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湖相烃源岩非均质性"的思维方式,对北部湾盆地主要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流二段湖相烃源岩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再评价。基于大量地球化学和沉积地质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将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生烃潜量、氢指数和4-甲基C_(30)甾烷指数等作为评价和识别本区湖相烃源岩质量的有效指标,首次建立了北部湾盆地湖相烃源岩评价新标准,据此将流二段湖相烃源岩划分出优质、好、一般和差4类烃源岩。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和油源对比研究,认为受烃源岩形成条件不同的影响,北部湾盆地各凹陷流二段湖相主力烃源岩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涠西南凹陷最优,其主力烃源岩为流二段底部厚约50~100 m的湖相优质烃源岩,乌石凹陷其次,优质湖相主力烃源岩仅分布在乌石凹陷的东北洼,且优质烃源岩对这两个凹陷主力油田的形成和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海中凹陷和迈陈凹陷主力烃源岩为流二段湖相一般烃源岩,可能不发育较大面积优质湖相烃源岩。本文研究成果对北部湾盆地,特别是对尚未突破的海中凹陷和迈陈凹陷的勘探方向选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寻找地震属性与总有机碳含量(TOC)之间的关系对优质烃源岩进行预测的方法逐渐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其结果往往存在多解性,而导致预测结果不稳定.为此,笔者利用分频反演方法对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进行精细预测,克服了多属性预测存在的多解性.通过引入AVF信息,使反演结果更加可信,并且解决了薄层识别及横向不连续性问题.采用分频反演方法得到了TOC反演体,通过对TOC反演体进行沿层计算,得到流沙港组二段顶部、底部油页岩以及内部泥岩的定量分析结果:流沙港组二段顶部和底部的油页岩TOC值大于 3%,流沙港组二段内部泥岩中的TOC值普遍大于2%,且最厚的部位基本与A洼陷、B洼陷吻合,属于优质烃源岩;井点处的TOC值、厚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优质烃源岩定量评价结果说明分频反演方法行之有效,可以定量评价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和涠洲组烃源岩地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沙港组生烃潜力高于涠洲组,其中以流二段最优;2套烃源岩总体处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伽马蜡烷含量甚微,C24四环萜的含量表明陆源有机质占有一定比例,各组段C27、C28、C29αααR型甾烷分布特征多为"V"型和反"L"型,且流二段的C30-4-甲基甾烷含量最为丰富。根据生标特征可将原油分为3类:Ⅰ类原油来源于流一段烃源岩;Ⅱ类原油源于流三段烃源岩;Ⅲ类原油可分为2个亚类,Ⅲ1类原油来源于流二段的泥页岩,Ⅲ2类原油为流一段和流二段混合来源,推断混源中流二段烃源岩生烃贡献较大。涠洲组原油与涠洲组烃源岩特征相差甚大,推测应源于其下部地层。  相似文献   

4.
福山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资源量评价及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意义。福山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多参数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流三段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淡水、弱氧化湖泊环境,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属于优质烃源岩;流二段烃源岩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湖泊环境,有机质丰度高,以Ⅱ1型有机质为主,属于优质—高丰度烃源岩;流一段烃源岩主要沉积于淡水、弱氧化的湖泊环境,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属于次优质烃源岩。福山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在流一段沉积晚期(38 Ma)开始生油,涠一段沉积早期(30 Ma)进入生油高峰期,新近系早期(20 Ma)进入生气门限,目前仍处于大量生烃阶段。白莲次凹现今生烃强度高于皇桐次凹,白莲含油气子系统的下部含油气子系统是最佳含油气系统,环白莲次凹油气聚集带的流三段一亚段—流二段储盖组合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主力烃源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盆地内部的湖盆中心及其周围地区,对湖盆“边缘”特别是东缘地区的烃源岩则鲜有研究。为弥补以往研究的空白,解决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三叠系是否发育有效烃源岩这一问题,选择七里村油田为研究区,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地化测试分析等手段,对该油田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七里村油田长7段烃源岩分布范围广,面积超过2 500 km2;可分为黑色泥页岩和暗色泥岩2种类型,平均厚度分别为9.2 m和28.9 m;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黑色泥页岩TOC含量平均为2.73%,可达到“最好”烃源岩标准,暗色泥岩TOC含量平均为1.98%,达到“中等—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总体为Ⅰ—Ⅱ1型,以生油为主;多项成熟度参数表明黑色泥页岩和暗色泥岩成熟度无明显差别,均已达到成熟,处于主要生油阶段。