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海拉尔油田高倾角油藏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规模大,地层倾角超过10°以上的储量占总探明地质储量的68.6%。受构造高差的影响,常规注水开发难以实现构造顶底部位油井均衡驱替,边底部油井含水率上升快,构造高部位油井受效差,整体开发效果不理想。针对海拉尔油田高倾角断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差的问题,以注CO2重力驱油实验为基础,以油藏数值模拟为手段,开展注CO2重力驱油机理、影响因素及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当以原始地层压力10.57 MPa注入1.2 PV的CO2时,CO2驱油效率可达55.9%,能大幅度提高高倾角断块油藏的采收率;地层倾角、储层渗透率、注气速度是影响注CO2重力驱效果的主要因素;海拉尔油田有4 411.35×104 t石油探明地质储量适合开展注CO2重力驱开发,注CO2重力驱技术在海拉尔油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CO2驱油是3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驱油前后油藏动态监测评价工作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CO2驱油动态监测评价技术系列。苏北盆地溱潼凹陷CS油田Et组油藏开展了CO2混相驱先导试验工作,通过运用井间示踪、试井、吸水吸气剖面、产液剖面、剩余油饱和度及油气水性质等动态监测技术及相应监测技术的组合,满足了复杂断块低渗透油藏开展CO2混相驱试验方案的编制、试验参数的优化调整及效果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草舍油田CO2混相驱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草舍油田泰州组油藏是一个复杂断块油藏,边界断层遮挡性较好,内部小断层则基本不封闭,储层连通性较好。室内实验注入CO2对泰州组地层原油起到了明显的膨胀降粘作用,满足CO2混相驱的要求。注气前泰州组油藏水驱井网存在开发层系划分较粗、层间矛盾严重、局部地区井网不完善、平面开采不均衡、纵向油层动用程度差异等问题,注入CO2后的动态监测表明,注气井吸气剖面得到明显改善,地层达到最小混相压力,原油重质组分被动用,整个区块产量稳定并初步见效。   相似文献   

4.
低渗小断块油藏资源丰富,然而低渗透油藏由于孔吼细小、渗透率低,常规注水开发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注CO2可以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兼顾碳减排与提高采收率,是低渗透小断块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方式。胜利油田小断块、小砂体井网不完善,注CO2驱油难以实施,CO2吞吐技术通过注入-焖井-生产的方式开发,是一种井网不完善的小断块开发的有效方法。矿场实施CO2吞吐影响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油藏条件下CO2吞吐效果,为矿场实施CO2吞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特低渗透油藏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其开发难度大于常规油藏,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等问题。注 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于特低渗透油藏潜力巨大,如何改善其驱油效果是合理高效开发的关键。通过室内特低渗透 长岩心物理模拟实验,采用12种方案进行CO2驱油效果评价。研究表明,超前注气相对于同步注气可以提高采收率4.69%,驱油效果优于同步注气,其CO2气体突破早于同步注气。不同注气时机实验采收率与转CO2 驱油时产 出液含水率呈负对数关系,总压力梯度变化呈 M型,转注CO2驱油后存在滞后效应,采用小流量可以达到增产目 的。不同注气段塞实验采收率与总注入流体中CO2所占体积比例呈正相关关系。不同气水比和CO2 驱油实验CO2突破时间较为一致,水驱油和CO2驱油实验总压力梯度变化较为一致。应用于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提出超前 低速注气、气水交替和后期水驱策略,多种注采方案,进行分区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低渗透油藏CO2开发中后期因方向性气窜造成的开井时率低、整体开发效果差及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采用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防控气窜、保障油井生产时率等技术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周期注气、轮注轮采、连续注气等方式,水气交替方式CO2气体波及较均匀,提高采收率效果更佳;月度CO2注采比为1.7~1.8时,能同时兼顾保持混相能力和防止气窜,提高降水增油效果;针对油井的气窜特征,制定不同的流压控制标准,可最大程度地发挥CO2驱的作用;通过周期采油方式来调整压力场变化,既可增加油气接触频率而促进混相,又可扩大CO2波及体积,且一类见气井的周期采油效果要好于三类见气井的周期采油效果以及连续采油方式的采油效果;通过调整注采比控制合理生产压差,安装井口控套阀和设置井口单井罐定期泄压等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安全生产。