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莹 《五钢科技》2000,(6):45-50
夹杂样品经过电解,定量保留稳定氧杂物,经灼烧恒重,称取氧化物总量。总量经熔剂熔融,用稀酸加热浸出,用去离子水定容,导入ICP系统测定。  相似文献   

2.
钢中稳定氧化物夹杂激光粒度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采用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2000型的激光粒度分析仪,应用激光衍射法(LALLS,又称小角激光光散射法)的原理。测定经电解提取出的稳定氧化物夹杂粒度大小,其测量的粒径范围:0.02—2000微米。通过测定可以得到不同大小粒度的体积百分数、数量百分数和比表面积百分数。  相似文献   

3.
徐本平  钟华  周铭  石兵 《冶金分析》2009,29(11):19-23
研究了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微区分析功能测定钢中氧化物夹杂分量的方法。优化了电解提取氧化物夹杂及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其分量的条件,同时建立了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试样在弱酸性电解液并控制电流密度为0.02~0.06 A/cm2的条件下进行电解效果较好,测得氧化物夹杂总量一致。实验确定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微区测定氧化物夹杂分量的最少样品量为不少于3 mg。用本法测定样品中氧化物夹杂分量SiO2,Al2O3,CaO,MgO,MnO2,Fe2O3,TiO2,Cr2O3的准确度(σ)为0.096%~0.63%,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检出限为0.003×10-6~0.025×10-6。  相似文献   

4.
差热抽取测定钢中氧化物夹杂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开发了差热抽取测定钢中氧化物夹杂的新方法。考察了一些纯氧化物和钢中不同类型氧化物的分解释氧特征,利用其差异进行分别定量。探讨了精炼过程中夹杂量的下降和改型、钢水二次氧化引起夹杂数量和类型的变化以及分析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一种含硫量不同的塑料模具钢中氧化物夹杂状态分析周宏,吴晓春,张杰,崔昆(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武汉,430074)为了改善塑料模具钢的切削加工性,提高生产率,降低加工成本,通过适当增加钢中硫含量,并且进一步控制钢中氧化物夹杂的变性,可生产“易...  相似文献   

6.
 钢中超细氧化物夹杂对提高钢材性能有重大意义。介绍了用稀盐酸溶解铁基体后,利用配有特殊滤膜的专用溶剂过滤器,将钢中某些非金属夹杂物与溶液分离的方法。利用带有EDS(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的扫描电镜(SEM)对夹杂物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把耐酸的超细氧化物夹杂从钢基体中提取出来,同时可以得到夹杂物的三维形貌、尺寸、化学成分等详细信息,是一种研究钢中超细氧化物夹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现场和实验室冶炼的8炉低碳高硫易切削钢进行切削试验,同时对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进行评级和SEM及DES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无论钢中是否含有锡等易切削元素,低碳高硫易切削钢的刀具磨损量均随钢中B+C类氧化物夹杂级别的增高而明显增加;钢中存在的氧化物夹杂主要为硬质Al2O3-MnO和MnO-SiO2、2MnO-SiO2型氧化物,可加剧切削过程的刀具磨损。钢中氧含量和氧化物夹杂级别相对较低时,适当提高氧含量可促使有利形态的MnS生成而使可切削性能得到改善;当氧含量高时,钢中氧化物夹杂级别明显提高,从而导致可切削性能的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8.
惰气熔融热导红外法已广泛用于金属及其它固体材料中总氧量的测定。但随着科技工作的发展,研究人员既要了解测试材料氧总含量,又想了解测试材料中不同氧化物的分量。本拟对TC-336氧氮分析仪测定钢中氧化物分量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避免Al2O3、MgO·Al2O3等高熔点硬质夹杂物对钢材加工和产品使用性能带来危害,气门簧、切割丝用钢和手撕钢等钢种均采用了硅锰脱氧夹杂物塑性化控制工艺。夹杂物塑性化控制工艺只关注夹杂物成分是否处在相图低熔点区域是不足的,钢中硅酸盐类夹杂物之所以在非液态条件下能发生良好塑性变形,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玻璃类材料性质,其软化温度点明显低于钢材热轧温度。而硅酸盐夹杂物的热轧流变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晶状态,所以夹杂物从玻璃态到结晶态的转变需要予以研究和控制。从微观结构及加热软化行为方面对比了玻璃态与结晶态夹杂物的不同,指出夹杂物结晶对夹杂物塑性化控制工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阐明在铸坯凝固冷却和轧制前的加热过程中,玻璃态夹杂都有可能发生结晶转变。为了防止玻璃态夹杂出现严重结晶,需要结合夹杂物TTT曲线优化铸坯加热温度和时间,或控制夹杂物组成落入玻璃相更稳定区域。对于CaO-SiO2-Al2O3体系夹杂物,认为磷石英、假硅灰石和钙长石三相共熔区是实现玻璃态稳定控制的理想组成区域。关于MgO及碱金属氧化物对硅锰脱氧钢氧化物夹杂结晶性能的影响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揭示,可以借助单丝法等方法来研究氧化物夹杂对应成分的TTT图。  相似文献   