根据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其沉积环境为陆相淡水还原环境,且黑色泥页岩所处沉积环境还原性比暗色泥岩更强;烃源岩母质来源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其次为陆源高等植物;暗色泥岩较黑色泥页岩有更多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七里村油田长7段烃源岩是本地区油藏的主力烃源岩,而且优质烃源岩的发现表明本区长7段页岩油和致密油也具有良好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同位素资料,综合划分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和烃源岩供烃组合,认为涠西南凹陷原油可划分为三大类,流沙港组烃源岩在剖面上可划分出2个供烃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油-源精细对比,明确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二段隐蔽油气藏原油的来源,它们分别来自流沙港组烃源岩的不同供烃组合。与此同时,根据隐蔽圈闭与烃源岩的接触关系,提出流沙港组发育有“类构造”和“类岩性” 2种独特的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二者具有不同成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流沙港组一段、二段隐蔽油气藏在烃源岩、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南堡富油气凹陷烃源岩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近年来油气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已成为该盆地油气富集程度最高的富油气凹陷之一。研究发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特别是沙三4亚段发育高丰度的优质烃源岩,TOC高达5%以上,由于其形成于南堡凹陷主裂陷幕,此时湖盆水体最深,湖盆范围最广,发育大面积深湖相灰色、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油页岩,且厚度大,平面上分布稳定,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沙三3亚段的暗色泥岩,生烃潜力较大。指出沙三段烃源岩是南堡凹陷最重要的烃源岩,其生烃量占南堡凹陷70%以上。沙一段烃源岩虽然没有东营组烃源岩厚度大,但是演化程度比东营组烃源岩高,二者生烃量比较接近,分别占南堡凹陷生油量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8.
涠西南凹陷D次凹流二段优质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涠西南凹陷D次凹流二段发育有机质丰度很高的层段,为了研究这些层段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首先基于烃源岩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的关系提出了该地区优质烃源岩的丰度下限(T0C=2%);然后利用测井资料采用△logR法计算了流二段烃源岩的TOC曲线,结果显示流二段烃源岩整体有机质丰度很高,达到优质烃源岩的标准,并在纵向上识别出上下两层丰度异常高的层段(TOC=10%);利用流二段干酪根元素及岩石热解参数得到了优质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_1型;利用R_0及烃源岩可溶有机质演化等方法确定了该地区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2 600 m)和排烃门限深度(3 100 m),并探讨了典型井区烃源岩的热演化阶段;最后对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藻类勃发提供的高古生产力和深湖相还原环境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传统研究认为北部湾盆地主力烃源岩为整个流二段湖相烃源岩。应用大量原油和岩石的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沉积和地质资料,重新对北部湾盆地流二段烃源岩进行了生烃和油气成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纪沉积的流二段不同层段烃源岩的质量差异较大,明显存在着优质(油页岩)、好和一般3种不同类型的烃源岩。3类烃源岩的生烃和成藏研究表明,3类烃源岩对油藏的贡献各不相同,其中优质烃源岩[丰度高、类型好(Ⅰ型)、产油率达500mg/gTOC]贡献最大,它对涠西南凹陷和乌石凹陷原油产量的贡献高达80%;好烃源岩[丰度中等、类型较好(Ⅱ1型)、产油率为300mg/gTOC]次之,对原油产量的贡献仅为20%;而一般烃源岩[丰度较低、类型较差(Ⅱ2)、产油率仅为200mg/gTOC]对凹陷原油的贡献极少。由此表明,厚度不大(厚约为50~100m)、质量极好的流二段底部优质湖相烃源岩才是北部湾盆地真正的主力烃源岩。优质烃源岩生成的原油主要成藏于流二段、流三段、长流组和角尾组,而好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则主要成藏于流一段和涠洲组。3类烃源岩丰度、类型、生烃能力及成藏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北部湾盆地的油气勘探必须寻找到优质烃源岩才能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南襄盆地南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发育核三段和核二段2套湖相烃源岩,前人关于核三段烃源岩的研究较为薄弱.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核三段烃源岩品质进行分析,并基于烃源岩生烃、排烃原理和测井△LgR法划分优质烃源岩,确定其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核三段暗色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以...  相似文献   

11.
