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龙滩水电站尾水渠导墙基础由于长期受水流冲刷,临河侧基础形成冲坑,对冲坑的处理分二期进行施工,一期工程是应急处理--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直接回填冲坑.用絮凝剂拌制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用混凝土泵通过导管将混凝土送入水下仓面浇筑,混凝土在水下自行摊平、密实,最后将冲坑回填.  相似文献   

2.
新年前,水电八局贵阳分局在乌江电站举行右岸冲抗防护工程开工仪式.这是为保证装机63万kw的乌江渡水电站安全运行,必须抢在1999年汛期前完工的工程.乌江电站右岸冲坑位于大坝右下倒.1982年电站右泄洪洞投入运行后,造成右岸边坡坡脚被淘刷,个别地段形成倒悬洞,冲坑最深达14m.近年,冲坑边坡崩塌进一步发展.坡脚被淘刷宽度达到40~60m,崩塌区边坡高度达40m.乌江渡水电站1999年要安全渡汛,就必须抢在汛前对右岸冲坑水下部分进行基础处理,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以形成一道高约用余m的混凝土挡哈来防护冲坑再度被洪水掏刷.乌江电站…  相似文献   

3.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是一种新型混凝土,尤其是适用于水下施工和水下修补工程,这种混凝土在复合絮凝剂条件下,能够在水中抗离析、不分散、自流平、并且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满足日本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质量标准,同时还具备较好的变形性能和耐久性能等特点,此外,不略排水作业,简化施工工艺,降低综合成本,提高水下混凝土浇筑质量,技术经济指标十分优越,在人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赵山渡引水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泄洪闸溢流面与消力池底板产生多处冲坑与钢筋外露等混凝土缺陷,影响工程安全运行,2004年底对溢流面及消力池底板进行水下修复处理。介绍混凝土缺陷水下修复处理施工方案、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和处理效果等。表2个。  相似文献   

5.
黄龙滩电站尾水渠右导墙由于长期受水流冲刷,临河侧基础形成冲坑,对冲坑的处理曾用水下不扩散混凝土直接回填冲坑进行应急处理.此次工程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先在临河侧钻孔进行灌浆防止渗水,并用钢筋束进行锚固,然后用微差控制爆破法在导墙基础上开挖长46.5 m、深24.95 m的深槽,槽身穿过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岩石等不同介质,岩石风化破碎,地质结构复杂,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有大量漏水和垮塌的危险.通过用堵漏剂堵住集中漏水点、素喷支护、网喷支护、混凝土支护等方式保护施工场面,最后采用C35抗冲磨钢筋混凝土回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水电站和水库大坝水垫塘、消能工护坦的冲坑修补为工程背景,阐述了导管法浇筑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和处理水下病患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与步骤。导管法浇筑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浇筑质量高,经济性好,已成功应用于多个水库大坝的冲坑、淘洞修补工程。  相似文献   

7.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水下混凝土的施工在水深小于1.5m时常采用围堰抽水干地施工法,在水深大于1.5m时一般采用导管法施工。导管法施工常常发生水泥浆在水中散失使其与基层粘结不牢,其表层强度降低等问题,在间歇浇筑时常常要水下清除掉15-45cm的表层水下混凝...  相似文献   

8.
黄龙滩电站尾水渠导墙基础由于长期受水流冲刷,临河侧基础形成冲坑,为保证工程安全,一期应急处理工程采用絮凝荆水下不扩散混凝土拌制,用泵送法送入水下,用直接回填冲坑.施工监理通过事先、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全面控制施工过程,使工程进度、质量及投资全部满足合同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调水工程输水工况下输水渠道衬砌板破损修复难题,开展了适用于渠道衬砌板水下修复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采用水工自密实混凝土设计方法进行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在满足水工自密实混凝土流动度和强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掺入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和硅粉提高混凝土的水下抗分散性能,并研究掺合料品种与掺量、水粉比、砂率、施工方式等因素对混凝土流动性、抗分散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倾倒法进行水下施工时,粉煤灰掺量25%、硅粉掺量15%,水粉比1.0,砂率42%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可满足衬砌板水下施工要求。与单掺粉煤灰相比,复掺粉煤灰和硅粉可有效增强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和抗压强度并改善流动性。在保证流动性前提下,适当降低水粉比和砂率有利于提高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和抗压强度;采用导管法施工混凝土强度损失较小,90 d龄期水下混凝土强度与陆上混凝土强度相当。  相似文献   

10.
针对调水工程输水工况下输水渠道衬砌板破损修复难题,开展了适用于渠道衬砌板水下修复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采用水工自密实混凝土设计方法进行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在满足水工自密实混凝土流动度和强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掺入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和硅粉提高混凝土的水下抗分散性能,并研究掺合料品种与掺量、水粉比、砂率、施工方式等因素对混凝土流动性、抗分散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倾倒法进行水下施工时,粉煤灰掺量25%、硅粉掺量15%,水粉比1.0,砂率42%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可满足衬砌板水下施工要求。与单掺粉煤灰相比,复掺粉煤灰和硅粉可有效增强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和抗压强度并改善流动性。在保证流动性前提下,适当降低水粉比和砂率有利于提高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和抗压强度;采用导管法施工混凝土强度损失较小,90 d龄期水下混凝土强度与陆上混凝土强度相当。  相似文献   