研究结果可为吉林油田及国内其他同类地区开展CO2驱试验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东濮凹陷低渗油藏储量丰富,注水驱油开发效果欠佳,亟需新的驱油技术降本增效。在对低渗油藏卫42块开展油藏研究和模拟试验的基础上,优化设计气驱注采比和注气量,在卫42块实施气驱先导试验,对比分析了注CO2前后地层压力、CO2驱油效果和CO2泄漏监测情况。结果表明:低渗油藏卫42块注CO2驱油有较好的效果,地层压力回升,但是受储层裂缝影响发生气窜。该区块的气驱试验为东濮凹陷其他低渗油藏下步气驱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致密油藏CO2吞吐开发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封存CO2的双重效果。目前,对致密油藏CO2吞吐驱油和封存研究中,鲜有学者将CO2封存量相关参数作为评价指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某致密油藏典型储集层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选取吞吐时机、注气速度、注气时间、焖井时间、生产时间和吞吐轮次为注采参数,以换油率、CO2滞留系数及驱油-封存协同综合系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和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极差分析方法,分析了6个注采参数对3个评价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当注重CO2驱油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0 d,注气速度为0.001 0~0.003 0 PV/d,吞吐时机小于0.5年;当注重CO2封存时,建议生产时间为30~230 d,注气速度为0.0075~0.010 0 PV/d,注气时间为145~180 d;当CO2驱油和封存协同优化时,建议注气时间为30~65 d,吞吐时机为6个月前,焖井时间为10~2...  相似文献   

9.
用数值模拟研究低渗透油藏CO2 驱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藏具有低丰度、低含油饱和度、低产等特点,经济有效开发难度较大。目前,“注气开发”是国内外针对低渗透油藏较为有效的开采方法。运用数值模拟器,确定了影响CO2 驱替效果的主要因素,用组分的劈分与拟合、状态方程的选取、实验数据回归等方法分析了CO2驱替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气水交替开发方式,并适度增加注入压力,选取合适的井底流压对增油和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数模结果表明,不同井网井距、非均质性、裂缝方向、注气介质等是CO2驱替的敏感控制因素,直接影响油藏开发指标和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CO2驱开发后期防气窜综合治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实验得到的 CO2混相驱油效率往往可达 90% 以上,但现场却难以达到室内实验的驱油效果。 限制采收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CO2的黏性指进、重力超覆和油层的非均质性等因素对注入 CO2波及效率 的影响。 针对注 CO2驱开发后期油藏气窜现象逐渐加重、开发矛盾不断加剧等问题,从开发层系、注采结 构、注入方式以及注入剖面 4 个方面开展了改善 CO2驱开发效果的研究,并提出了细分层系、高部位注气、 水气交替注入、聚合物调剖及 CO 2+ 泡沫驱防气窜等技术对策。 现场实施结果显示,油藏整体气油比从 2733.1 m3/m3下降到 63.84 m3/m3,日产油从注气前的 30.72 t 上升到注气后的 81.68 t。 该项防气窜综合治 理技术及经验可为类似油藏注气驱开发方案设计和后期防气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CO2混相驱注采耦合波及特征认识不清,气窜阶段无法定量识别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CO2混相驱注采耦合波及特征,明确气窜程度表征指标和划分标准。结果表明:与CO2连续气驱相比,注采耦合开发通过增压储能、放压释能过程,地下渗流场不断变化,扩大气驱波及面积,延迟气窜时间,提高油藏最终采出程度;新方法计算的气窜阶段划分结果与矿场监测数据吻合,可作为矿场气窜阶段识别的依据;储层孔隙度越大,注采耦合开发无气采油阶段变长,气窜发育阶段推迟;生产井离注气井越近,气体突破时间越早,反九点法井网、排状井网、五点法井网进入完全气窜时间分别为3 148、4 120、5 610 d。研究成果可为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注采耦合开发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水驱后CO2驱不同注入方式优选问题,基于裂缝径向流物理模型,开展一注四采五点法井网单一裂缝和复杂裂缝CO2复合驱油室内实验,研究了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驱后不同注入工艺下CO2驱效果。结果表明:单一裂缝模型水驱后,依次实施CO2连续气驱、改性淀粉凝胶注入、乙二胺注入等不同注入工艺,油藏阶段采出程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终可在单一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65.7个百分点;复杂裂缝模型水驱后,依次实施CO2连续气驱、改性淀粉凝胶注入、乙二胺注入、水气交替等不同注入工艺,水气交替驱油效果最好,最终可在单一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8.89个百分点。