西沙漠盆地是埃及三大主要含油气区之一,已发现大量的油气田,现处勘探发现中期,预探风险增大。为此,在详细评价盆地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运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定量分析剩余资源潜力。研究认为,中侏罗统Khatatba组Safa段和Zahra段煤系暗色泥页岩以及上白垩统Abu Roash组AR-F段暗色泥页岩是盆地的3套主力烃源岩,各凹陷烃源岩广泛分布,厚度变化较大。Khatatba组烃源岩TOC含量在0.5%~10%,裂解烃S2含量高,为中等-很好烃源岩;Abu Roash组AR-F段烃源岩TOC主要在0.5%~3%,裂解烃S2含量中-高,属中等-好烃源岩。这3套烃源岩有机质干酪根类型以混合Ⅱ型为主,其次是Ⅲ型,少量为Ⅰ型。指出Khatatba组2套烃源岩全盆处于热演化成熟大量生排烃阶段,凹陷中心达高熟生烃、局部过熟生气阶段,油气并生;Abu Roash组AR-F段烃源岩仅Abu Gharadig和Natrun凹陷进入成熟生烃阶段。提出盆地北部地区主要由侏罗系Khatatba组烃源岩供给油气,东南部地区则有侏罗系Khatatba组和白垩系AR-F段双源供烃。计算表明,盆地剩余可采资源量达6.51×108 t,剩余资源潜力很好;其中,南部Abu Gharadig凹陷古生界、侏罗系和下白垩统AEB,北部Matruh凹陷古生界、Faghur凹陷上白垩统,油气探明程度低,剩余资源可观,为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为典型的湖相沉积。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由于靠近湖泊的边缘,长7段泥页岩厚度偏薄,针对该地区的烃源岩研究尤其是泥岩的研究薄弱。基于15口探井开展了暗色泥岩的甄别工作并进行了采样,然后运用岩心观察、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色谱-质谱等分析手段,全面获得了暗色泥岩的烃源岩特征参数。研究表明,长7段暗色泥岩发育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沉积环境。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高,TOC平均值2.39%;有机质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生烃潜力好,S1+S2平均值7.65 mg/g;热演化适中,Ro平均值0.98%。暗色泥岩的生烃量总计7.93×108 t,排烃量总计3.37×108 t,残留烃量总计4.56×108 t,综合排烃效率42.50%。暗色泥岩与页岩对研究区油气资源的贡献比为1:1.8。长7段暗色泥岩的生烃有机质包括陆源性输入来源和水体有机质来源。  相似文献   

13.
玛南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西南部。基于该区部分钻井烃源岩的有机碳、热解、岩心、岩石薄片与荧光薄片等分析测试成果,主要对研究区风城组二段与风城组三段烃源岩的基本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效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已有钻井的风城组烃源岩主要集中于风二段和风三段。风二段烃源岩母质的倾油性强于风三段,生烃潜力也明显更高。综合考虑成熟度参数特征和影响因素,认为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由于母质类型和生烃能力的差异,风二段有效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下限值大致为0.7%,而风三段为2%左右。由于受可溶有机质含量、TOC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利用热解Tmax分析烃源岩热演化特征时应慎重。风城组烃源岩既可以形成源外油气资源,也可以形成源岩层系内的页岩油资源。  相似文献   

14.
页岩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以及低孔、低渗的特征,开采难度较大,因此对资源丰度相对较高、开采难度相对较小的富集资源进行评价十分必要。利用热解烃S1与有机碳含量(TOC)的“三分性”关系确定TOC大于4%为靶区页岩油富集资源划分标准。热解烃S1存在轻、重烃损失现象,在利用其进行资源评价前,需进行轻烃、重烃恢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抽提后页岩样品的裂解烃S2普遍降低,说明S2中包括一部分残留烃,而该部分残留烃在氯仿抽提过程中已被去除。利用抽提前、后S2的差值ΔS2S1进行重烃恢复,重烃恢复系数随成熟度的增大而增大。假设页岩在排烃过程中轻烃和重烃等比例排出,利用生烃动力学原理对页岩生成各烃类组分的比例进行评价,进而根据该比例对S1进行轻烃恢复,轻烃恢复系数随着成熟度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测井评价页岩有机质非均质性(TOCS1)的基础上,对富集资源进行划分,并利用S1的轻烃、重烃恢复结果,对页岩油富集资源进行资源评价。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E2s4(2)亚段页岩油富集资源量约为2.2×108 t。  相似文献   

15.
