化的成长史;石油企业的发展史,就是石油企业文化的进步史,石油工业走过五十余年的光辉历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享誉中外的精神财富。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已经或为中国石油工业巨大的无形资产: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形成了以王进喜、王启民等为代表的英模典型和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企业典型;形战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石油独特的管理理念和进取意识;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拥有了最年轻的国家级文物和企业形象标志;拥有了被社会广泛认知和广大职工接受的企旗、企徽和企歌;拥有了一批以石油人物和事迹为题材的独特的石油文化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0.
1.大庆石油会战 1960年4月至1962年,为加快大庆油田的开发,石油部在松辽盆地组织了石油会战,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高速度、高水平地探明和建设了一个大油田,3年累计钻井1178口,建成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推动了我国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和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摸索和总结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锻炼和培养了一支铁人式的“四有”职工队伍。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的发现、发展都是石油地质理论和油田开发科技推陈出新的结果,结合石油企业新的生存发展形势,讨论了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大庆油田理论创新的责任,创新方向,创新方式和创新资源等问题,指出大庆油田理论创新任重道远,是大庆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和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油藏地质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23-24日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及剩余油研究”。中国油藏地质学组名誉组长裘怿楠、组长熊琦华、副组长计秉玉、吴胜和。  相似文献   

13.
石油地质专家对大庆油田深层蕴藏着丰富天然气资源的预测得到了证实。据了解,大庆的深层具有良好的天然气生成和储藏地质条件,这里是个蕴藏量约1000亿m~3天然气的巨大宝库。今年大庆油田的深层勘  相似文献   

14.
98.第五届世界石油会议(Petrol Si Gaze 1958年3月号)笫五届世界石油会议将于1959在纽约举行。这次会议的分组及各组议题已由世界石油会议常设委员会1957年底在法兰克福举行的扩大会议确定:第一组:地质和地球物理:碳酸质岩,白云化岩。各洲石油地质。盐丘穹窿及其在石油地质中的作用。储集条件有利的石油产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生物解释。石油的生成和游移。第二组:钻井和采油:海底油田开采的经济研究。钻井和采油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广大员工全力以赴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 2 0 0 2年 11月 8日 ,大庆油田“五喜临门” :(1)大庆油田 2 0 0 2年已生产原油 4 30 0 74× 10 4 t,实现 5 0 0 0× 10 4 t以上高产、稳产 2 7年已成定局 ,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2 )大庆油田宋芳屯CO2 液化站竣工投产 ,可年产 1 98× 10 4 t工业级液态CO2 ,成为大庆油田继石油、天然气开发之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3)世界上最大的三元复合驱碱化试验区北三试验区在大庆油田剪彩 ,标志着大庆油田拥有的三元复合驱这一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在党和国家亲切关怀下,经过几代大庆石油人创业拼搏,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始终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主旋律,累计生产原油23.7亿吨,上缴税费及各种资金2.9万亿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领先的陆相油田开发水平。先后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水驱、聚驱、复合驱等核心技术世界领先,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世界同类油田高出10~15个百分点。应用三次  相似文献   

17.
正他是大庆油田注水开发技术的一面旗帜,带领团队创立了一整套分层接替稳产的科学开发新模式,攻克了表外储层禁区,为大庆油田增加7亿多吨的地质储量;他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研制出了适合大庆油田现场应用的新型聚合物,为油田增加石油地质储量20多亿吨。他攻坚克难,攻克难题无数,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在党和国家亲切关怀下,经过几代大庆石油人创业拼搏,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始终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主旋律,累计生产原油23.7亿吨,上缴税费及各种资金2.9万亿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正红色是我国石油企业与生俱来的底色和本色。石油是黑色的,而心是红色的。从1939年8月11日,老君庙第一口油井出油,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序幕;到新中国石油人会战,终于让大庆油田喷涌出汩汩石油,翻开我国能源史上崭新的篇章;再到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  相似文献   

20.
我国石油地质调查早在1955年就开始使用航空地质方法,起步不晚于当时世界航空地质初潮。近20年来随着航天遥感的发展和航空遥感的扩充,地质矿产部、石油工业部及有关院校、研究所的石油地质工作者紧跟这一科技形势,办了专门的石油地质遥感学习班,成立了石油地质遥感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开展了几十项石油地质遥感科研勘查项目,普及了遥感地质技术,取得一批石油地质遥感应用成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在石油地质普查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明显的效益,奠定了我国石油地质遥感学科和事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