研究成果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驱后CO2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采油速度快速递减、油藏压力无法保持的问题,探索采用超临界CO2吞吐开发方式开展超临界CO2吞吐长岩心实验研究,探讨了超临界CO2吞吐方式提高致密油采收率的作用机理、开发特征、影响因素等,探究了注气速度、注气相态、N2辅助保压、衰竭压力等重要操作参数对提高致密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超临界CO2...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储量丰富,但注水驱油效果不佳且陕北地区水资源匮乏,亟需新的驱油技术降本增效。为此,基于吴起油沟油区长4+51油藏特征,利用20 m细管在60 ℃下进行了CO2驱替模拟实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油藏特征设计了施工参数,并选取了5个井组进行CO2驱先导试验,通过注CO2前后地层压力对比、CO2驱油效果、实施区CO2泄露监测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4+51低渗透油藏满足CO2混相驱的要求,井口压力8 MPa、流速0.6 t/h的施工参数可保障其混相,CO2可在储层中均匀推进,地层压力稳步回升,注气2年同比注水驱油增产原油2 935.6 t,其换油比为3.03∶1,且在试验区土壤中未监测到CO2泄漏。该研究可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安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为保障延长油田稳产及陕北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板桥油田板南断块产能低、含水较高、采出程度低和地层能量不足等问题, 2018年12月对板14-1断块水平井45 H实施CO2吞吐技术,降水增油效果明显。为了在板南断块推广该技术,进行静态参数对CO2吞吐效果影响研究。根据板南断块的地质特征,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比不同静态参数下单井累计增油量和换油率,开展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水平井长度及避水高度对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原油黏度及水平井避水高度对底水能量活跃的常规稠油油藏CO2吞吐效果影响较大,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水平井长度的影响较小。对于板南断块,适宜进行CO2吞吐的区块孔隙度为30%~35%,渗透率(1 300~1 900)×10-3 μm2,地层原油黏度50~65mPa·s,水平井长度200~230 m及水平井避水高度4~6 m。  相似文献   

16.
目前,随着 CO2 排放量的增加,全球温室效应日趋显著, CO2 的处理问题显得愈加重要。 中国现阶段的 CO2 埋存点均为油藏或盐水层,将干气藏 CO2 驱与其埋存相结合的研究甚少,现场试验更是没有。为此,调研了大量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目前已有的衰竭干气藏 CO2 驱及地质埋存示范工程,并结合已发表的气藏 CO2 驱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 CO2 驱提高气藏采收率(EGR)的各个因素, CO2 驱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以及今后在低渗致密气藏 CO2 驱方面应做的工作。 结果表明: CO2 埋存于干气藏中安全可靠、存储量大、成本低,同时可采出部分剩余天然气;束缚水可减弱储层非均质性对干气藏 CO2 驱的影响;在中高渗气藏中,与气态 CO2 驱相比,液态或超临界态 CO2 驱效果更好;进行气CO2 驱开注时气藏压力越小,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越大,其提高采收率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油藏注CO2开发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和CO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引起的储层堵塞加剧了非均质多层砂岩储层中驱替特征的复杂性,影响CO2和CO2-水交替驱(CO2-WAG)驱油过程中流体在储层中的渗流和最终的原油采收率。研究中的CO2和CO2-WAG驱油实验是在混相条件下(70℃、18 MPa)模拟的具有相似物性的多层储层系统中进行的,从油气产量、剩余油分布和渗透率损害3方面评价了两种驱替方式。实验结果表明,CO2驱后整个系统的采收率较低,产油主要来自高渗透层,剩余油分布在中、低渗透层。CO2-WAG驱过程中CO2突破时间较晚,整个系统的原油采收率显著改善。此外,CO2驱后高渗透层的渗透率下降了16.1%,95.1%的下降幅度是由沥青质沉淀引起。在CO2-WAG驱后,各层的渗透率下降幅度分别为29.4%、16.8%和6.9%,沥青质沉淀仍是主要因素,且引起的储层堵塞更严重,但高渗透层中CO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引起的渗透率下降不容忽视,占20.7%的因素。因此,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的多层储层,CO2-WAG具有更好的驱油效果,但是对沥青质沉淀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