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认清不同类型烃源岩控制因素的差异对提高非常规油气的勘探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中—沙四上亚段(Es3z、Es3x、Es4cs、Es4cx)烃源岩,借助薄片鉴定、热解分析和主微量元素检测等手段,探讨各层段烃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差异。结果表明:Es3x和Es4cs烃源岩TOC含量较高,且以Ⅱ1型—Ⅰ型水生有机质为主,分别形成于深水半咸化和深水咸化环境,而Es4cx和Es3z烃源岩TOC含量偏低,以Ⅲ型—Ⅱ1型陆源有机质贡献占优,分别形成于浅水咸化蒸发和浅水半咸化环境。古生产力由高到低依次为:Es4cs>Es4cx>Es3x>Es3z,充分展现了各层段烃源岩有机质、环境和生产力的差异性。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生产力、盐度和水深均成正比,基本不受氧化还原条件影响。高生产力为研究区有机质发育的关键因素,当生产力较高时(Es4s和Es3x),有机质的进一步富集则受到环境的明显控制:深水淡化环境下(Es3x),盐度为主要制约因素;咸水环境下(Es4cs),水深的控制作用则凸显出来;而在低生产力浅水淡化湖盆环境下(Es3z),古生产力、盐度和水深对有机质发育的控制都很明显,这体现了多因素对有机质的共同控制以及各层段烃源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的差异。因此,研究烃源岩的形成除需要关注生产力与保存条件之外,还应关注盐度、水深等环境因素以及多因素间的耦合作用,这对深化认识烃源岩的发育规律以及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沙河街组四段在咸化闭塞湖湾环境下,发育高丰度厚层云质、方沸石质泥岩和页岩,整体处于低成熟阶段(Ro=0.3%~0.7%)。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页岩储层广泛发育构造缝和收缩缝,碎屑矿物粒间孔发育,纳米孔主要为白云石、方沸石矿物溶蚀孔,有机质纳米孔不发育。采用TOC测井定量评价方法(ΔlgR法)明确了沙四段优质烃源岩(TOC>4%)的纵横向展布特征。其中,杜家台油层优质烃源岩和高升油层优质烃源岩均集中分布在雷家-陈家洼陷地区。排烃效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热演化程度下,烃源岩排烃效率在12%~17%,总生烃量在10~35 mg/g。由于高丰度烃源岩累积厚度大,估算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页岩油总资源量达1.37×108 t。通过源-储组合综合分析,认为雷家地区沙四段杜家台油层为致密油-页岩油有利勘探区,高升油层为页岩油有利勘探区,由于各类岩性均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和储集能力,适合致密油-页岩油整体开发。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烃源岩主要有页岩、碳酸盐质页岩和粉砂质泥岩,它们均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当前处于低成熟至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型为主的特征,在对其特征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选取中-低成熟度、有机质丰度较高的烃源岩进行开放体系条件下的热解实验和动力学模拟实验,进而研究烃源岩样品的生排烃特征。结果表明,芦草沟组烃源岩活化能主要为210 kJ/mol;上述3 种烃源岩中,页岩具有最高的生烃量和排烃效率,碳酸盐质页岩次之,而粉砂质泥岩的生烃量和排烃率均最低,但前两者却具有较高的滞留烃含量。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认为芦草沟组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是烃源岩排烃和致密油气聚集的主要动力,页岩和碳酸盐质页岩段是致密油勘探的目标层段。  相似文献   

18.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云质页岩具有形成规模页岩油资源的潜力。通过对潜江组未熟的云质页岩烃源岩样品开展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定量分析了不同热成熟度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产率,并探讨了盐间云质页岩的生排烃过程。此外,将由总排烃量计算获得的转化率作为热成熟度的标尺,分析了排出油和烃气组成随热成熟度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残留油和排出油之间存在明显的"前驱体-产物"关系,反映了有机质生油过程为"干酪根→沥青→原油"两步同时进行的转化过程。由总排烃量计算获得的转化率与EasyRo之间服从较严格的玻尔兹曼分布,可用于描述生油窗内烃源岩的排烃行为。当转化率在0~25%之间时,排出油各族组分相对含量变化较小;而当转化率在25%~100%之间时,排出油沥青质组分的相对含量迅速减少而饱和烃和芳烃组分明显增加,说明干酪根裂解形成的沥青(即残留油)是排出油中烃类逐渐富集的主要物质来源;与此同时,形成更多的小分子烃类改善了烃类流体的流动性,排烃作用相应增强,导致排出油产率在该阶段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19.
通过X射线衍射、有机碳测试、主微量元素测试和饱和烃色谱等分析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的古环境、古生产力及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木萨尔凹陷吉页1井区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主要为长英质混合细粒沉积岩和黏土质混合细粒沉积岩,有机质来源包括陆源有机质和海相藻类,其中海相藻类贡献较大;芦一段TOC值平均为5.93%,芦二段TOC值平均为5.69%。②研究区岩样中Ba元素含量较高,平均质量分数为12 052.89×10-6;烃源岩正构烷烃多呈单峰型,芦一段主峰碳为C17和C19,具有较弱的奇碳优势,芦二段主峰为主峰碳为C19,具有奇碳优势,整体类异戊二烯烃中Pr和Ph含量丰富。③研究区整体为干旱-咸化还原沉积背景,芦一段沉积期为干旱气候,古水体较浅,古盐度较高,水体分层形成稳定的还原环境,古生产力比芦二段强;芦二段沉积期为半潮湿—半干旱气候,古水体较深,古盐度较低,还原环境好。④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受控于陆源碎屑供给、古生产力和古气候等因素,还原环境稳定,是典型的“生产力富集模式”,古气候、古盐度和陆源碎屑的影响导致芦二段TOC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