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软土地层中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一直是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不仅限制了地下工程暗挖技术的发展,也限制了地下空间开发的步伐。针对上海轨道交通M8线(杨浦线)1号、2号出入口过街通道在软土地层中采用的浅埋暗挖法施工,介绍了大管棚加小导管注浆为超前支护手段,开挖采用CRD分部开挖工法,附以掌子面全断面注浆加固等辅助工法,使工程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某城市新建地下过街通道施工采用交叉中隔壁法(CRD)开挖。以此浅埋暗挖开挖支护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3DEC软件建立了地下通道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对地下过街通道开挖过程中地表注浆加固与径向系统锚杆加固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浅埋隧道围岩较差的情况下,采用地表注浆加固,改变了原有地层的围岩应力状态,提高了围岩的承载能力,隧道变形控制效果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下过街通道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障地面交通,越来越多的城市地下人行过街通道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通过采用超前预支护、掌子面土体注浆加固、CRD工法6部开挖法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城市地下过街通道浅埋暗挖法施工的难题,且道路地表的沉降和地下管线的沉降始终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从而确保地面交通顺畅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浅埋暗挖大跨度变截面隧道开挖变形问题,以西安地铁6号线隧道区间段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基于浅埋暗挖原理施工的大跨度变截面隧道土层的开挖变形规律,通过对隧道区间段两种施工开挖方法的比选,确定了中洞台阶法的施工方法,并优化了施工参数,为浅埋暗挖大跨度变截面隧道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软土地层条件下浅埋暗挖施工需求逐渐增多,由于土性差工艺复杂施工风险大,故仅适用于部分特殊环境条件。本文首先对软土地层暗挖技术现状及典型案例进行了全面介绍,侧重分析总结管幕及冻结工艺技术。其次结合上海长宁凯桥绿地地下空间开发,构思了管幕箱涵顶进及管幕冻结注浆综合暗挖顺筑两种工法,从技术安全工期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进行了比选。最后对管幕冻结注浆综合工法技术方案及设计方法做了详细介绍,并利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对施工参数展开研究,从工艺流程、开挖步序、结构内力、土体变形、安全监测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构建了整套管幕冻结注浆综合暗挖顺筑施工方案。该工法综合了利用了现有暗挖工艺的有效技术手段,工艺流程顺畅,技术安全可靠,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书简介     
《地下工程浅埋暗挖技术通论》是由王梦恕院士在多年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大家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教训吸纳进来,历经5年而著成,该书对浅埋暗挖技术的理论基础、工程理念、设计与施工方法进行了全面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浅埋暗挖法”理论、设计、施工的专著,是在求真、求实、求是的科学写作的态度上完成的,是地下工程领域划时代的作品。其主要内容为绪论、浅埋地下工程地质调查和围岩分类、支护结构设计、地下洞室开挖引起的地面变形及地下洞室的衬砌变形、浅埋暗挖法施工、竖井施工、衬砌支护结构施工、辅助施工工法、监…  相似文献   

7.
实例取自广州轨道交通五号线浅埋暗挖段工程实例中G形隧道断面,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CD工法、全断面开挖法和分步开挖法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并结合工程监测数据,分析对比不同施工阶段的竖向位移、竖向应力和塑性区,结合隧道围岩关键点变形曲线,利用此曲线可以较好的为浅埋暗挖隧道选取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地区,地下水位高,土体强度低,传统的地铁车站/过街通道需要在市政道路下进行开挖修建,对社会交通、地下管线、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传统施工工法已无法完全满足中心城区地铁车站或过街通道的建设要求,如何突破传统、创新工法,以更环保的非开挖方式建设地铁车站,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依托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静安...  相似文献   

9.
市建委与市政总公司于1999年12月1日召开了永安里地铁车站“超浅埋暗挖双层平顶过街通道施工技术”专家鉴定会,经过与会专家评委反复论证,一致认为首次应用于双层平顶暗挖过街通道工程的施工技术是技术先进、效果明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施工工法,并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浅埋暗挖工法在下穿DN1800大直径排水管开挖工程实例,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风险,总结浅埋暗挖近距离下穿大直径管道的施工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结合北京地铁八号线出入段线采用浅埋暗挖工法施工的实例,简要分析了在富水地层中开挖大跨度浅埋隧道控制沉降的技术措施,实践证明该控制技术将地面沉降量控制在地面建筑物允许的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旸 《建筑》2014,(1):72-74
某城市地下过街通道工程采用浅埋暗挖施工法施工,施工中发现实际管线埋深与地勘资料提供数据存在出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类比、验算、综合分析变更原施工图,使设计更优化。  相似文献   