11.
对黄龙滩水电站尾水渠导墙基础的处理分二期施工:一期工程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直接回填冲坑;二期工程刻槽修筑混凝土防冲墙.指出:在获得同等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使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所要求的配制强度大幅度降低,节省水泥;渗水和槽壁垮塌对施工开挖的影响较大,应采取适当的预加固措施;深槽施工中,要避免扰动围岩,必须采用减震爆破技术,减少单响药量.  相似文献   

12.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因其具有良好的水下抗分散性、水下自密实等优点,能够适应特定水下部位的施工需求。为优化某水电站集运渔工程水下施工混凝土配合比,基于响应面法的试验设计,开展了絮凝剂掺量、减水剂、水泥三因素三水平配合比试验,建立了三因素与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分散性能、力学性能的预测模型,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目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中,减水剂和水泥掺量对混凝土坍落度有显著有利影响;絮凝剂和水泥掺量对混凝土溶液悬浮物含量有显著有利影响;减水剂和水泥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有显著负面影响。基于预测模型提出了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路径,可为集运渔工程水下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水下混凝土病害整治的传统方法中围堰排水施工的缺陷,提出了病害混凝土水下补强加固新技术,即:水下封缝灌浆堵漏—水下老混凝土凿毛处理—水下植筋(含布设钢筋网片)—水下浇筑不分散混凝土,该项技术首次应用于苏北沿海黄沙港闸反拱底板裂缝修补加固工程。现场模拟施工试验表明:这一叠合防渗、整体补强技术切实可行,是传统围堰排水施工方法的重大突破;水下浇筑层不分散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满足工程加固设计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良好,有效地恢复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刘冰 《水力发电》1998,(2):45-46
龚嘴水电站(7×10万kW)1971年底第一批机组发电投产后,消力塘两侧混凝土被冲刷成许多冲坑,经模型试验和论证,造成冲坑原因系底漩滚流夹带卵石所造成,最后确定采用消力塘整治方案。在水电站继续发电的情况下,作潜水堰和施工围堰,抽干水后清除卵石;用水上浮式钢质平台导管法浇筑水下混凝土修补冲坑,在35m深水下浇筑混凝土取得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水下混凝土为水中浇注的混凝土,根据水深确定施工方法:水较浅时,可用倾倒法施工;水较深时,可用导管法浇注。为提高混凝土的水下抗分散、抗离析和抗水洗性的能力,通常在混凝土中添加水下抗分散的外加剂(简称絮凝剂),使混凝土在水中不分散离析,并达到自密实效果,以提高混凝土的整体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16.
孙江南 《人民长江》1999,30(12):21-22
采用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分析了葛洲坝大江电厂右安装场下尾水渠护坦板和块石海漫部份被冲毁的原因。结合现场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方案。在冲坑表面浇筑R28250 号的水下混凝土护面,在混凝土面上放置A、B 两种型号的混凝土四面体预制块消能工,四面体混凝土标号为R28300 号。A 型预制块体积为1m3 ,B 型预制块体积为0 .28 m 3。施工时由潜水员指挥。先将A 型块有序沉放于冲坑底部新浇的混凝土护面上,然后将B 型块嵌入其间,使其相互约束,形成整体,共同抵抗河床底部4 .5 m/s 的最大流速,达到消能的目的。冲坑修复后至今已经过两个汛期特别是1998 年长江8 次洪峰的考验。汛后的检测结果表明,冲坑的混凝土坡面及沉放的混凝土四面体完好无损。对冲坑的成因、修复方案的比选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的全过程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水下混凝土病害整治的传统方法中围堰排水施工的缺陷,提出了病害混凝土水下补强加固新技术,即:水下封缝灌浆堵漏-水下老混凝土凿毛处理--水下植筋(含布设钢筋网片)-水下浇筑不分散混凝土,该项技术首次应用于苏北沿海黄沙港闸反拱底板裂缝修补加固工程。现场模拟施工试验表明:这一叠合防渗、整体补强技术切实可行,是传统围堰排水施工方法的重大突破;水下浇筑层不分散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满足工程加固设计要  相似文献   

18.
1.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概念 普通混凝土水下浇筑时,水洗作用会导致材料离析、水泥流失,无法保证混凝土中材料的均匀性、接缝的可靠性和钢筋握裹力等,影响施工质量,造成环境污染.传统的水下混凝土施工主要通过尽量隔离混凝土拌和物与水的接触来避免上述问题.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是指在普通混凝土中加入专用外加剂UWB絮凝剂和SCR絮凝剂.这两种外加剂使混凝土拌和物即使在水洗作用下骨料和水泥也不分散、不离析,且能自行流平和硬化,质量可靠,从根本上解决了新拌混凝土遇水分离问题,实现了水下施工"陆地化".  相似文献   

19.
试验探讨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受不同胶材组成的影响,结合试验数据提出最优配合比,该配合比能够保证混凝土低弹模高塑性、高水下抗分散性、流动性好、黏稠等性能,且施工方便、经济可行,研究成果可以为胶凝材料以及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优化配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是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一次革命,解决了水下混凝土施工对围堰和排水的要求和混凝土在水下浇筑过程中遭水洗和污染水体的问题。通过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技术的施工实践,分析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技术原理、应用要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