10.
固溶温度对00Cr22Ni5Mo3N钢组织及耐点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固溶温度对00Cr22Ni5Mo3N钢相比例及耐点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000~1 300 ℃,随着固溶温度的提高,00Cr22Ni5Mo3N钢组织中的铁素体含量逐渐增加,钢的耐点蚀性能呈曲线变化。本试验条件下,在1 000~1 150 ℃固溶处理时,该钢具有较好的耐点蚀性能,这与其化学成分、相析出、相比例及化学元素在两相中的分配比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洁净钢氧化夹杂分析方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名浩  沈汝美 《钢铁》2000,35(4):69-73
概述了钢中氧化夹杂来源和可测信息,当前各种夹杂分析方法的要点和适用场合,探讨了新测试技术在洁净钢质量表征及配合精炼工艺开展临线快速分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对深冲薄钢板大生产的全工艺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了WY08AlA薄钢板中Al_2O_3的形成,形态以及它们对冷轧成品的深冲性能和冲压小件的冲压成形废品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转炉工艺操作和钢包吹氩对钢中氧化物夹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铁 《炼钢》1995,11(2):29-33
通过转炉复合吹炼和钢包吹Ar流程的工业试验,研究了船用钢和深冲用铝镇静钢中夹杂物的大小和数量,以及不同操作条件对去除钢水中氧化物夹杂的影响,提出防止和去除夹杂物的工艺措施,以生产出夹杂物小于20μm的连铸钢水。  相似文献   

14.
辛成  季爱兵  储少军 《铁合金》2006,37(5):36-40
中低碳锰铁、铬铁等铁合金生产过程中要求能够快速确定合金液中的硅含量,而传统的化学和光谱分析法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本文介绍热电势法和固体电解质电化学传感法两种铁水测硅方法,并叙述了上述方法在铁水和铁合金生产中的应用状况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5.
变质处理对复相耐磨铸钢硫氧化物夹杂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幼平 《钢铁研究》2002,30(1):12-14
在实验和检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变质处理对复相耐磨铸钢中硫氧化物夹杂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相耐磨钢中硫氧化物形态与钢中残余镁含量、残余稀土含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分别使用镁钙质和镁碳质两种钢包包衬,对帘线钢进行了LF精炼。利用Aspex扫描电镜,研究分析了不同镁质耐材料对钢中夹杂物成分、尺寸及数量的影响,并通过FactSage热力学计算对夹杂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LF精炼开始阶段,夹杂物主要以SiO_2-MnO为主;随着冶炼的进行,镁钙质包衬炉次的夹杂物中Al_2O_3、CaO及MgO含量有所上升,而镁碳质包衬炉次中夹杂物成分基本不变。使用不同包衬时,软吹开始之后,钢中夹杂物数密度都趋于稳定值8个/mm~2,而夹杂物平均尺寸变化则不同。使用镁碳质包衬时夹杂物平均尺寸相对较高,软吹开始时达到峰值2.5μm左右;而使用镁钙质包衬时,夹杂物尺寸最终稳定在1.0μm左右。随着钢中Al含量的增加,夹杂物中Al_2O_3含量逐渐增加,SiO_2含量逐渐下降, CaO和MnO的含量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采用磷铝酸铵容量法测定钢铁中的磷量这种方法难以掌握、测定结果不稳定的问题,对样品的溶解、沉淀的组成、洗涤液对沉淀组成的影响以及环境温度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对该方法加以改进,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15MnHP钢夹杂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武汉钢铁公司二炼钢厂LD-钢包吹氩处理-CC生产15MnHP钢的工艺,对钢包,中间包和铸坯中夹杂物进行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改善15MnHP钢清洁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碳钢线材中夹杂物形貌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高碳钢中的夹杂物来源于脱氧产物、吹氩降温过程中的二次氧化、钢包到中间包浇注过程的二次氧化、钢包和中间包耐火材料的剥离等.指出夹杂物形貌和能谱特征,分析不同破裂指数的夹杂物对线材的影响,为了得到塑性的MnO-Al2O3-SiO2夹杂物,应该采用Si-Mn脱氧.提出生产高碳钢线材过程中减少夹杂物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成、分类及来源,以及非金属夹杂物数量、尺寸对钢材性能的影响,对评判非金属夹杂物的国家标准GB/T 10561新旧两个版本即2005版和1989版进行比较,分析了氮化物等沉淀相的特性及其对钢材的强化作用,阐明了2005版标准中关于将氮化物、碳化物、碳氮化合物、硼化物定性描述为沉淀相而不作为非金属夹杂物的评判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