13.
人行过街通道施工不可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通过对隧道开挖施工过程的研究分析,对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应用Midas GTS建立浅埋暗挖施工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浅埋暗挖台阶法开挖施工过程,分析开挖工程中拱顶沉降和地表沉降情况。结果表明:上台阶开挖对地表沉降量影响较大,及时支护可以很好的控制地表沉降;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会影响工程的安全施工,数值模拟对施工过程和安全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怀宁路站1,4号出入口暗挖通道下穿长江西路,2个通道属浅埋~超浅埋,通道的上覆地层与围岩为人工填土和膨胀性黏土,工程环境条件复杂。采用合理的设计与综合施工技术,实现在合肥地区浅埋土质围岩且地面道路有车辆荷载的隧道暗挖施工。其要点包括:采用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相结合的超前支护,4部CRD+预留核心土开挖工法并控制循环进尺,在暗挖通道穿越的地面主干道上满铺12 000mm×2 000mm×20mm钢板以减小隧道上部地表的车辆荷载。监控量测表明,拱顶下沉等数据均符合控制标准,地表沉降、管线沉降的发展过程与暗挖隧道拱顶下沉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15.
以杭州紫之隧道下穿引水暗渠为工程背景,运用Plaxis 3D建立了软土中隧道浅埋暗挖下穿引水暗渠有限元分析模型,对隧道施工期间引水暗渠的变形特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价。软土采用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HSS模型)进行模拟,以考虑开挖过程软土模量与应变、应力路径相关等特性。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超前支护方式下,隧道浅埋暗挖施工引起周边土体与引水暗渠变形大小;并对不同超前支护措施下隧道施工引起暗渠中应力大小与安全性进行评价,确定了本项目最优的支护与施工方案。现场施工监测表明,所确定的双层小导管结合全断面注浆超前支护方式可有效控制隧道开挖过程中周边土体变形,确保了隧道施工中引水暗渠的安全。本模型预测的拱顶沉降与地表沉降与现场监测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所建数值模型的正确性。本研究可对软土中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同时为软土中隧道浅埋暗挖下穿构筑物变形分析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在地铁、小型过街通道及山岭隧道浅埋段被大量应用,但对于地表水位高、覆盖层浅、隧道断面大等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今以杭州市紫之隧道深厚软土地区浅埋暗挖法工程案例为背景,重点介绍了紫之隧道浅埋暗挖段穿越较厚的淤泥质粉质黏土层的土体加固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并客观地分析、总结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及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对成都地区电力隧道结构形式的演变进行了介绍.在总结近几年电力隧道暗挖施工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成都地区特有的地质状况,对电力隧道采用浅埋暗挖工法施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证质量、安全的措施,为在城市繁华地区非开挖路段进行电力隧道施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管幕暗挖法作为一种非明挖工法,通过利用小口径顶管机建造大断面地下空间,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饱和软土地区因地下水位较高、隔水效果较差,地层具有明显流变塑性,沉降控制能力弱,目前在上述地区进行超大断面管幕暗挖的工程案例较少。现以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桂桥路站管幕段为例,阐述了在饱和软土地层采用管幕暗挖法施工的技术难点,对比分析了短台阶法和长台阶法2种土方开挖施工方案的优缺点,为今后在软土地层开展类似暗挖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深圳地铁7号、10号线福民站换乘通道暗挖段下穿既有地下雨水箱涵工程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设计预加固方案下换乘通道暗挖段下穿既有地下结构施工的力学行为及环境影响。通过数值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在设计加固及施工方案中,换乘通道施工对既有地下雨水箱涵受下穿暗挖的影响有限;浅埋暗挖换乘通道的开挖效应更多地表现为卸载效应,其施工会致使上覆黄岗河箱涵出现轻微隆起;本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特别是预加固方案,可保证在施工时皇岗河雨水箱的受力和变形在安全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20.
巫环 《广州建筑》2004,(2):9-11
根据广州市地下轨道交通三号线支线石体区间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较大涌水的情况,结合浅埋、暗挖隧道涌水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了治理涌水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可为在建及新建浅埋、暗挖隧道(矿山法施工)涌水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